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陽關雪中景色,具體如下:
1、雪花再壹次輕輕飄落,落在肩頭。大自然是怎樣創造的它們?竟如此的動人。不禁伸出手,想看看這六瓣的晶瑩花朵是怎樣的姿態,卻不料它在掌心瞬間消逝,從指間滑落。即使它們曾經開的多麽絢爛,終究逃不過死神的魔掌。
2、雪灑向人間,灑向漆黑的角落,灑向壹切需要白色的地方。雪花如花飄落,不如說是仙女下凡,她們舞著高貴的身子,托著深深的寒意,飛出了天空的銀幕。每壹次的著地,都是對大地的熱情擁抱與親吻,或許她不想打擾正在睡夢中的人們,總是輕輕地降落,無聲無息的來到人間。
3、雪是純潔的,正像我們人類純潔的心靈壹樣,讓我們看到了大真,大善,大美。詩人韓愈曾寫道:“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不就明顯是說明了白雪具有舍己為人的品質和大無畏精神嗎?
4、雪越下越大,幹枯的樹枝被白雪裝飾,不再單調;路旁停放的車輛變成了純凈的白頂白窗,如卡通般的夢幻;小區門口高高懸掛的紅燈籠,頂部因積雪映襯而愈發紅艷;學校的操場、乒乓球臺全部被雪覆蓋,壹幅銀裝素裹的畫面。
5、早晨壹醒來,拉開窗簾發現窗外壹片銀色的世界。樹枝、屋頂、路燈上都積滿了厚厚的壹層雪。乍壹念,還以為自己跑錯了城市。總以為雪是哈爾濱、吉林那壹帶的專屬,沒想到僅壹夜的功夫,上海也能籠罩在壹片雪的天地。
6、早上醒來,打開窗子,就看到外面下著鵝毛大雪,我高興極了,飛快的穿好衣服,沖到院子裏,在雪中跳呀跳呀!看,院子裏的那幾棵青松上,堆著壹層厚厚的雪,但是青松壹點也不怕冷,依然蒼翠挺立,還有那蠟梅也不怕冷,在雪中開放著呢。
7、雪花斷斷續續的飛,時大時小,有壹陣子甚至大如鵝毛,只是沒有寒冬臘月裏密集,也不能堆積,轉眼融化不見了蹤影。我站在窗後向外望,望不見準備萌芽的小草,望不見幾欲抽蕾的花兒,也望不見“東風好作陽和使,逢草逢花報發生”。
8、雪花從天上飄落下來,好像舞蹈家從空中舞動壹般,那姿態優美動人;落到地上後,像是給大地穿上壹件白色的棉襖壹樣。當雪落到壹定的程度時,妳踩在上面,就會聽到“哢嚓,哢嚓”的聲音,那聲音如此動聽,最好玩的遊戲就是堆雪人玩了,堆出的雪人也是白色的就像老奶奶壹樣,那麽慈祥,那麽和藹可親。
9、雪花,令文人騷客靈感大發,浮想聯翩。難怪詩仙李太白贊頌:瑤臺雪花數千點,片片吹落春風香。雪花,不僅使人們看到白玉無瑕的新景,更能看到春天的曙光。
10、雪,飄起來了,看!壹片片潔白的雪花,隨風飄舞,搖曳多姿,像鵝毛,像柳絮。雪,真美啊!晶瑩光亮,婀娜多姿,像壹顆顆小星星降落人間,又像壹朵朵六瓣梅花打著旋兒紛紛落下。雪,像雲朵那麽輕柔,如玉石壹般潔白。晶瑩的透明的雪花在天空飛舞,街道上灑滿了雪,房屋上落滿了雪。整個大地變成了銀白色的世界。
2.文化苦旅陽關雪妙詞佳句王維詩畫皆稱壹絕,萊辛等西方哲人反復論述過的詩與畫的界線,在他是可以隨腳出入的。但是,長安的宮殿,只為藝術家們開了壹狹小的邊門,允許他們以卑層侍從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壹點娛樂。歷史老人凜然肅然,扭過頭去,顫巍巍地重又邁向三皇五帝的宗譜。這裏,不需要藝術鬧出太大的局面,不需要對美有太深的寄托。
——余秋雨《文化苦旅》之《陽關雪》
賞析:采用了擬人的藝術手法形象地說明統治者所追求的只是王權,因而不可能為藝術家們提供廣闊的舞臺空間。與下文的“九洲畫風黯然”,“陽關再也難享用溫醇的詩句”,文人大多成了“謫官逐臣”,“陽關坍弛了”等內容相照應。
3.余秋雨陽關雪好詞好句當峨冠博帶早已零落成泥之後,壹桿竹管筆偶爾塗劃的詩文,竟能鐫刻山河,雕鏤人心,永不漫遊。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壹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他們褪色的青衫裏,究竟藏著什麽法術呢?
天竟晴了,風也停了,陽光很好。沒想到沙漠中的雪化得這樣快,才片刻,地上已見斑斑沙底,卻不見濕痕。天邊漸漸飄出幾縷煙跡,並不動,卻在加深,疑惑半晌,才發現,那是剛剛化雪的山脊。
這繁星般的沙堆,不知有沒有換來史官們的半行墨跡?史官們把卷帙壹片片翻過,於是,這塊土地也有了壹層層的沈埋。
微笑輸送進歷史的魂魄。誰都能計算,他們的事情發生在唐代之後多少年。而唐代,卻沒有把它的屬於藝術家的自信延續久遠。陽關的風雪,竟越見淒迷。
好詞:峨冠博帶、枯瘦蕭條、山重水復、花草掩蔭、詭秘和乖戾、纏綿淡雅
4.關於雪的詩句1.草枯鷹眼急,雪盡馬蹄輕。(王維:《觀獵》)
2.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盧綸:《塞下曲》)
3.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梅花》)
4.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江百雪》)
5.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王昌齡:《從度軍行七首其四》)
7.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
8.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高適:《別董大))
9.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杜甫:《絕句》)
10.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唐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壹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內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猶著。
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裏凝。
中軍容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5.余秋雨的文章陽關雪的經典賞析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壹個世界的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
他們褪色的青衫裏,究竟藏著什麽法術呢?” 讓我們先把目光投向八十年代中後期。那個時候,國內興起了壹股所謂的“散文熱”。
那時的情形是,鋪天蓋地的散文雜誌、綜合文學雜誌以及青年愛情婚姻家庭報刊的不斷出現,加之報紙的擴版,副刊、周末版的興起,散文成了最流行的文學體裁,成了人人可以搭乘的公***汽車。散文“熱”了。
可是,這種“熱”並沒有給我們帶來應有的樂觀:那究竟是什麽樣的散文呢?沒有了深廣的情感能力,失去了感情的銳度,深廣的痛苦和壯美的歡樂成正在被溫情化享樂化,人類的大欲變成了個人的私欲,小欲、激情、理想分散成了零碎花哨的裝飾。兼有所謂“小女子散文”的拙劣表演,雞零狗碎的家長裏短,更是倒了大眾的胃口。
正如通俗小說、流行音樂、家庭肥皂劇壹樣,時下流行的散文充其量是壹種通俗的文本,壹種無聊的媚俗。 就在這個時候,壹種被評論家命名為“大文化散文”的散文文本開始閃亮登場,它就是以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為代表的散文樣式。
她壹經問世,便以獨特的視角、灑脫的行文、深刻的內涵、沈重的文化底蘊抓住了所有人的目光。 古人有“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治學精神,余秋雨說: “在研究中國古代線裝本的時候,耳邊也會響起壹批大詩人、大學者放達的腳步。”
於是,他 “離開案頭,換上壹身遠行的裝束,推開了書房的門。” “中國文化真實的步履卻落在這山重水復、莽莽蒼蒼的大地上。”
“在這看似平常的佇立間,人、歷史、自然渾沌地交融在壹起了,於是有了寫文章的沖動。” (余秋雨《文化苦旅》)於是,余秋雨從書齋走向了“遺址。”
於是,壹批文筆清麗,立意深邃的散文佳品從他的筆下誕生了。《陽關雪》就是其中的壹處景觀。
陽關,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為古代通往西北邊疆的要道,因其地處玉門關的南面而得名。和《道士塔》、《莫高窟》壹樣,本文也是取材於文化勝地和旅遊景點的,這樣做其實是很冒險的,因為早已有許多散文大家留下了名篇,而余秋雨的聰明在於,他只選取了有限的自然景觀,結合與之相關的人文景觀,並將二者進行雙向的相互闡釋,從而創造了壹種人文山水畫卷,讓人在此流連。
作者在開篇便說起古代文人的“無足觀”,文官之顯赫在官而不在文。可是,當他們卸掉了烏紗,隨意塗劃的詩文便可以千古留芳。
這看似不經意的起筆,實際上,這正是本文所要表達的題旨,也為後面的論述埋下的伏筆。作者繼爾從白帝城、黃鶴樓、寒山寺寫起,進壹步闡述歷代文人“把偌大壹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的魔力。
接下來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王維那首著名的《渭城曲》,話題也就轉到了正題上。這種開頭的寫法在余氏散文中隨處可見,就像電影鏡頭,從很遠處慢慢拉近。
當作者向壹老者打聽去陽關的路線時,卻被告知“沒什麽好看的,倒是有壹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老者說著看了看天,又補了壹句“這雪壹時下不停。”
作者自然不作理會,轉身鉆進雪裏。那雪肯然是不大了,況且作者也無意於寫自然的雪,所以壹筆帶過。
然後就是在沙漠裏行走,然後就看見了古戰場遺留下來的墳堆。面對此情此景,作者展開了想象翅膀,在歷史的時空裏遨翔。
他用深情而又錘煉的語言描述了昔日鐵馬金戈的殺敵場景以及戰爭帶給人民的災難。 如雨的馬蹄,如雷的吶喊,如註的熱血。
中原慈母的白發,江南春閨的遙望,湖湘稚兒的夜哭。故鄉柳蔭下的訣別,將軍圓睜的怒目,獵獵於朔風中的軍旗。
讀到這裏,我想起了“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壹夜傳刁鬥”(高適《燕歌行》)、“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王昌齡《塞下曲》)、“關山正飛雪,烽戍斷無煙”(王維《壟西行》)、“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李白《子夜吳歌》)、“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範仲淹《漁家傲》)等動人的詩句。 作者仍不肯罷休,他還把陽關的墳堆和中原內地的墳地做了比較,前者是“大大咧咧鋪張開的沙堆”,後者則“在重重美景中發悶”。
在作者眼裏,陽關的墳堆也具有奪人魂魄的魅力。 “陽關古址”終於尋到了,其實,這裏真的沒有什麽好看的了。
烽火臺還在,已經坍了大半葦草在寒風中抖動,再有就是西北的群山積著層層疊疊的皚皚白雪。作者當然不是為了看這些景致才來的。
借助於眼前的景觀,作者關註的是歷史留下的思索。站在陽關古址,他想到了王國維,由王國維想到了唐人風範。
他寫道,唐人造像壹看便可識認,是因為它有壹種健美的形體、自信的目光,創造這種自信的只能是“那些真正從中世紀的夢魘中蘇醒、對前路挺有把握的藝術家。”而蒙娜麗莎發出的迷人微笑卻是在唐人造像之後的許多年之後才有的。
萊辛等西方哲人反復論述過的詩與畫的界線,在王國維來說,可以“隨腳出入”。可是,“長安的宮殿,只為藝術家開了壹個狹小的邊門,允許他們以卑怯侍從的身份躬身而入,”而歷史老人卻“顫巍巍地重又邁向三皇五帝的宗譜。”
九州的畫風隨之黯然,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