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壹兩句意思是先問樵夫魯修山居的位置,再遠遠地找方向。通過“問樵客”和“隔空識”的寫作,暗示了魯修山居的隱逸。作者不稱樵夫為樵夫,而稱樵夫,說明樵夫不是俗人,這也對詩的氛圍渲染起到了壹定的作用。
壹路上三四句話看到的都是近景。老樹根和石頭糾纏在壹起,好像它天生就是石頭。湍急清澈的泉水沖走了地表的浮土和樹葉,露出了泉底的沙子,使得水清沙凈。這兩句話生動地描述了幽僻的山道中獨特的景色和色彩。與此相對應的是,作者運用了格律詩中的拗口句子,“老”、“清”兩個字的平仄、矛盾,也加強了音節中的清高、幽靜氣氛。
五六句話寫進了希望的願景。《千峰》說有很多峰,因為在雨中看起來很黑,看不清楚。“壹路入雲”與“千峰隨雨暗”的對比表明,通往魯修山居的小路又高又深,壹直蜿蜒到煙雲深處。這兩句改成並列音節,壹方面是為了增加多樣性,另壹方面也適合寫作視野的廣度。
七八句改成音節有別扭的句子,還是適合通篇突出山景的特殊色彩。景物的特殊色彩是用來描寫人的,也是為了襯托“處士”樸素而高貴的形象。
蕎麥是貧瘠山區的常見作物,春天開小白花。陽光強烈的日子裏,小白花不顯眼,黃昏鳥兒散去,滿山的蕎麥花都是白色的。《蕎麥花》不僅適應於描寫處士的山景,也表明處士的生活雖然孤獨,但並沒有完全與世隔絕。這樣,作者就指出了作者來訪的季節——春天。
全詩層次很清晰,雖然風景寫的很多。更重要的是,通過風景的特殊顏色,讀者將對魯修生活的簡樸和處士的孤傲個性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特殊的表現手法應該說是非常成功的。
補充:
(1)對聯作者在去山居的路上看到的是特寫。古樹生長在石頭的縫隙裏,仿佛與石頭連在壹起;泉水湍急清澈,水底的沙石清晰可見。這兩句話生動地描述了山中獨特的風景,展示了山區生活環境的古樸和寧靜。或者:山中頸鏈作者看到的前景。壹場春雨悄然而至,許多山峰在雨中顯得黝黑;山上雲霧繚繞,通往山居的小路蜿蜒曲折,直插雲端深處。這兩句話描述的是山高、山深、山奇的生活環境。
(2)《魯修山居圖》坐落在壹座山高雲淡,風景秀麗,環境幽靜,遠離塵世的地方。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山房的敬仰和對山房主人的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