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母親死的時候,我還小得很,
我父親把我拿出來賣給了別人,
我當時還不大喊得清“掃呀,掃呀,”
我就掃妳們煙囪,裹煤屑睡覺。
有個小托姆,頭發卷得像小羊頭,
剃光的時候,哭得好傷心,好難受,
我就說:“小托姆,不要緊,光了腦瓜,
打起來煤屑就不會糟蹋妳白頭發。”
他就安安靜靜了,當天夜裏,
托姆睡著了,事情就來得稀奇,
他看見千千萬萬的掃煙囪小孩
阿貓阿狗全都給鎖進了黑棺材。
後來來了個天使,拿了把金鑰匙,
開棺材放出了孩子們(真是好天使!)
他們就邊跳,邊笑,邊跑過草坪,
到河裏洗了澡,太陽裏曬得亮晶晶。
光光的,白白的,把袋子都拋個壹地,
他們就升上了雲端,在風裏遊戲;
“只要妳做個好孩子,”天使對托姆說,
“上帝會做妳的父親,妳永遠快樂。”
托姆就醒了;屋子裏黑咕隆咚,
我們就起來拿袋子、掃帚去做工。
大清早盡管冷,托姆的心裏可溫暖;
這叫做: 各盡本分,就不怕災難。
(卞之琳譯)
賞析
威廉·布萊克最為膾炙人口的詩集就是《天真與經驗之歌》。詩人在幻覺中受到弟弟靈魂的啟示,以蝕刻畫的形式把詩與畫及詩人的哲學體系表現了出來。詩集分為《天真之歌》與《經驗之歌》兩部分,上篇以天真純潔之心看世界,下篇以先知的眼睛看待工業化籠罩下的城市與鄉村。上下兩篇相互呼應,往往出現同壹個意象的不同理解。這兩首《掃煙囪孩子》,第壹首來自《天真之歌》,第二首來自《經驗之歌》。兩首詩歌都是以童謠般的韻律唱著掃煙囪孩子的心聲,然而隨著孩子受傷的心靈不再天真,詩歌的氣氛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掃煙囪孩子》(壹)是壹支美麗的童謠,作於1789年。詩歌中的小托姆,從小被賣,日日掃著煙囪,卻篤信上帝之愛,從不怨天尤人,反倒心裏覺得“溫暖”。這顆赤誠的童心,更反襯出工業城市的冰冷與黑暗。就像布萊克的大部分詩歌那樣,詩中充滿了象征意象。煙囪是工業化的產物,象征著整個工業化世界,在小托姆的夢中就變成了“黑棺材”,窒息著無辜而純真的生命。掃煙囪的小托姆,白色的“頭發卷得像小羊頭”。這句詩歌暗示了掃煙囪孩子就像基督教傳統中的羔羊壹樣,象征著天真善良,同時又是犧牲品的象征,間接指向基督。天使對小托姆所說的“上帝會做妳的父親,妳永遠快樂”,也印證了這種象征意味。這些孩子就是上帝派下來的天使,以純真善良之心,犧牲自己,來清掃工業時代的“煙囪”,這才是結尾句中“本分”(duty,意為“責任、使命”)的真正含義。
(劉雲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