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和答詩·和陽城驛》古詩賞析

《和答詩·和陽城驛》古詩賞析

《和答詩十首·和陽城驛》作品介紹

 《和答詩十首·和陽城驛》的作者是白居易,被選入《全唐詩》的第425卷。

 《和答詩十首·和陽城驛》原文

 和答詩十首·和陽城驛

 作者:唐·白居易

 商山陽城驛,中有嘆者誰。雲是元監察,江陵謫去時。

 忽見此驛名,良久涕欲垂。何故陽道州,名姓同於斯。

 憐君壹寸心,寵辱誓不移。疾惡若巷伯,好賢如緇衣。

 沈吟不能去,意者欲改為。改為避賢驛,大署於門楣。

 荊人愛羊祜,戶曹改為辭。壹字不忍道,況兼姓呼之。

 因題八百言,言直文甚奇。詩成寄與我,鏘若金和絲。

 上言陽公行,友悌無等夷。骨肉同衾裯,至死不相離。

 次言陽公跡,夏邑始棲遲。鄉人化其風,少長皆孝慈。

 次言陽公道,終日對酒卮。兄弟笑相顧,醉貌紅怡怡。

 次言陽公節,謇謇居諫司。誓心除國蠹,決死犯天威。

 終言陽公命,左遷天壹涯。道州炎瘴地,身不得生歸。

 壹壹皆實錄,事事無孑遺。凡是為善者,聞之惻然悲。

 道州既已矣,往者不可追。何世無其人,來者亦可思。

 願以君子文,告彼大樂師。附於雅歌末,奏之白玉墀。

 天子聞此章,教化如法施。直諫從如流,佞臣惡如疵。

 宰相聞此章,政柄端正持。進賢不知倦,去邪勿復疑。

 憲臣聞此章,不敢懷依違。諫官聞此章,不忍縱詭隨。

 然後告史氏,舊史有前規。若作陽公傳,欲令後世知。

 不勞敘世家,不用費文辭。但於國史上,全錄元稹詩。

 《和答詩十首·和陽城驛》註釋

 ①陽城驛:在商州上洛(今陜西商縣),後改為富水驛。

 ②巷伯:《詩·小雅》篇名。《後漢書·孔融傳》:“冤如巷伯。”李賢註引毛萇註《詩》雲:“巷伯,內小臣也。掌王後之命於宮中,故謂之巷伯。伯被讒將刑,寺人孟子傷而作詩,以刺幽王也。”

 ③緇衣:《詩·鄭風》篇名。《禮記·緇衣》:“子曰:‘好賢如《緇衣》,惡惡如《巷伯》,則爵不瀆而民作願,刑不試而民鹹服。’”

 ④元稹《陽城驛》詩:“我願避公諱,名為避賢郵。”

 ⑤羊祜:晉人,為都督荊州諸軍事,有德政,卒,荊州人為祜諱名,屋室戶皆稱門,改戶曹為辭曹。見《晉書》本傳。

 ⑥鏘:全詩校:“壹作鏗。”金:八音之壹,鐘、搏之屬。和(he):應和。絲:八音之壹,琴、瑟之屬。

 ⑦等夷:同輩。

 ⑧衾裯:泛指被子。衾,被。裯,單被。

 ⑨夏邑:指夏縣,今屬山西。陽城初隱居夏縣中條山,見《舊唐書》本傳。

 ⑩謇謇:忠貞正直。諫司:諫官官署。陽城自處士征為諫議大夫,後貶官道州刺史,參元稹原詩。

 11憲臣:禦史臺官員。

 12依違:遲疑。

 13《詩·大雅·民勞》:“無縱詭隨,以謹無良。”毛傳:“詭隨,詭人之善,隨人之惡者。”

 14史氏:史官。

 15世家:猶家世,世系。

 16於:全詩校:“壹作使。”

 《和答詩十首·和陽城驛》作者介紹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自號香山居士,後人稱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原籍太原,後遷居下邽(今陜西渭南)。是唐代的傑出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對白居易稱“詩魔”、“詩王”、“詩豪”、“詩史”等,日本學界則稱白居易為“詩神” 。其實,在唐代對白居易的.稱呼是“詩仙”之稱,請看唐宣宗的詩:“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壹度思卿壹愴然。”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進士,由校書郎累官至左拾遺。在此期間,他關心朝政,屢屢上書言事,並寫了不少諷諭詩,要求革除弊政,因而遭權貴忌恨,被貶為江州司馬。此後他歷任忠州、杭州、蘇州等地刺史。官終刑部尚書

 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他與元稹壹起,倡導旨在揭露時弊的“新樂府運動”,寫了《秦中吟》十首,《新樂府》五十首等,對當時社會的黑暗現實作了深刻批判。在藝術上,白居易詩以平易曉暢著稱,在當時就流布很廣。有《白氏長慶集》,存詩近三千首,數量之多,為唐人之冠。

 《和答詩十首·和陽城驛》繁體對照

 卷425_16和答詩十首·和陽城驛白居易

 商山陽城驛,中有嘆者誰。雲是元監察,江陵謫去時。

 忽見此驛名,良久涕欲垂。何故陽道州,名姓同於斯。

 憐君壹寸心,寵辱誓不移。疾惡若巷伯,好賢如緇衣。

 沈吟不能去,意者欲改為。改為避賢驛,大署於門楣。

 荊人愛羊祜,戶曹改為辭。壹字不忍道,況兼姓呼之。

 因題八百言,言直文甚奇。詩成寄與我,鏘若金和絲。

 上言陽公行,友悌無等夷。骨肉同衾裯,至死不相離。

 次言陽公跡,夏邑始棲遲。鄉人化其風,少長皆孝慈。

 次言陽公道,終日對酒卮。兄弟笑相顧,醉貌紅怡怡。

 次言陽公節,謇謇居諫司。誓心除國蠹,決死犯天威。

 終言陽公命,左遷天壹涯。道州炎瘴地,身不得生歸。

 壹壹皆實錄,事事無孑遺。凡是為善者,聞之惻然悲。

 道州既已矣,往者不可追。何世無其人,來者亦可思。

 願以君子文,告彼大樂師。附於雅歌末,奏之白玉墀。

 天子聞此章,教化如法施。直諫從如流,佞臣惡如疵。

 宰相聞此章,政柄端正持。進賢不知倦,去邪勿復疑。

 憲臣聞此章,不敢懷依違。諫官聞此章,不忍縱詭隨。

 然後告史氏,舊史有前規。若作陽公傳,欲令後世知。

 不勞敘世家,不用費文辭。但於國史上,全錄元稹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