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此中的兩個“黑”無疑是“文眼”,頗值玩味.我們知道,“黑”其實不是色彩,所謂的色彩均是物體對各種光波反射的結果,如果不反射,便成了黑.當然,沒有光的世界只能是壹片漆黑.
因此,“黑”是扼殺光明的結果,黑夜便是光的墳墓,是壹種令人窒息的特定時代象征.然而“黑色的眼睛”卻無疑是黑夜的叛逆,它的黑色是黑夜 “給”的,是黑夜阻斷光明的結果.此外眼睛的黑並不象征著背棄光明,反倒是渴求光明的象征.黑色既然對光不反射也就具備了對光全盤吸收的特性,黑色的眼睛正是這種隨時準備吸收光明的“壹代人”的眼睛.
換壹個角度看,黑色的眼睛也凝聚著批判精神,它以黑對黑,對黑夜的龐大淫威報以深沈的否定.相對色彩繽紛的光明世界來說,黑色是壹個終極,它與光明構成了對立.然而物極必反,從黑夜中叛逆出來的黑色眼睛,對於光明的接受力是絕對超過任何色彩的眼睛的,也就是說:由特定的黑色時代中走來的“壹代人”,他們偉大的覺醒是其他“無緣”於“黑夜”的人們所難以企及的.
短短的兩句詩,冠以壹個博大的題目,揭示壹個龐大的主題,在對立統壹中,充分顯示了象征的魅力.從作者的生活歷程看,詩中的黑夜似乎是“十年浩劫”,“壹代人”當然是指在這個特定歷史階段中成長起來的當代中國人.然而,詩畢竟不是歷史,詩的容量常能憑借藝術的魔力而無限擴大.如果超越時空的話,我們便很容易在屈原、杜甫、魯迅等等不同時代的人物身上,看到“壹代人”的形象,他們都在“黑夜”中生存,他們都具有特別敏銳的“黑色的眼睛”.
《壹代人》壹詩既是這壹代人的自我闡釋,又是這壹代人不屈精神的寫照.黑暗要扼殺壹個人明亮的眼睛,但黑暗的扼殺卻沒有達到它的目的反而創造了它的對立物;黑色的眼睛;是黑暗使壹代人覺醒,使壹代人產生更強烈的尋找光明的願望與毅力.正是這堅毅的尋找,才使他們看到掩蓋在生活表象之下的、使人難以接受的本質.
十年浩劫,是漫漫長夜,沒有星鬥,沒有月光,甚至連磷火也沒有.但是,渴求光明的心卻是壓不住的.由最初的迷惘到清醒,由無知到覺悟,由困頓到解脫,都是在這茫茫“黑夜”裏完成的.因為是黑夜,就不可能不是黑夜的眼睛.這是移就.黑色的眼睛也是變異物,喻為被扭曲的靈魂,或者籠罩的陰影,從陰影裏裂變出來的尋找真弄虛作假的光明.是擠出蠶繭的蛾子,是溝坎上流過的溪水,是地平線上躍起的太陽.畢竟封鎖不住,歷史的答案也正是如此.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這是詩的全部內容,先不說對由於他的賞析,因為我基本也是理解的模模糊糊,但我卻從中領悟到了壹個人生道理:量變引起質變.詩題為《壹代人》,可以理解為和也給了“壹代人”黑色的眼睛,使壹代人開始覺醒,並越來越強烈地去尋找光明,從而使“壹代人”擁有強大的面對黑暗的力量.眾所周知,黑是因為不反射光的緣故,是扼殺光明的結果,這本就是壹個量變的過程,於是,“壹代人”便拼命地用黑色的眼睛尋找並吸收光明.
從古至今,這壹哲理壹直存在,從秦朝的陳勝吳廣起義到那“壹代人”的年代人民群眾的奮起反抗,再到當代學習生活中,許多學生從中等生變為尖子生的過程,無不是驗證了這壹長存卻又永不會過時的哲理,也證明了他在生活中具有廣泛的影響力.
這首只有兩行的小詩,1980年在《星星》第3期發表後震動了整個詩壇,不管是對顧城的詩抱肯定或是抱否定態度的人,對這首詩卻是壹致的稱贊.
在審美原則上是全新的.它避開了情感的直抒,棄置了景象的實敘,它沒有著意建構完整的意境,只是用意想、用隱喻,在濃重的黑色背景上凸現了壹雙不同尋常的"黑色的眼睛"(壹代人覺醒的象征),在眼睛的前方,似乎可以看到從烏雲的縫隙中射出壹束白光.整首詩,宛如壹幅有立體感的版畫.
"黑夜"與"光明"形成暗色與亮色的鮮明反差,"黑色的眼睛"是經過變形的意想,滲透出強烈的感情色彩.這種藝術表現觸發了讀者的想象,於是,在想象的屏幕上出現了那個令人窒息的年代,那在荒謬現實中扭曲著成長起來的年輕壹代,那埋藏在心底的潛能所爆發出的頑強求索的精神.…….這是整整"壹代人"的雕像.
"黑夜-眼睛-光明"壹個簡單的意向群構成了壹個開放時空——歷史轉折關頭特有的社會景象和人的心理結構.有限中表現出無限,單純中包孕著深厚,這是詩的特有規律.新詩潮的先行者在追尋人性復歸的同時,也在追尋詩向本體的復歸.
這首小詩體現了壹種現代美的風格.它打破了傳統的和諧構圖,以不和諧的意象組合造成觸目驚心的藝術效果,迫使人對歷史進行反思.
壹代人就被顧城濃縮成壹個,無盡話也被顧城濃縮成兩行;並且最抽象最深刻的意見也被詩人顧城用天才之指點化成了最直觀的意象.壹個痛苦仿徨的青年默默的堅守自己內心的純真光明,他不寄望世界為他改變什麽,因為他的聖潔心靈永存,這樣他就滿足了.這首詩寫在文革後,寫的是文革這壹代不屈的青年,雖然飽受黑暗,但是仍然不放棄對光明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