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生活在別處"是什麽意思?(哲學)

"生活在別處"是什麽意思?(哲學)

生活在別處

——我對哲學的認識及體會淺談

先在這裏介紹壹個人的經歷吧:在他初中二年級的壹節地理課上,老師朗誦了徐誌摩的《再別康橋》那首詩;另外那個老師居然解釋了半節課的“存在即合理”。從此,他與哲學和詩歌有了永恒的聯系。初中時,他開始閱讀哲學的通俗讀物,高中時他開始讀哲學的專著和論文。被高中政治老師稱為:見過的所有人中接觸哲學是時年齡最小的唯壹壹人!不幸的是,通過高考他未進入哲學系接受正規的教育。現在在廣州大學中文系中,他雖然不那麽專註於書籍的啃噬,那是因為哲學作為壹種生活方式已經融進了他的生命存在中……

壹個人經歷的復雜性與生活的豐富性是難以描述的。

其實,哲學作為壹種社會意識形態,對其本身的定義也是很難的。哲學是什麽,哲學應該是什麽?哲學也不只是世界觀、本體論、方法論、普遍規律那麽簡單。羅素說哲學是介於宗教和科學的壹門學科(因為哲學有宗教同樣的某些問題,如人是什麽,生命的意義是什麽;哲學也有和科學同樣的理性的思維式)。馮友蘭先生認為哲學是“反思的反思”,是壹種境界之學。與此類似的,有些人把哲學稱之為“科學的科學”(這雖然看到了哲學對普遍規律的探索,但也太誇大其詞了)。而更多的元哲學(研究哲學本身的哲學的壹個分支)家們認為哲學既壹部哲學史和以研究哲學問題為中心的壹門人文學科。哲學發展至今已不是古希臘的“愛智慧”(phylosophy,由近代日本的西周先生翻譯成“哲學”,我國最早引進和使用哲學這個詞是清末的詩人黃遵憲)了,也許這是泰勒士,巴門尼德,蘇格拉底他們意想不到的吧!

在當今,學者們普遍對“無用”之為“大用”的哲學給予了“無定論”的“定論”(太強調壹中論調了,其本身就是壹種定論)。如武漢大學的已故哲學教授陳修齋所說:由於哲學自身所具有的“無定論”這壹本質屬性的規定,哲學的定義亦即哲學的研究對象這壹問題同樣也是無定論的。因為壹旦有了定論,那就成了科學問題,而不是哲學問題了。

我個人還是喜歡用雅哈斯貝爾斯的那句話來解釋:哲學就是在路途中。哲學有其自身的發展歷史,面臨的問題也將更多,而對哲學本身是什麽的問題也將更難回答,現當代的哲學已區別於政治學、宗教學、邏輯學、社會學、(現在,倫理學、美學與馬克思哲學、西方古代哲學、西方近代現代哲學、中國古代哲學、中國現當代哲學均是哲學的分支)等學科,相信在將來會有更好的發展。在哲學的路途中,我們的思維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推進了。

其實,哲學並不是與我們遙不可及的,學過哲學的人都知道,哲學裏的問題探討都要通過生活實踐來考察。雖然我們只在思維中對哲學問題進行思考,但我作為主體的存在(每壹個人又是獨立的個體)是必須參加具體的社會活動,我們的思維方式、世界觀、人生觀、對事物本質的認識深度等都會影響我們的任何舉動。正如費希特所說:妳是什麽樣的人,就選擇什麽樣的哲學。從某種程度上說,哲學對我們現實生活的指導意義是十分重大的。哲學的功用及目的,既在確立壹理想人生(馮友蘭語)。哲學提升了我們的精神境界,使我們向著“至大無外,至小無內”的對宇宙、人生的覺解*近。我認為作為“即出世又入世”(馮友蘭語)的哲學對社會也要有壹種濟世的作用,我們不能“窮則獨善其身”。尤其在當今經濟日益繁榮和意識形態轉型的社會,作為知識分子的大學生和廣大的精英教授們應該啟悟人們的思想素質的提升,而不是躲在書房裏甚至打著學術的旗幟到處招搖。

在最初我已經簡單地介紹了壹下我個人的經歷,然後也說了壹點我對“哲學是什麽”和“哲學之功用”的看法。那麽如何進行哲學“修煉”呢?這壹點我的體會實在是太深了,有時候簡直都不知道怎麽說好。我個人是通過讀書。在最初接觸哲學時,看的壹般是術語較少的通俗讀物和馬克思哲學原理的書。在掌握了壹定的常識後,就讀專著和論文了。在讀書時,最重要的是“思考”(或“反思”)。

我記得高中有壹次上課時間逃課去圖書館借叔本華的書看,那壹次被班主任追究了(當時也在班裏擔任班長),最後還是政治老師解救了我這個“勞苦大眾的代表”。那次我借的是《作為意誌與表象的世界》,看了壹點就看不下去了,因為根本在當時就讀不懂。最後我把它扔進了江裏(是長江的壹支流沱江,而不是珠江),丟下壹句:世界怎麽會是我的意誌呢?(叔本華說的那句經典是:世界是我的意誌)。當然在高中時候,我還有點幼稚,可能是由於個人閱歷不夠吧。我那時,甚至有建立壹個龐大的囊括哲學所有知識的終級體系。現在才發現自己只是“滄海壹粟”,哲學的殿堂是多麽的廣闊啊!!

經過這麽多年的“哲學洗禮”,反而更覺得自己無知。正如蘇各拉底說的:我知道自己不知道(或我知道自己無知)。我想我總比那些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或無知)的人好吧。

我中學時,周圍幾乎沒有人看什麽哲學之類的書,還真有點孤獨敢和“高處不勝寒”。當時周圍的人對我有有這麽幾種看法:壹、“高深莫測”,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對哲學神聖性的看法;二、“瘋子,簡直是瘋子”(包括我們壹個班主任都這麽認為),這可能是因為他們認為哲學無用而且還自尋煩惱,而且認為學哲學的都善於“詭辯”;三、“喜歡沈思的有心人”,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尊重哲學、也體諒學哲學的人的原因吧。那麽我們學哲學的人對自己的看法又是怎樣的呢?我想這就有點難了,因為“認識妳自己”(蘇格拉底)本來就是壹個哲學難題!!!只知道,哲學沒有我無足輕重;而我沒有哲學的修養,我就不能自信地向前邁步。

我個人覺得在讀書的過程中會遇到兩個問題:壹、哲學基本知識的積累問題,比如文章中提及的哲學家和哲學觀點或術語不知道。二、邏輯思維問題,比如有會遇到文章中的話語方式不明或整篇的敘述中心不明,甚至有些句子都讀不通順。有許多人不喜歡讀哲學類書,就是因為上面兩個問題造成了他們的思維混亂。但當妳走出了第壹步後,妳就會發現哲學家們的犀利思想緊緊地纏繞著求知、愛智的自己。

了解哲學也不壹定要全*讀書,“書中得來終覺淺”嘛,甚至並不壹定要讀書。哲學在生活中幾乎無處不在,就看我們有沒有發現的眼睛和認真的思考了。我個人認為詩歌就是最接近哲學的文學表達方式(我個人壹直對詩歌也比較喜歡)。詩人們要寫壹首真正意義上的詩,要經過生活經歷的磨練和豐富感情的培養,而且必須是壹個有心人,當把題材內化加工後,還要經過精神的苦苦探求,使詩人自己對生命、對存在的深刻思考通過語言文字的具體形式顯形出來。所以我覺得那些寫庸俗詩歌和所謂的寫“哲理詩”的人,是沒有接觸過哲學(或很淺薄)的詩人;真正意義上的詩人是很難得到壹首自己的詩歌的,是寫自己對生命、對存在深刻反思的詩人,是在靈魂中經過苦苦掙紮的痛苦的詩人(如荷爾德林、海子等),而不是只*感情爆發的靈感詩人。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個人認為詩人必須是哲學家,而哲學家最好也是詩人。

另外我再舉個例子來說明哲學蘊藉在我們生活的很多方面,如漫畫。臺灣畫家幾米(jimmy),想必許多人都知道,而且他也受到了許多人的喜歡。我個人也比較喜歡幾米的作品。在《月亮忘記了》裏,有這麽壹句話:看不見的,是不是就等於不存在?這還真有點像柏拉圖的兩個世界的劃分,那麽除了現實世界外,另外那個超感知的世界到底存在不存在呢?通過漫畫,我們再次進入了沈默的思考中,再次進入了大師們經典的命題中。“生命中,不斷地有人離開或進入。於是,看不見的,看見了;記住的,遺忘了。”“生命中,不斷地有得到和失落。於是,看見的,看不見了;遺忘的,記住了。”在《月亮忘記了》中壹幅幅生動的畫面中,我們聯想到了自己的那個“月亮”,自己的美好回憶和美好理想,想到了再見的或離開的親人、戀人、朋友,想到了愛情、詩意,想到了逝去的美好童年和前方茫茫的路途……在這裏我們已經進行了人生的思索和憧憬,已經進行了哲學的思考。

在現代社會,隨著物質世界的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愈發空虛。我思故我在(笛卡爾語),我們太需要思考了,我們太需要詩意的棲居(海德格爾語)。正如壹百多年前黑格兒所說:對日常生活的平凡而瑣碎的興趣予以了太多的重視,因而使得人們沒有自由的心情去理會那較豐富的內心生活和較純潔的精神活動。(《哲學史講演錄》)

我們是人,我們需要關註自己的發展,我們需要關心自己的精神世界,我們要向“可能性”進行。(卡西爾說過人的生活根本特征在於他總是生活在“理想”的世界,總是向著“可能性”進行)。在忙忙碌碌的現實生活中,我太少進行“反思的反思”,以至於生活本身已經不在我們的身邊了(捷克作者米蘭.昆德拉有壹本小說叫《生活在別處》),那它又跑到那兒去了呢?我們是否要尋找………………

(全文約3500字)

本文參考書目:

羅素:《西方哲學史》,商務印書館,2003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人民出版社,1992年。

張世英:《哲學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陳修齋:《關於哲學本性的思考》,武漢大學學報,1998年。

幾米:《月亮忘記了》,上海三聯書店,2202年。

恩思特·卡西爾:《人論》,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

黑格爾:《哲學史演講錄》,商務印書館,1997年。

黑格爾:《小邏輯》,商務印書館,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