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綦毋潛》作者為唐朝文學家王維。其古詩全文如下:
端笏明光宮,歷稔朝雲陛。
詔刊延閣書,高議平津邸。
適意偶輕人,虛心削繁禮。
盛得江左風,彌工建安體。
高張多絕弦,截河有清濟。
嚴冬爽群木,伊洛方清泚。
渭水冰下流,潼關雪中啟。
荷蓧幾時還,塵纓待君洗。
前言
《別綦毋潛》的作者是王維,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25卷第46首。王維《別綦毋潛》是表達他的詩歌美學主張的重要文本。他在詩裏提出的“盛得江左風,彌工建安體”詩學觀點。
註釋
1、疑亦天寶初送綦毋潛棄官還江東時所作。
2、端笏:雙手持笏(官員上朝時拿的手板)。明光宮:漢宮名。此借指唐皇宮。
3、撚:年。
4、延閣:西漢宮中之藏書閣。另秘書省為掌管圖書之官署,故後又以延閣指秘書省。綦毋潛棄官前任秘書省校書郎。
5、輕微祿:全詩原作“偶輕人”,據《文苑英華》改。
6、虛心:全詩校:“壹作遇人。”
7、江左:江東。指東晉及南朝。
8、建安體:指漢末建安(196-220 )時期曹氏父子及建安七子等的詩歌。
9、“高張”句:顏延之《秋胡詩》:“高張生絕弦,聲急由調起。”“高張”指聲音激越高揚,“絕弦”謂獨壹無二、精妙絕倫之弦。
10、“截河”句:《尚書·禹貢》:“(濟水)入於河,溢為滎。”傳:“濟水入河,並流十數裏,而南截河,又並流數裏,溢為滎澤。”疏:“濟水既入於河,與河相亂,而知截河過者,以河濁濟清,南出還清,故可知也。”
11、爽:傷敗。
12、伊洛:伊水、洛水。泚(cǐ):清。
13、荷蓧:指隱居躬耕。參見《論語·微子》。
14、“塵纓”句:沈約《新安江水至清淺深見底貽京邑遊好):“紛吾隔囂滓,寧假濯(zhuó)衣巾。願以潺湲水,沾君纓上塵。”謂願“京邑遊好”能暫離京師囂塵之地,來遊新安,洗去纓(帽帶)上之塵。
鑒賞
王維《別綦毋潛》是表達他的詩歌美學主張的重要文本。
這首詩開頭四句寫綦毋潛作為文學侍從即詞臣的形象。適意兩句寫其通脫自然之為人風格。“盛得江左風,彌工建安體”這兩句,壹般認為都是綦毋潛(也包括王維自己)的詩歌,既得江左清靡之風,又於建安詩風深造有得。這樣理解也是符合他們在詩學上的實際表現的。但是從詩句的意脈連貫來看,“盛得江左風”是接著“適意偶輕人,虛心削繁禮”而來的。適意偶輕人,是寫通脫自適,不覺有恃才傲物之氣;但是自然的',並非刻意。“虛心削繁禮”,是指體任自然,交際應物之間不為繁文縟禮。這兩種,正是所謂的“江左風”。可見這兩句詩,“盛得江左風”還是重在寫人物風流,而“彌工建安體”才是說他的詩學宗尚。
只是“盛得江左風”雖然主要指人物風流,但卻與詩學仍有絕大的關系,因為王維崇尚的這種江左風流,對他詩歌的表現內容與審美趣味,其實有很大的影響。底下的“高張多絕弦,截河有清濟”,仍是論詩之語,是說其作品多為格調高絕之作,並引清新絕俗之格,濟當時詩壇之濁俗之體。進壹步而言,唐詩承自陳隋之體,多綺靡之風,是為濁體,漢魏為風骨之範,晉宋多清音。以漢魏風骨、晉宋清音來革新齊梁,正是以清濟濁。這就是“截河有清濟”,也就是正本清源的意思。唐詩融合漢魏、齊梁而成壹體高風,這是學者類多能說的。但究竟是怎樣的融合,在這方面唐人采取了什麽方法?在唐詩中齊梁的體制與漢魏風骨是什麽樣的關系?這些問題,恐怕是我們解開唐人詩學深層結構的關鍵之處。王維的“截河有清濟”,正透露出唐人的詩學方法,是以清濟濁,以漢魏風骨、晉宋清音來調劑齊梁濁俗之體。這也是他們在論詩學宗尚時,為何只提漢魏風骨,而不提齊梁體制的原因。因為後者是革新的對象,前者是需要強調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