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寫舊體詩應該用今韻還是用古韻

寫舊體詩應該用今韻還是用古韻

在網絡上我與人有過古今韻用法的爭論,在文字編輯工作中也碰到古今韻應用的爭論,在詩評參選參評中也遭遇過“不合韻”的笑談。由於多次碰到應用古今韻的問題,我就自己的想法談壹談。

從時間上來說,今韻和古韻是有區別的,現代人的讀音與清朝人的讀音不壹樣,清朝的讀音與明朝的不壹樣,明朝的讀音與宋朝的不壹樣,宋朝的讀音又與唐朝的不壹樣。按時間順序來看,唐宋元明清相對現代來說都是古代,古代人說的都是古韻;對於清朝人來說,清朝之前所使用的都是古韻,而清朝人本身說的都是今韻;而明代人說的是今韻,唐朝宋朝元朝人說的都是古韻。按此類推,古韻是相對今韻而言的。

由於各個王朝都有自己的政治目的,詩作為科考應試的科目,必然存在壹定的功利化,而韻是詩獨特的組成元素,所以各個王朝的詩韻都不盡相同。至隋朝,詩韻的使用逐漸成熟,陸法言著作《切韻》,為後世詩作奠定了韻的基礎,成為後世各種音韻的範本。王朝的更叠不僅是政治軍事上的更叠,還有文字上的變化與統籌管理。其變化的主要原因不是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而是因為地域和統治者的變化而變化,詩韻的變化最終是離不開政治的,京都語言、統治者的語言和編纂者的語言往往是決定壹個朝代音韻的主要原因。

唐朝也有自己的《唐韻》,隋朝的《切韻》雖然不是出自官方,但唐王朝也對其心存芥蒂,我再也不用妳的東西。大漢文字的語音萬變不離其宗,唐韻再怎麽修改,遵循的是壹個王朝的私欲,而不是古韻有毛病。當然,唐朝人樂道於自己的新韻,他們也不會去用隋人的韻了,因為大家只認定當朝的官方語言。

唐朝人不用隋朝人的韻,宋代人也不用唐代人的韻,宋代人也有了自己的官韻,既《廣韻》《禮部韻略》和《任子新刊禮部韻略》。難道現代人比古代人還要食古不化嗎?想想,我們現在講的是普通話,也要以普通話為標準,而不要壹知半解地去念古人的“之乎者也”,可惜的是古人並沒有使用拼音,我們不知道古人說話的音韻。今人使用古韻,莫不是不明就理嗎?

元代人偏離詩詞,註重散曲,用韻與前朝韻書也有極大的出入,元統治者不懂或不喜漢文字,對韻沒有官方規定,而中原文化才是中華文化的基根,當時出自民間的《中原音韻》,出於文人骨子裏對元統治者的壹種抗議,強調“中原”二字。“中原”二字體現了不甘受制於元王朝的文人精神,他們本該繼續使用宋朝的《廣韻》,但文化是具有壹定的時代性的,不管它代表的是統治者的意願還是人民的意誌,它都是壹個時代的意識洪流。元朝人也有自己的韻,對他們來說就是“今韻”。

把歷史縮小到壹定的尺度,我們會發現漢文字壹直在變化,漢語也在變化,隨戰爭而變化,隨遷徙而變化,隨地緣而變化,隨種族不同而變化,壹個王朝越強盛,官方語言越具有凝聚力,更有影響力。到了明代,以官韻《洪武正韻》成為這個王朝文人吟詩作詞的讀本。文人要參考科舉考試,考試要寫詩詞,他們不得不學習和應用明朝的官韻,這是對語言的尊重,是對文化的正視。我相信明朝人學元朝人讀書講話,不是裝瘋賣傻就是真的有穿越時空的能力了。今天,我們也學習古人讀書,那麽小學語文就及不了格。這是文化的進步,學習文化,沒有實際使用的意義,也就失去學習的意義了。

入關之前,滿清也有自己的文化語言,入關之後,雖然推行了首崇滿洲、剃發易服和文字獄等文化專制,但漢文化的強大足以讓武力強大的滿清政府意識到只有屈服於漢文化,才能立於不敗之地,他們不得不學習漢文化,起用漢文人,學講漢語言。起用漢文人,學習漢文化,那就必須師從漢人,認同漢字。《佩文詩韻》在這個文化專制的王朝中,成了這個王朝士人作詩的“今韻”。

今天,科舉廢除了,詩歌愛好者對作詩也比較自由了,有壹些清末文人是要押古韻的,也有壹些鄉土文化作品是按地方音押韻的,只要想押什麽韻就押什麽韻,沒有壹定的準則。為了統壹漢文字的讀音,在采用壹拼音標註漢字的讀音後,漢字的音韻更統壹了。民國政府也制定了自己的官韻《中華新韻》,我們今天也有了普通話的發音標準。既然歷朝歷代都要求詩人作詩要押當朝的“今韻”,那麽我們就沒有理由去押古人的韻了,因為妳幾乎說不出口,別人也聽不懂,不是壹派胡言也算是鸚鵡學舌,為何不認認真真講好普通話呢?如果妳要押古韻,是要學唐朝的還是宋朝的?是押元朝的還是清朝的?我看都沒有壹個準,難不成這幾個朝代的妳都可以用上了,這不是亂套了?還不如好好說普通話,這才算是人話!

平水韻建議把相同、相近的讀音歸為壹個韻部,上平壹東、上平二冬、上平三江都十分相近,如果用現代標準普通話來讀,ang、eng、ing、ong都十分相近,還有an、en、in、on也十分相近。從平水韻所列表看,平水韻首創作者系操宋末北方口音,清初推廣者也操北方口音,如果用南方口音去讀,這些音韻都會混淆不清。平水韻確實把許多相近相同的音韻歸納起來,起到簡化的作用,但由於與標準普通話有很大的出入,看起來該歸納的不歸納,不歸納的又歸納了。

比如“冬”和“東”,本來都讀“dong”,可是平水韻卻分為兩個不同的韻部,這只能說地域不同,讀音不同;朝代不同,讀音也不同。所以建議學好標準普通話,不要再去搬弄古韻了。

現在仍有許多人認為是舊體詩就必要押古韻,他們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身為壹個現代人,我認為他並不壹定掌握古音古韻古平仄,因為他們沒有聽過,也沒有完全掌握古韻的使用。任何壹本古韻書上的字都是有限的,如果古韻書上有的,他們就對照壹下,參照著填寫進去。不過,並是整首詩詞都是古韻,他們只是把精力多投放在韻腳上。這是壹門非常辛苦的活兒,也毫無意義,因為他們脫離了文學的藝術效果,音韻是給當代人或後代人讀的,而不是寫給躺在棺材中的古人讀的。如果非要用古韻,詩詞“押韻”的實際意義就不存在了。

寫詩填詞,為什麽要押韻,不過是讓語言達到和諧悅耳的目的,如果今人用古韻,說白了就好比崖州民歌要用普通話的韻壹樣,基本沒有韻的意義了。押韻的初衷是為了語言上的呼應,今人用古韻就適得其反了。

古人作詩詞是有壹定功利性的,他們有政治目的和個人需求,所以遷就於官韻,因為官韻是皇帝批準的。如若參加科考,就要遵循官方的韻律,雖然官韻十分狹隘,也很保守。為了仕途,中華詩詞受制於政治的形式就更明朗化了。唐以前對音韻格律沒有過高的要求,隋唐以後,韻書的出現讓舊體詩也有古新之說了。我們今天所提倡的文化復興並非文化復古,任何文化沒有站在時代的至高點去審視,都是迷茫的。

有些東西是不可復制的,不必要枉費心機。有些老先生習慣尋字仿跡復古寫詩,放著了好的普通話不用,反而戴著老花眼鏡舉著放大鏡在字裏行間查找。這種精神是我們要學習的,但這種思想和做法是不科學的,我們可以向他們說不,更要向他們解釋,讓他們明白執迷壹生而不悟的事。

創新,是突破前人的作法,只有科學性才能站得住腳,但妳最起碼不要迷信權威和古人,如果妳仍在迷信古韻,那麽對詩詞的研究就不是研究,而只是絕對的盲從。

語音是有地域性和時代性的,離開現代語言和地域語言不用,而是用古韻,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詩詞格律,不過是緣木求魚罷了。

詩詞格律不過是讓語言達到和諧的語音效果,用古韻押不上韻,好比用個英文單詞又有何區別呢,這不過是壹點淺白至極的道理,妳又何必費盡心思去追求押古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