語言
漢族的語言是漢語,用漢字書寫。漢語屬於漢藏語系。按照學術界常用的分類方法,可以分為北方方言(官話)、吳語、湘語、贛語、客家話、閩語、粵語(很多不同的分類方法見《漢語方言詞條》)七種方言。近年來,許多學者認為廣西平話和山西晉語應該與其他七種方言並列。在漢族人居住的不同地區,標準漢語的規定是不同的。中國大陸、臺灣省和新加坡被視為標準普通話(在普通話地區以北京話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語言,因所在地不同,其稱謂分別稱為普通話、官話和官話),香港被視為標準粵語(粵語)。中文分別用繁體中文和簡體中文書寫。
此外,也有學者將閩方言分為閩南話和閩北話。這些方言有各自的分布區域,每個方言的內部又可以細分,從而形成漢語方言復雜的語言狀態,南北互不相通。盡管如此,由於漢字的高度統壹性,它對漢民族有很強的凝聚作用,所以說沒有漢字就沒有漢民族,似乎壹點也不誇張。
建築類型
由於漢族分布區域廣闊,其傳統民居因地域不同而風格各異。居住在華北平原的漢族傳統民居多為磚木結構的平房,院落多為四合院,以北京四合院為代表。居住在東北的漢族傳統房屋與華北地區基本相似,區別在於墻壁和屋頂,此處房屋壹般較厚,主要是為了保暖;居住在陜北的漢族人根據黃土高原土層厚、地下水位低的特點,挖窯洞建房。洞穴不僅冬暖夏涼,而且不占用耕地。居住在南方的漢族傳統民居以木結構為主,講究檐重亭重,講究法的結構。由於中國南方的風俗習慣和自然條件不同,住宅建築的布局也有差異。比如丘陵地區建築依山而建,江浙水鄉講究前街後河。福建的土樓大而美,蘇州的亭臺樓閣小而美。
無論南方還是北方的漢族,傳統民居都有壹個共同的特點:坐北朝南,註重室內采光;木梁承重,磚、石、土護墻;以大殿為中心,擅長雕梁畫棟,裝飾屋頂和飛檐。
飲食習慣
訂書釘
漢族的主食是大米和小麥,輔以蔬菜、肉類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漢族的傳統飲料。吃米飯的方式主要是米飯,還有粥、米線、年糕、湯圓、粽子、年糕等各種食物。小麥和饅頭、面條、花卷、包子、餃子、餛飩、油條、春卷、炸糕、煎餅壹起吃。漢族註重並擅長烹飪。不同地區的漢族通過煎、烤、炸、煮、蒸、烤、涼拌等烹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漢菜壹般分為八大菜系:四川、廣東、福建、安徽、山東、湖南、浙江和江蘇。
喝茶
據說漢人飲茶始於神農時代,至少有4700多年的歷史。直到現在,中國的漢族同胞仍然有以茶代酒的習俗。漢族有各種各樣的制茶方法: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花茶,湖南的姜茶,成都的蓋碗茶,臺灣省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等。
漢族以糧食作物為主食,以各種動物性食物和蔬菜為副食的基本飲食結構。這與我國西部民族和藏族、蒙古族的飲食結構形成鮮明對比。另外,在長期的民族發展中形成了壹日三餐的習慣。壹日三餐中的主食、菜肴、飲料的搭配,既有壹定的相似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氣候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生產生活條件等原因,形成壹系列特定的特點。
節日食品
節日食品豐富多彩。它往往將豐富的營養、賞心悅目的藝術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內涵巧妙地結合在壹起,成為典型的節日飲食文化。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壹個是作為祭品。在古代,它在宮廷、官員、宗族和家庭的祭祀和慶典等特殊儀式中占據重要地位。在當代漢族的大部分地區,這種現象早已結束,只有在少數偏遠地區或某些特定場合,還殘留著壹些象征性的活動。
二是人們在節日裏吃的特定食品。這是節日食品和飲食習俗的主流。比如春節除夕,北方家家戶戶都有包餃子的習慣,而江南各地則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習俗。此外,在漢族的許多地區,新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魚,魚象征著“年年有余”。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已經流傳了幾千年。中秋節的月餅包含著對家庭團聚和人類和諧的祝福。其他的,比如早春吃的春餅、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臘月初八寒食節的臘八粥、冷食,臘月初二吃豬頭、吃蠶豆、嘗新谷,結婚慶典時的敬酒,生日宴上的壽桃、壽桃、壽糕,都是有特殊內涵的特殊食品和飲食習俗。
飲食中的信仰和禁忌
漢族人大多在正月初壹、初二、初三忌食生食,即大年初壹的食物比舊歷年前做得多,只需回鍋三天。以為熟順,命逆。所以有的地方過年前就把壹切都準備好了,有節日三天刀剪不動的說法。再比如,在河南壹些地區,正月初三是小米的生日,這壹天不吃大米,否則會導致小米減產;在過去,婦女生育期間有許多飲食禁忌。比如漢族很多地區的女性孕期不吃兔肉,認為吃兔肉的孩子會有兔唇;還有的地方禁止吃鮮姜,因為鮮姜有很多手指,免得孩子手腳長出六個手指。以前漢族的無子女女性大多避免吃狗肉,認為狗肉不幹凈,吃了容易造成難產。
連衣裙
漢族有自己悠久多彩的服飾。燦爛的服飾文化背後,有原創,有融合,也有沖突,很多風格都變了,但寬袍大袖的特點,盡管歷經風雨,卻沒有變。
漢族服飾的主流樣式可以追溯到黃帝,“俯首稱臣”;屈原是把這種風格發揮到極致的人。“我年輕,喜歡這種奇怪的服裝,但我老了,永遠不會失去我的年齡。”最後,到了漢代,由於漢朝的建立,漢族基本形成,其服飾的原始形態也定型了,主要是右領、寬袍、大袖。之後其服飾不斷演變,吸收了其他民族的各種領服。變化較大的是,唐朝引入了圓領長衫,鮮卑胡風也被引入女裝,基本脫離了單壹的服飾體系;其次,清軍入關,要求男性必須采用滿族服飾。雖有文人抗議,但很快被接受。領服只被允許存在於演員和僧侶之間,並沒有因為剃發而引發大規模的反抗和流血沖突。經過清朝的發展,漢族的長衫雖然是半領的,但是卻保持了漢族壹貫的主流服飾特征,比如寬袍大袖,而且由於多民族國家的原因,服飾的種類有所增加,甚至脫離了漢族原有的特征,比如馬褂、旗袍,但是這些服飾的廣泛流傳卻成為了漢族的另壹種服飾形象。
雖然最近流行的“漢服”在古代是用來區分民族的,但從未形成壹個確定的概念。如今民間懷念交領制度,以流行的概念“漢服”作為定義,意圖恢復這壹古老的制度。
文化習俗
漢族的文化豐富多彩。在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它開放而兼收並蓄,形成了齊魯、中原、趙巖、關中、巴蜀、荊楚、吳越、嶺南、雲貴、閩臺、松遼、甘慧等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體現了漢文化的多樣性和多樣性。
漢族自古以來對各種宗教信仰都采取包容的態度。樂天知命(自決、自尋)和尊重祖先(不崇拜祖先)是漢族的主要傳統觀念。歷史上,部分漢人信仰道教和佛教;後來天主教和基督教傳入中國,壹些人開始信仰這些宗教。幾千年來,主張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的儒家思想對漢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傳統節日
節日名稱和日期的描述
除夕/春節農歷正月初壹通常被稱為中國新年。傳統上,它從年底的除夕和正月初壹持續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
陽歷4月5日清明節,祭祖,掃墓。
端午節也叫端陽節,在農歷五月初五,以吃粽子為主題。
中國情人節的農歷七月初七也叫星期,即中國的愛情情節,情人節,神話傳說中橋段相會的日子。
農歷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又叫玉蘭節,俗稱七月三十、鬼節,還有祭祀靈魂等民俗。
中秋節:農歷8月15日家人團聚的節日,主題:賞月吃月餅。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
漢族人口眾多,風俗各異。現在的男女婚姻大多都是移風易俗,采用簡單熱鬧的婚禮。但是在漢族的壹些農村地區,傳統的民俗至今還保留著。
漢族人壹向以淳樸和富有創造力著稱。無論在政治、軍事、哲學、文學、歷史、藝術,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漢族人民都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成就。
漢族歷史上經濟以農業為主,是典型的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漢族的農業生產在歷史上壹直很發達,尤其以灌溉和精耕細作著稱。漢族的手工業和各種技術在清朝以前壹直保持著世界領先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