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寫景的古詩(春,夏,秋,冬)各寫3首

寫景的古詩(春,夏,秋,冬)各寫3首

詠柳●柳枝詞

朝代:唐代 作者:賀知章

碧玉妝成壹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簡析:

詩歌的前三句都是描寫柳樹的.首句“碧玉妝成壹樹高”是寫整體,說高高的柳樹像是碧玉妝飾成.用“碧玉”形容柳樹的翠綠晶瑩,突出它的顏色美.第二句“萬條垂下綠絲絳”是寫柳枝,說下垂披拂的柳枝猶如絲帶萬千條,突出它的輕柔美.第三句“不知細葉誰裁出”是寫柳葉,突出柳葉精巧細致的形態美.三句詩分寫柳樹的各部位,句句有特點.而第三句又與第四句構成壹個設問句.“不知細葉誰裁出?”——自問;“二月春風似剪刀.”——自答.這樣壹問壹答,就由柳樹巧妙地過渡到春風.說裁出這些細巧的柳葉,當然也能裁出嫩綠鮮紅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創造力的象征.這首詩就是通過贊美柳樹,進而贊美春天,謳歌春的無限創造力.

--------------

曉出凈慈寺送劉子方

朝代:宋代 作者:楊萬裏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賞析: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首句看似突兀,實際造句大氣,雖然讀者還不曾從詩中領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從詩人贊嘆的語氣中感受到了.這壹句似脫口而出,是大驚大喜之余最直觀的感受,因而更強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詩人用壹“碧”壹“紅”突出了蓮葉和荷花給人的視覺帶來的強烈的沖擊力,蓮葉無邊無際仿佛與天宇相接,氣象宏大,既寫出蓮葉之無際,又渲染了天地之壯闊,具有極其豐富的空間造型感.“映日”與“荷花”相襯,又使整幅畫面絢爛生動.全詩明白曉暢,過人之處就在於先寫感受,再敘實景,從而造成壹種先虛後實的效果,讀過之後,確實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與四時同”的美麗風光.

詩人駐足六月的西湖送別友人林子方,全詩通過對西湖美景的極度贊美,曲折地表達對友人深情的眷戀.詩人開篇即說畢竟六月的西湖,風光不與四時相同,這兩句質樸無華的詩句,說明六月西湖與其他季節不同的風光,是足可留戀的.然後,詩人用充滿強烈色彩對比的句子,給讀者描繪出壹幅大紅大綠、精彩絕艷的畫面:翠綠的蓮葉,湧到天邊,使人感到置身於無窮的碧綠之中;而嬌美的荷花,在驕陽的映照下,更顯得格外艷麗.這種謀篇上的轉化,雖然跌宕起伏,卻沒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筆墨,給讀者展現了令人回味的藝術境地.

隱喻含義

在這首詩中,“畢竟”壹詞表現出楊萬裏的急切心情.“西湖”是指西湖所在地南宋首都臨安.“六月中”指朝廷.詩歌第二句“風光不與四時同”的含義是:在朝廷裏任職和其他地方任職是不壹樣的.“天”和“日”都指皇帝.“接”有“挨著”的意思.“映”映襯,在太陽下.“蓮葉”、“荷花”都指林子方.“無窮碧”、“別樣紅”是說前途大好,壹片光明.

-----------------------

秋夕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家.

(爭議:臥看牽牛織女星.)

鑒賞:

前兩句已經描繪出壹幅深宮生活的圖景.在壹個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蠟燭發出微弱的光,給屏風上的圖畫添了幾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調.這時,壹個孤單的宮女正用小扇撲打著飛來飛去的螢火蟲.“輕羅小扇撲流螢”,這壹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層意思:第壹,古人說腐草化螢,雖然是不科學的,但螢總是生在草叢冢間那些荒涼的地方.如今,在宮女居住的庭院裏竟然有流螢飛動,宮女生活的淒涼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從宮女撲螢的動作可以想見她的寂寞與無聊.她無事可做,只好以撲螢來消遣她那孤獨的歲月.她用小扇撲打著流螢,壹下壹下地,似乎想驅趕包圍著她的孤冷與索寞,但這又有什麽用呢?第三,宮女手中拿的輕羅小扇具有象征意義,扇子本是夏天用來揮風取涼的,秋天就沒用了,所以古詩裏常以秋扇比喻棄婦.相傳漢成帝妃班婕妤為趙飛燕所譖,失寵後住在長信宮,寫了壹首《怨歌行》:“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此說未必可信,但後來詩詞中出現團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寵的女子聯系在壹起了.如王昌齡的《長信秋詞》:“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徘徊”,王建的《宮中調笑》:“團扇,團扇,美人病來遮面”,都是如此.杜牧這首詩中的“輕羅小扇”,也象征著持扇宮女被遺棄的命運.

第三句,“天階夜色涼如水”.“天階”指皇宮中的石階.“夜色涼如水”暗示夜已深沈,寒意襲人,該進屋去睡了.可是宮女依舊坐在石階上,仰視著天河兩旁的牽牛星和織女星.民間傳說,織女是天帝的孫女,嫁與牽牛,每年七夕渡河與他相會壹次,有鵲為橋.漢代《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就是寫他們的故事.宮女久久地眺望著牽牛織女,夜深了還不想睡,這是因為牽牛織女的故事觸動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產生了對於真摯愛情的向往.可以說,滿懷心事都在這舉首仰望之中了.

梅聖俞說:“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然後為至矣.”(見《六壹詩話》)這兩句話恰好可以說明此詩在藝術上的特點.壹、三句寫景,把深宮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現在讀者眼前.“冷”字,形容詞當動詞用,很有氣氛.“涼如水”的比喻不僅有色感,而且有溫度感.二、四兩句寫宮女,含蓄蘊藉,很耐人尋味.詩中雖沒有壹句抒情的話,但宮女那種哀怨與期望相交織的復雜感情見於言外,從壹個側面反映了封建時代婦女的悲慘命運.

--------------------

江雪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賞析:

這是壹首押仄韻的五言絕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壹.大約作於他謫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間.

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把我們帶到壹個幽靜寒冷的境地.呈現在讀者眼前的,是這樣壹幅圖畫: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壹葉小舟,壹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詩人向讀者展示的,是這樣壹些內容: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壹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漁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實,這正是柳宗元由於憎恨當時那個壹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會而創造出來的壹個幻想境界,比起陶淵明《桃花源記》裏的人物,恐怕還要顯得虛無縹緲,遠離塵世.詩人所要具體描寫的本極簡單,不過是壹條小船,壹個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漁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釣魚,如此而已.可是,為了突出主要的描寫對象,詩人不惜用壹半篇幅去描寫它的背景,而且使這個背景盡量廣大寥廓,幾乎到了浩瀚無邊的程度.背景越廣大,主要的描寫對象就越顯得突出.首先,詩人用“千山”、“萬徑”這兩個詞,目的是為了給下面兩句的“孤舟”和“獨釣”的畫面作陪襯.沒有“千”、“萬”兩字,下面的“孤”、“獨”兩字也就平淡無奇,沒有什麽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鳥飛,路上的人蹤,這本來是極平常的事,也是最壹般化的形象.可是,詩人卻把它們放在“千山”、“萬徑”的下面,再加上壹個“絕”和壹個“滅”字,這就把最常見的、最壹般化的動態,壹下子給變成極端的寂靜、絕對的沈默,形成壹種不平常的景象.

因此,下面兩句原來是屬於靜態的描寫,由於擺在這種絕對幽靜、絕對沈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顯得玲瓏剔透,有了生氣,在畫面上浮動起來、活躍起來了.也可以這樣說,前兩句本來是陪襯的遠景,照壹般理解,只要勾勒個輪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費很大氣力去精雕細刻.可是,詩人卻恰好不這樣處理.這好象拍電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寫鏡頭,把屬於背景範圍的每壹個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壹清二楚.寫得越具體細致,就越顯得概括誇張.而後面的兩句,本來是詩人有心要突出描寫的對象,結果卻使用了遠距離的鏡頭,反而把它縮小了多少倍,給讀者壹種空靈剔透、可見而不可即的感覺.只有這樣寫,才能表達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給讀者的那種擺脫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於這種遠距離感覺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壹個“雪”字放在全詩的最末尾,並且同“江”字連起來所產生的效果.

用具體而細致的手法來摹寫背景,用遠距離畫面來描寫主要形象;精雕細琢和極度的誇張概括,錯綜地統壹在壹首詩裏,是這首山水小詩獨有的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