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荒原》名詞解釋

《荒原》名詞解釋

荒原

荒原

英國托馬斯·艾略特長詩作品

了解荒原的更多含義

了解荒原的更多含義

簡介

作者概述

評價

分析

內容概要

作品原文

《荒原》,托馬斯·艾略特(1888-1965)的成名作和影響最深遠的作品,是現代英美詩歌的裏程碑,是象征主義文學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表達了西方壹代人精神上的幻滅,被認為是西方現代文學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

枯萎的荒原―――庸俗醜惡、雖生猶死的人們―――復活的希望,作為壹條主線貫穿了全詩陰冷朦朧的畫面,深刻地表現了人欲橫渡、精神墮落、道德淪喪、生活卑劣猥瑣、醜惡黑暗的西方社會的本來面貌,傳達出第壹次世界大戰後西方人對世界、對現實的厭惡、普遍的失望情緒和幻滅感,表現了壹代人的精神病態和精神危機,從而否定了現代西方文明。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荒原

外文名

The Wasteland

作者

托馬斯·艾略特

類別

詩歌

簡介

《荒原》

《荒原》

《荒原》是現代英美詩歌的裏程碑,是象征主義文學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托馬斯·艾略特(1888-1965)的成名作和影響最深遠的作品,表達了西方壹代人精神上的幻滅,被認為是西方現代文學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1948年因“革新現代詩,功績卓著的先驅”,獲諾貝爾文學獎。

作者概述

艾略特

艾略特

托馬斯·艾略特,英國著名現代派詩人和文藝評論家,是英國20世紀影響最大的詩人。他出生於美國密蘇裏州聖路易斯。祖父是牧師,曾任大學校長。父親經商,母親是詩人,寫過宗教詩歌。艾略特曾在哈佛大學學習哲學和比較文學,接觸過梵文和東方文化,對黑格爾派的哲學家頗感興趣,也曾受法國象征主義文學的影響。1914年,艾略特結識了美國詩人龐德。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來到英國,並定居倫敦,先後做過教師和銀行職員等。1922年創辦文學評論季刊《標準》,任主編至1939年。1927年加入英國籍。艾略特認為自己在政治上是保皇黨,宗教上是英國天主教徒,文學上是古典主義者。著有詩集《普魯弗洛克及其它觀察到的事物》、《詩選》、《四個四重奏》等。

評價

艾略特

艾略特

《荒原》是20世紀西方文學裏壹部劃時代的作品,是現代派詩歌的裏程碑,也是艾略特的成名作。全詩極少用韻,大多是有節奏的自由體,語言變化多端,在技巧上是壹個大突破。最初刊登於《標準》季刊時,因為詩歌語言問題頗受批評,其後艾略特增加了註解,壹些評論者又加上了詮釋,使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