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古代詩歌》教學實錄

《古代詩歌》教學實錄

 《觀滄海》

 師:同學們,有誰能講壹點關於曹操的故事?

 生:我知道,他是壹很壞的人,他逃跑的時候殺了他的救命恩人。

 生:曹操是壹個奸雄,他想篡位當皇帝。

 生:他多疑,而且很兇殘,殺死華佗,自己腦顱裏長毒瘤死了。

 師:看來,曹操在同學們的眼裏沒有好的印象。其實,曹操是壹位大英雄,而且是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並且也是壹位出色的大詩人。我們現在開始壹起學習曹操的壹首詩《觀滄海》。先介紹壹下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漢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曹操大破盤踞在我國東北的烏桓及袁紹的殘余勢力,統壹了北方;九月,在歸途中經過碣石山,寫下了這首詩。接下來,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看誰知道的信息最多。

 (學生讀書三遍。)

 生:我從詩句知道這首詩寫了如下內容:碣石、滄海、山島、樹木、花草……

 生:不是花草,而是百草。還有秋風、洪波、太陽和月亮、銀河。

 生:老師,我認為還有歌,好像曹操在唱歌。

 師:同學們回答得都很好,不過我有壹個疑問,曹操是什麽時候看滄海,是白天還是夜晚?

 生:肯定是白天,哪有漆黑晚上去看大海的事?

 生:不對,是白天和晚上都看過,因為詩中說“日月之行”,就表明兩個時候都去過。

 師:看來曹操真是壹個詩人,很有雅興的。對於同學們的回答,我們暫且不評價。我還有疑問:太陽和月亮是從哪裏出來的呢?銀河又從哪裏出來的呢?

 (學生沈默。)

 生不太清楚……

 師:假如詩中有答案,妳能找出來嗎?

 生:(讀課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日月和銀河都是從滄海中來。

 師:同學們,妳們對宇宙有了解嗎?日月和銀河都是從地球的滄海中出來的嗎?

 生:不是的,詩中說滄海能裝下日月和銀河,是錯誤的。老師,您說曹操是壹位詩人,怎麽連這個常識都不知道?

 師:是的,詩人連常識也不知道,是有些名不副實吧!不過,我們知道有壹句熟語:宰相肚裏能撐船。是什麽意思?妳們思考壹下。

 生:是寬宏大量的意思,就是不怕別人說閑話。

 師:這句熟語中,把“宰相肚”比作了什麽?

 生:我想宰相肚可能比作“江河湖海”,因為只有江河海洋裏才能行船。

 師:既然能用“江河湖海”來比喻人博大胸懷,那麽,濤中是用什麽來比喻詩人的博大胸懷的?

 生:日月和銀河。

 生:不對,應該是滄海,因為詩中不是說日月銀河出自於滄海嗎?既然滄海能吞吐日月銀河,滄海就比日月銀河大,所以,詩中用滄海比喻詩人的博大胸懷。

 師:看來,我們前面討論的問題就有辦法解決了,爭辯白天與夜晚,都沒有多大的意義。這四句詩根本不是詩人眼前的景物,那又是什麽呢?

 生:是詩人的感覺。

 生:是詩人的想像。

 師:分析不錯,哪些又是詩人所見到的實在景物呢?請瀆課文。

 生:(齊讀)“水何淡淡,山島竦峙。樹林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師:這首詩既有實景也有虛境,虛實結合。全首詩條理清晰,壹日了然。讀到這個時候,我們也解決了最後兩句詩的問題。

 生:因為課文上有說明,最後兩句每章都有,與本詩正文的內容沒有直接關系。

 師:請同學們讀背這首詩。

 點評:這首詩不太難,就要求教師用最經濟的手段傳達最豐富的內容;,就這首詩來看,教學目的明確,探究問題深刻,學生活動充分。教師在這壹堂課中,角色發生了變化,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且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體。教師從學生的問題中理出總問題,這既疏通了詩的疑難點,也抓住了主線,產生了壹石二鳥的效果。

 《次北固山下》

 師:離愁別恨,自古有之,古代交通不發達,人事淹蹇,音書滯阻,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由此鄉愁成了詩歌的壹個重要主題。現在學的這首詩,就是寫鄉愁。我們要學習詩歌的朗讀方法,在讀中去理解詩的意蘊。請同學們先讀詩,掃清壹下字詞。

 (學生讀書,老師板書題目。)

 生:我對第壹句的意思不太懂。

 師:我們先弄清“客路’、“青山”的含義。

 生:客路是旅途的`意思,青山指北固山,就是“外”這個字不大理解。

 師:不懂不要緊,讀後壹句就可以有些眉目了。詩人這時在旅途中是步行,還是乘什麽交通工具?

 生:詩人是乘船在江中,正朝著展現在眼前的“綠水”前進,駛向“青山”,駛向“青山”之外遙遠的“客路”。

 師:很精當,讀懂了詩的意思,而且也理清了詩的特殊的結構形式。而且把“外”和“前”的意思也說清楚了。我有壹問題不懂,想請問壹下同學們,詩人的家鄉在何方?

 生:是洛陽人,課文下面的註釋已經說明了。

 生:(補充)老師,其實詩中就有答案。“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師:看來對壹個問題可以從多個途徑去解決。看註釋,是學會查資料的方法;讀詩句,是學會深讀課文的方法。孤身壹人在南方,遠離家鄉,妳們能體會到壹種什麽樣的情感?

 生:遊子漂泊在外的思鄉之情,因為與“鄉書”、“歸雁”遙相響應。

 師:感悟頗深,說出了詩中的妙處。我想問壹下,詩人行船江上,又是怎樣的壹個情景呢?讀壹下詩吧!

 (學生讀詩,並且討論。)

 生:“潮平兩岸闊,風正壹帆懸。”春潮湧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風平浪靜,帆端端正正地掛在桅桿上。

 師:說得多麽有詩意,同學們能指出這兩句詩中哪幾個字用得好?

 生:我想有這四個字:平、闊、正、懸。因為老師經常提醒我們寫文章註意動詞的使用。

 師:我們知道了船行江上的情景,詩人行舟又是什麽時間呢?

 (學生讀詩討論。)

 生:有些糊塗,裏面點了幾個表時間的字:日、夜、春、舊年。好像有些矛盾,不好回答。

 師:我們先疏通壹下幾個詞。“海日”和“殘夜”是什麽意思?

 生:“海日”是海上的太陽;“殘夜”指夜將盡未盡之際。

 師:那麽,這兩句詩表達了怎樣的意思?生:夜將盡未盡之時而東力?海日已經冉冉升起,當舊的壹年還沒有逝去而江上已呈露出春意了。

 師:對於剛才不懂的表時間的詞,我們應該明白了它們的意思了。同學們能從這兩句詩感受出代表美好的事物嗎?

 生:過年。因為詩人是在年夜裏行舟到天明。

 師:有道理,不過誰還有自己的看法?

 生:準確地說,應該是這兩個字:“日”和“春”,它們才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並且用“生”、“人”兩字使之擬人化,賦予它們以意誌和情思。其實,詩人並不是太苦悶,而是樂觀的積極的。

 師:海日東升,春意萌動,詩人放舟於綠水之上,繼續向青山之外的客路行駛。這時候,壹群北歸的大雁正掠過晴空。雁兒正要經過洛陽,還是托雁捎個信吧:雁兒啊,煩勞妳們飛過洛陽的時候,替我問候壹下家人。全詩籠罩著壹層淡淡的鄉思愁緒。下面我們學習壹點讀詩的知識。五言律詩按音節劃分,形成“二二壹”或“二壹二”的節奏。

 (老師板書,聽錄音範讀,教師指導劃分音節,找韻腳。)

 點評:教學這首詩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第壹,從詩的內容。遠在異鄉為異客的遊子,在歲殘臘盡之際怎沒有思鄉之愁呢?老師在導入語裏已經給這首詩定了感情基調。教學中的讀、品都是圍繞這條線進行的。第二,從詩的形式。這其中抓了兩個宇:讀與品,讀中有品,品中有讀。品字眼,也是為了理解詩所要表達的情感。最後壹個環節,劃音節找韻腳,弄清楚格律詩的特點,進行了有效的朗讀訓練。

 《錢塘湖春行》

 師: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人們就會聯想到蘇軾詩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這首詩,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讓人醉心於西湖美麗的景色,心向往之,去領略壹番她的神韻。現在,請同學們讀《錢塘湖春行》這首詩。並思考壹個問題:這首詩寫春天什麽時候的景色?

 (學生大聲朗讀詩。)

 生:春天,而且是初春。

 師:我們能否從詩中找出表現初春的詞語?

 生:“水面初平”,初春的雨水還不大。

 生:“爭暖樹”,春寒未退,所以鶯爭著棲集在朝陽的樹枝上。

 生:“啄春泥”,燕子才回來築巢。

 生:“沒馬蹄”,草還沒有長深。

 師:下面,我們聽錄音讀,閉著眼,用心靈去聆聽西湖迷人春景的花香鳥語。

 (學生聽錄音,並且模仿朗讀。)

 師:我們聽出春天的什麽景色?

 生:我聽出了春天鳥叫聲,馬蹄輕快的腳步聲,叭嗒,叭嗒……由遠及近,而又漸漸遠去。

 生:我聽出小孩子歡快的叫跑聲,估計他們歡呼天上的風箏,或者是在地上打著滾兒。

 生:我聽到了湖面上劃船戲水的喧鬧聲。那時候的船應該是木制的,船上應是壹對對情人在談戀愛。

 (笑。)

 師:想像豐富,不過那時的人們還不能如現在這樣自由。還能夠聽出什麽來?

 生:我聽出風聲,是帶著壹絲絲涼意的清風,與三兩個好朋友,迎著風在湖堤上欣賞湖光山色,好不愜意。

 生:我聽出幾個小燕子在樹上爭食,老師,您聽,燕媽媽還在輕聲地說:“孩子們,小聲點,別急嘛。”

 生:我能聽出小草從泥土中鉆出來的嘶嘶的聲音。

 生:春天的花的香氣進了教室。

 (笑。)

 師:同學們各抒己見,展開想像,又切實際,同學們的文學感悟能力很強啊!不知誰能用耳朵聽出色彩來?(學生笑。)我們從詩中找出表示色彩的詞。

 生:有綠和白。

 生:還有:“花”是五彩繽紛的,所以也是色彩。

 生:“冰”應是碧綠色或青綠色。

 師:願妳們用美麗的畫筆去描繪多姿多彩的春天吧!我們接下來,看多媒體畫面,請先用口頭表達,然後用筆去寫。

 (略。)

 師:七言律詩從音節上劃,形成“二二二壹”或“二二壹二”的節奏。請同學們劃壹下這首詩的音節。(學生聽錄音,再由壹學生範讀,學生競背。)

 點評:這節課從“聽”的角度來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

 其實,這個“聽”字,不僅僅是聽覺方面的活動,而且是心靈感官的互動。這個“聽”是回憶的過程,是敘述的過程,是想像的過程,是創造的過程,是壹個“想詩”的過程。這節課從“看”的角度來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筆頭寫作能力。最後出現的多媒體畫面,讓學生先看畫面說,說出畫面的詩情來;然後寫,寫出畫面的詩味來。

 《天凈沙》

 師:下面我們開始學壹首散曲。請同學們先讀曲。看誰能夠在3分鐘之內把這首散曲背下來。

 (學生讀書5分鐘後檢查背誦。)

 師:同學們3分鐘就能把這首散曲背下來,說明這首28字的小令易於吟誦。妳能說說對這首小令的感受嗎?

 (學生讀書,分組討論。)

 生:從題目就能感受到壹種悲戚的景象,秋天百草雕謝,萬物肅殺,毫無生機,這是秋的意思;“思”呢?不外乎有相思、愁思、哀思、思念、思鄉、思親等意思。

 生:這首小令表現的是壹個漂泊他鄉的遊子的羈旅之愁,思鄉之情。因為曲中有壹句說:“斷腸人在天涯。”

 生:有些詞語寫得很淒慘: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斷腸人。

 生:有些詞語寫得很溫馨:小橋、流水、人家。

 生:淒苦中有暖意,悲愁中有喜悅,清冷中有溫馨。

 生:老師,我認為其中的“小橋流水人家”,其實是那流浪天涯的斷腸人所幻想的情與景。

 師:想像奇異,不同凡響。

 生:那不應該是想像的虛景,我們可以敘述他的情感流程:纏著枯藤的老樹上,烏鴉已歸巢了。旁邊,小橋流水的稀疏村舍,已是炊煙裊裊。騎著瘦馬的遊子還在荒涼的古道上,疲憊地走啊走。唉,夕陽西下了,漂泊異鄉的遊子愁腸寸斷啊。

 師:同學們,展開妳的想像,構思壹段遊子思鄉的情景,作為課外作業。我們學完這五首詩歌,我想通過對對聯的形式考考大家,請妳們作好準備,明天進行。

 點評:因為《天凈沙?秋思》僅28字,短小精悍,所以采取了先背再品的教法。在教師的引導和調動下,品析也很有步驟地進行,學生能感覺出詩句兩種不同的物象,再體會出其中的意象。學生有很高的參與學習的熱情,學習方式有很大的轉變,由被動地接受轉變為主動地發現、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