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期:指2~3歲的兒童;
總角:指幼兒(也叫哭泣);
豆蔻:指十三歲的女子;
而後勤:指十五歲的女子;
弱冠:指年滿20歲的男子(又稱冠男);
三十歲:指三十歲;
不惑之年:指四十歲;
知天命:指五十歲(也稱半百);
花甲:指六十歲(又稱二順);
古稀:指七十歲;
八九十歲:指八九十歲。
其中《豆蔻年華》出自唐杜牧《送別》詩:“豆蔻花十三余,二月初豆蔻頭。”
“姬”這個詞來自《禮記》,而“女人...已經結婚五年了”。“Cue”是結婚用的意思,表示妳已經到了結婚的年齡。
“立正”、“不惑”、“知天命”出自《論語》第四章。原文如下:孔子曰:“吾立誌學十之五,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從耳,七十而從心。”孔子說:“我十五歲立誌讀書;30歲能夠自立;四十歲不能為外物所惑;五十歲時,我得知了自己的命運;60歲的我,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感到不適;七十歲了,可以為所欲為,不違反規則。”)
《老而稀》表達了杜甫的詩《曲江》:“酒債常見,人生七十古稀。”也被稱為“古曦”。
“老”出自《漢草堆·九歌》:“人老了,都死了。恩澤廣泛傳播到植物和昆蟲。”
這些詞在古代都是指年齡的稱謂。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來表示,也不直接說某人的年齡或年齡,而是用其他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年齡稱謂大多記載在書中,然後壹直沿用至今。
擴展數據:
除了這些頭銜,還有其他年齡稱謂,如:
湯糕:產後三天,邀請親朋好友吃湯糕。
第壹學歷:壹歲;出自屈原的《離騷》,“皇帝觀於楚,趙希玉賈明”。後來生日就叫第壹次。
候年:指女子成年結婚,又稱“候字”;《後漢書·曹皇後》語曰“幼者留國”。
舞象:男十五至二十歲;是成年孩子的代名詞。原來這是古舞的名字。《禮記·內則》:“作童,舞如象,學射於內廷。”《蜀》曰:“為子,謂之十五以上;像大象壹樣跳舞,叫舞武。熊石雲:“就是用小舞打仗的意思。”"
黃毛:指長壽老人。語出《詩經》,如《詩·松露公》和《黃發臺北》。老人的頭發由白變黃了。曹植《贈白馬於王彪》:“王琦愛郡,享黃毛期。”陶淵明《桃花源記》:“我發黃,我樂。”
斷背山之年:指九十歲;《詩經》的《詩》、《雅》、《走在蘆葦上》、《黃臺北》、《太太》、《屯》等都是常見的。《爾雅·釋書》:“背脊斷,壽長。”這位老人背部有像鯖魚壹樣的斑點。
期:指壹百歲;《禮記·曲禮上》語為“百年”。都說百歲老人要靠子孫贍養。蘇軾《二韻三曲》:“不妨各處閑建,幾年可指望。”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年齡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