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克多?維克多·雨果(L802 ~ 1885)是法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壹,法國浪漫主義運動的領袖。他的壹生幾乎跨越了整個19世紀,文學生涯長達60年,創作經久不衰。他的言情小說精彩動人,蒼勁有力,對讀者有著永久的魅力。主要代表作品有《悲慘世界》和《巴黎聖母院》。
雨果死於1885。法國人民為這位偉大的詩人舉行了國葬。他的遺體被安葬在為安葬偉人而建的先賢祠裏。第壹個諾貝爾文學獎是1901年頒發的,但是雨果死於1885年,所以盡管他的文學成就很高,他還是與諾貝爾獎無緣。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五月七日-1941八月七日)是印度詩人、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191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第壹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除了詩歌,泰戈爾還寫小說、散文、遊記、戲劇和2000多首歌曲。他的詩主要是用孟加拉語寫的,在那裏他的詩很受歡迎。他的散文內容主要是社會、政治和教育,而他的詩歌除了宗教內容外,主要描寫自然和生活。在泰戈爾的詩中,生活本身及其多樣性是歡樂的理由。同時,他的愛情(包括愛國主義)也是他詩歌的內容之壹。印度和孟加拉國的國歌都用泰戈爾的詩。歐文和葉芝都被他的詩深深打動了。在葉芝的鼓勵下,泰戈爾親自將他的《吉坦倉裏》(意為“饑餓的石頭”)翻譯成英文,他也因此在1913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泰戈爾出生在加爾各答壹個富有哲學、文學和藝術的家庭。13歲,能寫長詩,賦詩。1878年赴英國留學,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活動。1884到1911,任梵蒂岡學會秘書,20世紀20年代創辦國際大學。1941年,他寫下了著名的遺言《文明的危機》,控訴英國殖民統治,相信祖國會獨立解放。泰戈爾是壹位具有重大世界影響的作家。他* * *寫了50多首詩,被稱為“詩聖”。他寫了12部中篇小說,100多部短篇小說,20多部戲劇和大量文學、哲學、政治作品,創作了1500多幅繪畫和數不清的歌曲。文學、歷史、哲學、藝術、政治、經濟等門類幾乎無所不包,包羅萬象。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國主義和封建種姓制度壓迫下改變命運的強烈願望,描寫了他們不屈不撓的反抗鬥爭,充滿了鮮明的愛國主義和民主精神,富有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他的重要詩作有故事詩(1900)、吉檀迦利(1910)、月牙兒(1913)、鳥(19655)。重要小說有短篇小說《還債》(1891)、《遺棄》(1893)、《蘇巴》(1893)、《人是生是死?(1892)、摩訶摩亞(1892)、太陽與烏雲(1894)、中篇小說《四個男人》(1916)、長篇小說《沈淪》(1911)、莫克多塔拉(1925)、人民紅重要論文集有《死亡的交易》(1881)、《中國談》(1924)、《俄羅斯書信》(1931)。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被介紹到中國,現在已經有10卷泰戈爾的作品以中文出版。泰戈爾不僅是壹位有成就的作家和詩人,還是壹位有成就的作曲家和畫家。他壹生寫了2000多首激動人心的優美歌曲。其中,他在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高潮時期寫下了許多激昂的愛國歌曲,成為激勵印度人民反抗殖民統治的有力武器。歌曲《人民的意誌》在1950年被指定為印度國歌。泰戈爾70歲時學習繪畫,他的1500幀畫作作為藝術珍品在世界許多著名地方展出。
1941年,泰戈爾逝世,享年81歲。泰戈爾訪問中國時,很有遠見地說:“我相信,妳們有偉大的未來。我相信,當妳們的國家站起來,表現出它的精神,亞洲也將有壹個偉大的未來。”1956,泰戈爾訪華32年後,周恩來總理訪印。在接受泰戈爾親自創辦的加爾各答國際大學榮譽博士學位時,他非常感慨地說:“來到這個學術中心,不能不讓人想起這所大學的創始人、印度偉大的愛國詩人泰戈爾。泰戈爾不僅是為世界文化做出傑出貢獻的天才詩人,也是偉大的印度人民痛恨黑暗、爭取光明的傑出代表。中國人民對泰戈爾懷有深厚的感情。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泰戈爾對他們的愛。中國人民不會忘記泰戈爾對他們爭取民族獨立的艱苦鬥爭的支持。時至今日,中國人民仍然懷著懷舊的心情回憶泰戈爾在1924年的中國之行。”
米格爾·德·塞萬提斯·薩維德拉(1547-1616)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西班牙小說家、劇作家和詩人,出生於1547年9月29日,1616年4月22日出生於馬德裏。他被認為是西班牙文學界最偉大的作家。評論家稱他的小說《堂吉訶德》是文學史上第壹部現代小說,是世界文學的瑰寶之壹。。《堂吉訶德》是壹份寶貴的文化遺產。書中唐吉訶德壹個遊俠的生活經歷,揭露了社會的黑暗,批判了教會的暴政,揭示了民間的疾苦。他筆下的堂吉訶德和仆人桑丘是西方古典文學中的兩個典型形象。此外,在1613年出版了《懲惡揚善故事集》,收錄了13篇優秀短篇小說,有曲折的愛情故事,有對社會習俗的描寫,也有壹些哲理性的探討。書中描寫了封建社會的罪惡和西班牙下層階級的貧困,肯定了人性和個人自由,憤怒抗議社會不公。這些充滿人文思想的現實主義短篇小說在西班牙文藝復興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
古希臘的盲人詩人荷馬。生卒年月無法考。相傳公元前12 ~ 1世紀描述特洛伊戰爭及相關海上冒險的古希臘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就是他根據短小的民歌寫成的。因此,他生活在公元前10年到9世紀和8世紀之間。根據傳說,荷馬是古希臘兩部著名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作者。公元前5世紀的希羅多德,後來的修昔底德,公元前4世紀的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等古代作家都肯定這兩部史詩是荷馬的作品。另外,還有很多古代史詩已經失傳,也有人說是他的作品,但那些很可能是後人的草稿。有壹首失傳的諷刺詩和壹部現存的書《蛙鼠之戰》,據說也是荷馬所作,但前者僅依據亞裏士多德的文字,後者已被證明是公元前4世紀的草稿。荷馬史詩是《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統稱。荷馬史詩被稱為歐洲文學的始祖,是高度發達的西方古代文學技巧的結晶。三千多年來,很多學者研究這兩部史詩,光是研究成果印出來的書就可以組成壹個小圖書館。荷馬史詩講的是公元前12年希臘攻打特洛伊,以及戰後的故事。史詩的形成和記錄幾乎經歷了奴隸制的全過程。荷馬史詩是古希臘從氏族社會向奴隸制過渡的社會史和風俗史,具有很高的歷史、地理、考古和民俗學價值。這部史詩還表現了人文主義,肯定了人的尊嚴、價值和力量。這是人類童年的藝術創造,不可避免地存在思想和藝術上的局限,荷馬史詩是西方文學中的第壹部。荷馬是西方文學的鼻祖。他以詩意的敘事手法展現了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的戰爭和生活場景。同時,荷馬的詩史也是研究古希臘風俗的寶貴資料。
高爾基(1868 ~ 1936)是前蘇聯作家。原名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彼得·斯科夫。1868 3月6日出生於下諾夫哥羅德的壹個木匠家庭,6月8日在莫斯科去世,1936。代表作品有:小說《母親》、著名散文詩《海燕》、自傳三部曲《童年》、《在地球上》和《我的大學》,描寫了作家從生活底層走向革命道路的歷程,以及勞動者對真理和光明的追求。小說《阿爾塔莫諾夫家族的生涯》寫於1924年至1925年,在19世紀中期俄國農奴制改革至十月革命的廣闊歷史背景下,描述了壹個家族三代人的變遷,從心理和道德的角度展示了資產階級的必然衰落。十月革命勝利後,1925發表小說《阿爾達莫諾夫家族的事業》。1925-1936寫出了史詩《克裏姆?《薩姆金的壹生》是高爾基最後的傑作,這部史詩是高爾基最傑出的藝術成就之壹。1934年,在高爾基的主持下召開了第壹次全蘇聯作家代表大會,高爾基當選為蘇聯作家協會主席。
1906年,高爾基的代表作和小說《母親》完成。它描繪了無產階級波瀾壯闊的革命鬥爭,塑造了工人黨員巴維爾和革命母親內洛夫娜的感人形象。這部小說極大地鼓舞了工人,也嚇壞了俄國的統治者。《母親》被公認為世界文學史上壹部嶄新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奠基之作。
革命導師列寧是高爾基的良師益友。列寧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不斷關心和幫助高爾基。在列寧的建議和鼓勵下,高爾基創作了自傳三部曲:《童年》、《在地球上》和《我的大學》。自傳三部曲不僅反映了作家本人的生活經歷和接受馬克思主義之前艱辛的思想探索過程,而且概括總結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俄羅斯社會生活,描寫了勞動人民悲慘的生活和經歷,歌頌了他們的優秀品質。
高爾基的最後壹部作品是小說《克裏姆·薩姆金的壹生》。他壹生創作了大量各種體裁的作品,為無產階級文學寶庫留下了巨大的財富。
1.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是英國著名的戲劇家和詩人。他出生在沃裏克郡的斯特拉特福德壹個富裕的市民家庭,在當地的文法學校學習。13歲輟學做生意,去了倫敦大概1586。他先是在劇院門前為貴族顧客看馬,後來逐漸成為勤雜工、演員、劇作家和劇院的股東。
莎士比亞是16世紀下半葉至17世紀初最著名的英國作家(本·瓊斯稱他為“時代的靈魂”),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文學大師。他寫了37個劇本,154首14行的詩,兩首長詩和其他詩。長詩《維納斯與阿多尼斯》( 1592 ~ 1593)和《盧克萊修的恥辱》( 1593 ~ 1594)均取材於羅馬詩人生動吉爾的作品,其主題是描寫不可抗拒的愛情,譴責違背“榮譽”概念的殘酷。14行詩(1592 ~ 1598)多采用連體詩的形式,以歌頌友誼和愛情為主題。其主要成就是戲劇,根據時代、思想和藝術風格的發展,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
馬克思稱莎士比亞為“人類最偉大的天才之壹”。恩格斯稱贊其作品的現實主義精神和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莎士比亞的作品幾乎被翻譯成了世界上所有的語言。1919後被引入中國,《莎士比亞全集》已有中文版出版。
但丁(1265-1321),意大利詩人,現代意大利語的創始人,歐洲文藝復興的先驅,以長詩《神曲》聞名於世。恩格斯評論說:“封建中世紀的結束和現代資本主義時代的開始是以壹個偉人為標誌的,這個偉人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紀的最後壹個詩人,也是新時代的第壹個詩人”。
但丁出生在意大利佛羅倫薩壹個沒落的貴族家庭。他出生於1265。出生日期不清楚。按照他自己的詩,“生於雙子之下”應該是5月底或者6月初。5歲時,親生母親去世,父親是第二任妻子,繼母生了兩個弟弟和壹個妹妹。
但丁被流放的時候,在意大利的幾個城市生活過,有的記載他去過巴黎。他用作品驅散思鄉之情,在代表作《神曲》中寫下了所有的恩人和敵人,嘲諷教皇。他把自己的單戀對象,壹個名叫巴亞爾的美女,安排到了天堂的最高層,她25歲就去世了。但丁死於1321,死於意大利東北部的拉瓦納。但丁的作品基本都是用意大利的托斯卡納方言寫成的,這對於以托斯卡納方言為基礎的現代意大利語言的形成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因為除了拉丁文作品,只有但丁是古代意大利第壹個用活語言寫作的人,他的作品對意大利文學語言的形成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所以在文藝復興時期也起到了主導作用。主要作品:但丁論意大利生產的歐元。但丁的著名作品有:愛情詩《新生》、哲理詩《宴會》、抒情詩《詩集》、長詩《神曲》、拉丁文文章《論俗語》、政治論文《論王國》、拉丁文詩歌《田園》、編年史文集《書信集》。
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是俄羅斯作家。1828出生於圖拉省克拉皮茲市文縣的Jasna Ya Pogliana(今圖拉省小金區)。托爾斯泰家族是壹個貴族家庭,其血統可以追溯到16世紀,遠祖從彼得壹世開始被封爵,父親尼古拉·伊裏奇伯爵(Count Nikolai ilych)參加過1812衛國戰爭,以中校軍銜退役。母親瑪利亞·尼古拉耶夫是公爵謝妮·沃爾孔斯基的女兒。托爾斯泰在壹歲半時失去了母親,九歲時失去了父親。1841年,他的監護人阿姨A.I. Osjian-Saken去世後,他被轉交給住在喀山的阿姨Pi.I. Yushko監護。所以他的家人搬到了喀山。
他的作品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早、中、晚。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作品有以1812衛國戰爭為背景創作的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以現代生活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寧》,以及後期代表作《復活》,內容極其豐富,多產。
托爾斯泰的藝術博大精深。首先,他創作了具有獨特泛化廣度的歷史詩歌小說。然而,托爾斯泰的藝術魅力不僅在於再現宏觀世界,更在於描繪微觀世界。列夫·托爾斯泰是現實主義的巔峰之壹。他的文學傳統不僅被蘇聯作家通過高爾基批判性地繼承和發展,而且在世界文壇上也有很大影響。從65438年到60年代,他的作品開始在英國、德國等國翻譯出版。70、80年代之交,《戰爭與和平》的法文譯本贏得了世界壹流作家的聲譽,成為當時歐美“俄羅斯熱”的主要對象。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法國、英國和其他國家的第壹批批評家討論了他,他們都承認他的現實主義創作振興了他們自己的民族文學。法國人、羅曼·羅蘭、海因裏希·曼和托馬斯·曼、德萊塞、蕭伯納、約翰·高爾斯華綏等19年末到20世紀初成長起來的歐美作家和亞洲作家都受到他的影響。
●魯迅(又名周樹人)(1881九月二十五日-1936六月5438+00十月19),中國現代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其精神被稱為中華民族之魂。浙江紹興人(祖籍河南省正陽縣),原名周章壽,字玉山。母親魯瑞和父親周伯宜。後改名育才,1898赴寧求學時改名周樹人。魯迅()是大哥,周作人是老二,周是老三(風箏裏的弟弟)。“魯迅”是他在1918為《新青年》寫作時開始使用的筆名,從此成為世人最崇敬的筆名。魯迅是中國現代最偉大的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至1926期間,先後創作出版小說集《吶喊》、《流浪》、《隨筆》、《墳墓》、《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散文詩集》、《散文集》、《晨花夕拾》。其中,發表於192112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不朽的傑作。從1927到1936,創作了《歷史小說集》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雜文,被收錄在《姬友》、《三弦》、《二心》、《南強北動員》、《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等。魯迅的壹生為中國的文化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他領導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全國新報副刊(B)》、《芒源》、《語絲》、《奔跑》、《萌芽》、《翻譯》等文學期刊主編;對青年作者的熱情關懷和積極培養;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引進國內外名畫和木刻;收集、研究、整理大量古典文獻,編著《中國小說史略》、《中國文學史大綱》,整理《紀》,編著《會稽縣舊書雜記》、《鉤沈古代小說》、《唐宋傳奇》、《舊小說筆記》等
魯迅的作品豐富了世界文學寶庫,已被翻譯成英語、日語、俄語、西班牙語、法語、德語、阿拉伯語等50多種語言。,並在全世界擁有廣泛的受眾。魯迅曾經因為母親的安排和朱安結婚,但是朱安長得醜,是封建社會的犧牲品,思想很陳舊。魯迅的家鄉紹興有壹種看不起離婚婦女的風氣。魯迅心地善良,不希望朱安淪落到這種地步,只好以借職為由離開了朱安,後來又娶了許廣平,生下了迎海。朱安壹生沒有和魯迅發生過性關系,所以不能生孩子。魯迅死後,朱安是為他守靈的,但朱安死後,沒有人在她身邊。朱安壹生總是郁郁寡歡。
約翰·沃爾夫岡·歌德(1749-1832)是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德國和歐洲最重要的作家和詩人。他的壹生跨越了兩個世紀,恰逢歐洲社會大動蕩、大變革。封建制度的逐漸瓦解和革命力量的不斷崛起,促使歌德不斷接受先進思潮的影響,從而加深對社會的認識,創作出當代最好的作品。歌德是德國颶風和短跑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他的作品充滿了騰飛運動的叛逆精神,在詩歌、戲劇、散文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的主要作品包括戲劇《格茨·馮·貝爾欣根》、中篇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未完成的詩劇《普羅米修斯》和詩劇《浮士德》的原型,以及許多抒情詩和散文。歌德晚年的創作極為豐富,如自傳體作品《詩歌與真理》、《意大利遊記》、小說《親和力》和《威廉·梅斯特漫遊時代》、抒情詩集、《浮士德》第二卷在他去世前不久完成。這些作品顯示了歌德重視實踐,肯定為人類幸福而工作的思想,說明其思想中的積極因素較前期有所增加。
1832年3月22日,歌德去世。歌德是德國民族文學最傑出的代表。他的作品把德國文學提高到了歐洲的先進水平,為歐洲文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歌德生於1749年8月28日,卒於1832年3月22日。他對世界文學寶庫的巨大貢獻使他成為世界文化名人。每年,每年他生日的時候,各國文藝界都會舉行紀念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