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洛陽的來歷是什麽?

洛陽的來歷是什麽?

洛陽,位於河南省西部,是中國“七大古都”之壹,國務院公布的第壹座歷史文化名城。洛陽因地處古洛水之陽而得名。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中國古代神話如伏羲、女媧、黃帝、唐堯、虞舜、於霞等。在這裏廣為流傳。夏太康遷都倒,商湯定都西濠;武王伐周,八百諸侯會迎;周公輔政,將九鼎遷至洛邑。平,高祖獨羅,光緒中興,魏晉禪,孝改革,隋唐,後梁,十三朝。漢魏以後,洛陽逐漸成為國際大都市。隋唐時期,人口百萬,朝貢四方,數百國來朝,非常繁榮。洛陽在歷史上曾長期是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交通樞紐,道路便捷。

西周初年,中國第壹個大型公路網建立,以洛陽為中心,筆直如箭,最遠可達。隋唐大運河上,燕影交匯,東至洛陽至於海,西至關隴,南至蘇杭,北至幽燕;東端以洛陽為起點的“絲綢之路”可以直通地中海東岸,駱駝和馬匹絡繹不絕。洛陽是文化的讀書人。中華民族最早的歷史文獻《符西施》出自洛陽,被譽為“人文始祖”。據河圖、洛書,成了八卦九域。

此後,禮樂周公、撰文,孔子訪李,班固在這裏撰寫中國第壹部斷代史《漢書》,司馬光在這裏完成歷史巨著《子簡》,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等都曾在這裏匯聚壹堂,譜寫了濃墨重彩的篇章,左思撰文《三國誌》

自然地理

洛陽市位於河南省西部,東經111.8 ',北緯112.59 '之間。亞歐大陸橋東段,橫跨黃河中遊兩岸,素有“九州腹地”之稱,處於“世界中部”。洛陽地理條件優越。地處暖溫帶南緣向北亞熱帶過渡地帶,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4.2`C,降雨量546mm。東臨鄭州,西接三門峽,北與焦作隔黃河相望,南接平頂山、南陽。東西長約179公裏,南北寬約168公裏。洛陽西高東低。境內山地丘陵縱橫交錯,地形復雜,其中山區占45.51%,丘陵占40.73%,平原占65.438+03.8%。周圍有許多山,如玉山、邙山、青瑤山、荊子山、舟山、櫻花山、龍門山、象山、萬安山、首陽山、嵩山等。境內河流、運河眾多,分屬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黃河、洛河、伊河、清河、茨河、鐵灤、澗河、浐河蜿蜒曲折的河流有10多條,被譽為“群山環繞、六河並行、十省八關、十城通衢”。因為洛陽地處中原,有山有水,西有秦嶺,關中有秦川。宋嶽以東;太行以北和黃河之險;再看南方的公牛,有幾千片葉子可以備用。“河山冠於形勢,形勢天下第壹。”

歷史的發展

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歷史上稱為“河南”,與“河東”、“河內”相對應,是中華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動中心。自歷史記載以來,洛陽城壹直是這壹地區的政治中心。

西周時期,周成王為周公時,曾掌管洛邑,洛邑是成州城所在地,是西周的東都,直屬周天子。東周時期以洛邑為都城,其余大體與西周相同。戰國時期,洛邑改名為洛陽。三川郡,位於秦,轄洛陽,轄三門峽市(靈寶除外)、洛陽市(欒川西部除外)、鞏義市城、滎陽市、鄭州市、中牟縣城、原陽縣。

西漢時期,這壹帶的東部是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屬於弘農郡。從這壹時期開始,“河南”正式成為行政區劃中的地理名詞,直至清代。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河南郡”、“河南尹”或“河南府”壹直是指以洛陽為中心的這壹地區。此時河南縣轄偃師市、金夢、鞏義市、滎陽、鄭州、中牟縣、新鄭、新密市、原陽、汝陽、宜川、汝州。西部弘農縣所屬的三門峽市、宜陽縣、新安縣、洛寧縣、嵩縣、欒川縣全部,現在南陽市和陜西省的部分地區。東漢時期河洛地區的建制與西漢時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為河南陰,轄區不變。

三國時期,屬於曹魏。洛陽的行政體制,改名洛陽,基本沿襲東漢。河南陰有所擴大,包括今天的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宜川縣、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縣。比漢代多登封、禹州、嵩縣。西晉時期,還在沿襲漢朝的舊制度。不同的是,河南陰改回河南郡,滎陽郡位於東部,包括滎陽市、鄭州市、中牟縣、新鄭市、新密市、原陽縣。與此同時,河南尹向西擴張,包括新安縣和弋陽縣東部。此時的河南郡包括偃師、金夢、鞏義、登封、汝州、宜川、汝陽、禹州、嵩縣、新安。

東晉十六國時期,天下大亂,行政區劃已無。唯壹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區仍然是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其他縣基本保持不變。北魏統壹北方後,遷都洛陽,改河南郡為河南尹。澠池縣在另壹個地方,其他縣沒有變化。但是已經建立了許多新的縣。隋朝統壹天下,改河南陰為河南郡,以洛陽為中心。轄偃師、金夢、鞏義、登封、宜川、嵩縣、宜陽、新安、澠池、陜西等地。汝州、汝陽屬襄城縣,縣治由襄城移至汝州。唐朝的劃分變化很大。河南郡改為河南省杜集路,以洛陽為中心。與隋代的河南郡相比,其管轄範圍擴大到禹州市、新密市、洛寧縣、濟源市、溫縣、孟州市。

五代十國,天下大亂,加上陜西、孟州(大概是唐中後期設立的),河南省的管轄範圍很可能在隋朝又回到河南郡的範圍。北宋時期,河南政府以西京洛陽為中心,轄鞏義、登封、澠池、偃師、金夢、宜川、新安、益陽、洛寧、今天的嵩縣。南宋時,晉國河南府管轄範圍縮小,轄鞏義、登封、澠池、偃師、金夢、新安、益陽和今天的宜川蕭。但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政府壹直存在到清末,只是作為豫北的壹個省或河南的壹個次行政區。此時河南府路向西擴張,包括靈寶、單縣、洛寧。其他方向不變。到了明代,河南省進壹步擴大,盧氏、欒川、嵩縣、伊川的大部分都加了進來。陜西省在清代從河南省分離出來,包括今天的單縣、靈寶、盧氏和欒川的部分地區。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撤銷河南省,設河洛路。道陰功位於洛陽,轄洛陽、偃師等19郡。1923年,河南巡撫公署遷至洛陽,洛陽成為河南省會。1932日軍進攻上海,國民黨政府決定洛陽為都城,並壹度遷至洛杉磯辦公。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遷都洛陽,洛陽第二次成為河南省會。1948年,洛陽解放,洛陽縣城設市。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 65438+2月,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更名為洛陽市人民政府。65438年至0954年,洛陽升格為河南省直轄市。1955年,洛陽郡被廢,壹部分並入洛陽城,其余部分劃入偃師、金夢等郡。1956年建洛陽市老城區、西工區、郊區,次年建浐河區。1982年,經國務院批準,新成立吉利區。1983新安、金夢、偃師劃歸洛陽市,洛陽管轄的登封市劃歸鄭州市管轄。1986年,洛陽被廢,洛寧、益陽、嵩縣、欒川、汝陽、宜川改為洛陽。1993,偃師縣改為偃師市。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洛陽市郊區更名為洛龍區。在洛陽附近的郡縣中,偃師、金夢、鞏義、登封與洛陽的歷史關系最為密切。其中,偃師和金夢自周朝以來三千年未變。其次是鞏義,從周朝到新中國,也有三千多年。再次登封,從三國時期到新中國,1700多年。其他縣(市)如新安、益陽、宜川、澠池、汝州與洛陽相和,欒川、盧氏、單縣、禹州隸屬洛陽時間較短。此外,自西晉設立滎陽郡以來,鄭州大部分地區與今天的洛陽分道揚鑣。

行政區劃

洛陽現轄偃師市、金夢、新安、洛寧、宜陽、宜川、嵩縣、欒川、汝陽,以及澗西、西工、老城、浐河、洛龍區、吉利、高辛7個城區,總面積15208平方公裏,城區面積544平方公裏。

人口和國籍

洛陽是壹個多民族雜居的地方。全市有46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98.8%,其他少數民族占全市總人口的1.2%,其中回族、滿族、蒙古族超過1萬人。少數民族以回族為主,近6萬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80%以上。

2007年底,洛陽市總人口為650.45萬人。

工業科學和技術

大中型重點工業企業集中是洛陽的壹大特色。目前,獨立核算工業企業5000多家,擁有機械電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紡織、食品等六大支柱產業和東方紅拖拉機、洛陽浮法玻璃、大陽摩托車、HJD04程控交換機、白馬棉紗、牡丹銅等壹大批國際國內知名品牌產品。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6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4個。以結構調整為主線,投資6543.8+000億元,全面實施654.38+06企業、48個項目的“654.38+0648”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工程,加快發展石化纖維、煤電鋁壹體化、電子信息三大新興優勢產業。到“十五”末,全市工業銷售收入可達6543.8億元左右。洛陽科技實力雄厚,14下屬的拓研院、軸研院、耐研院、014中心、石化工程公司等科研院所每年都有多項高新技術成果產出。目前有兩院院士5人,科技人員占員工總數的20%。“九五”期間,全市科技成果1280項,其中國家級43項,省部級483項,年均技術交易額3億多元。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65438個,省級軟件園65438個,全球最大的天然氣企業美國Cabo陶粒公司等487家國內外知名企業入駐創業。全省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146家,高新技術產品295種。

城市建設

近年來,以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為龍頭,洛陽先後實施了以“建設7條道路、5座橋梁、1個園林、改造3個景點、完善3項公益設施”為主要內容的“75133”工程。以綠、亮、潔、美、暢為主要內容的“五大形象工程”和以景區建設、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為主要內容的“創建文明景區、文明城市”工程,對城市進出口道路和城市路網進行了大改造,建成東西14公裏,綠地147萬平方米,水面147萬平方米。“十五”期間,按照“以洛河為軸,南北對應發展”的城市布局,城市框架進壹步拓寬,掀起了以新區開發和舊區改造為重點的新壹輪城市建設高潮。舊城區的各項建設進展順利。以“兩個創新”為重點,現有城市改造已投資6543.8+07.4億元,實施6批***194項目。望城大道貫穿城市南北,城市出入口交通便捷通暢;舟山森林公園、龍門山森林公園、小浪底森林公園、上清宮森林公園作為“天然氧吧”,日夜為城市供氧。全長16km的洛浦公園,猶如壹條絢麗雅致的彩帶飄揚在河洛大地上。經過治理,洛河、伊河、劍河、中州運河變得清澈、通暢、碧綠、明亮。洛陽市建成區面積已達105平方公裏,城市道路總長近300公裏。註重生態環境建設,庭院綠化、道路綠化、廣場景點綠化等綠化工程成效顯著,建成了牡丹廣場、洛浦公園。青少年宮廣場、中亞廣場等壹批公共綠地,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7%,人均綠地7平方米,通過國家園林城市驗收。城市綜合管理不斷加強,市容整潔明亮。目前,洛陽正以突出名城特色,實現漯河南北聯動發展為目標,進壹步擴大城市框架,完善基礎設施,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不斷提升城市環境質量和文化品位,努力實現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的融合統壹。

新區發展取得階段性成果。截至2005年底,新區總投資已達6543.8+0.8億元。共開工市政道路48條,75公裏,竣工道路35條,47公裏,建設了水、電、熱、氣、通訊等配套設施。新區園林綠化面積265438+萬平方米。住房建設項目共開工605棟487萬平方米,竣工323棟234萬平方米。市四大班子遷入新區辦公,體育館、遊泳館建成投入使用,洛龍區行政中心、勤政苑小區、高層次人才小區建成投入使用。

產品資源

洛陽自然資源豐富,發展前景廣闊。有鉬、鋁、金、銀、鎢、煤、鐵、鋅、水晶、鉛等26種甲類礦產資源,儲量大、品位高、易於開發利用。其中鉬礦儲量居全國首位,是世界三大鉬礦之壹,主要分布在欒川縣。洛陽市有高等植物173科,830屬,2308種,198變種,6變型。洛陽野生動物資源豐富。全市有陸生脊椎動物342種,其中珍稀動物190種,天然藥物480種。水資源也很豐富,有黃河、洛河、沂河、浐河、劍河,還有陸渾、古縣兩個大型水庫。

綜合實力

2007年,總產值為1595.5億元,增長16%;財政壹般預算收入突破100億元大關,增長30.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46543.8億元,增長34.6%,其中工業投資457.3億元,增長53.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7.9億元,增長18.5%,創2000年以來新高。外貿出口超過6543.8+0億美元,增長30.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093.6億元,利稅287.7億元,利潤1865438+3億元,居全省首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均保持兩位數增長,實際增速分別達到10%和12.3%。

農村經濟

洛陽農業結構調整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區域化、規模化發展,優質特色糧食、水果、中藥材、煙葉、花卉苗木等六大支柱產業格局初步形成。畜牧業發展加快,乳制品生產取得突破性進展。洛陽生物資源豐富,農業經濟作物種類繁多。有臭椿、鐵杉、鐵線蓮、銀杏、芍藥等珍貴樹木。有漆樹、桐樹等天然化工原料;經濟植物有核桃、山楂、板栗、蘋果、柿子等。也是重要的藥材產地,有1480多種。洛陽是河南省重要的小麥產區,偃師的小麥栽培技術聞名全國,畝產1000多斤。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煙葉和油籽。當地的特產很有名,主要有偃師的泡桐、金夢的黃花梨、新安的柿子和櫻桃、洛寧的青竹和獼猴桃等。金夢的奶山羊和伊川的大尾牛在海上很有名氣,分別被國家確定為山羊和大尾牛生產基地縣。

洛陽市花

“洛陽為天下第壹名園”,“洛陽牡丹為天下第壹”,名園壹出,樂此不疲,國色天香。從西周到北宋,洛陽有數百座園林,或稱鳳閣龍屋,與韓笑相連。或精雕細琢,五彩繽紛。歷代文人騷客在古寺潑墨,揮石為古城增添詩情畫意。牡丹是我國著名的傳統花卉,花蕾巨大,色彩艷麗,具有美麗的民族色彩。自古以來就有富貴吉祥、繁榮昌盛之意,代表著中華民族大國風範。“洛陽最宜花,牡丹天下尤奇。”植根於河洛大地的洛陽牡丹始於隋,盛於唐,盛於宋。相傳唐朝武則天在冬天設宴賞花,使得百花爭艷,但牡丹不肯,被貶到洛陽。搬到洛杉磯後,我如日中天。武侯聽說後,下令燒牡丹。牡丹的枝幹被燒焦了,但第二年它仍然在開花,而且花更大,更鮮艷。洛陽牡丹名揚天下,洛陽人栽培牡丹、觀賞牡丹漸成風氣。正如唐代詩人劉禹錫、白居易所贊,“唯有牡丹是真國色,花開時京師動”,“花落二十日人狂”。周恩來總理曾經說過,牡丹應該是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