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傳授《詩經》的有魯、齊、韓、毛四家:
《魯詩》,為魯人申培所傳;
《齊詩》,為齊人轅固所傳;
《韓詩》,為燕人韓嬰所傳。
以上三家為"今文經",西漢時已立於學官,稱"三家詩"。再加《毛詩》,稱"四家詩"。
春秋左氏傳 春秋公羊傳 春秋谷梁傳並稱春秋三傳。但是,《公羊傳》和《谷梁傳》純用義理解釋《春秋》,而《左傳》實質上是壹部獨立撰寫的史書。只是後人將它與《春秋》配合後,可能做過相應的處理。壹些專門解釋《春秋》“書法”而與史實無關的文字,顯然是後加的。
中國戰國時代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人創造的壹種韻文形式。楚辭的名稱,最早見於西漢前期司馬遷的《史記·酷吏列傳》。在漢代,楚辭也被稱為辭或辭賦。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承襲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16篇輯錄成集,定名為《楚辭》。楚辭遂又成為詩歌總集的名稱。由於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故楚辭又稱為騷或騷體。
以屈原為首,包括宋玉、唐勒、景差在內的楚辭、楚賦的作家群體。其中,屈原以楚辭著稱,宋玉等人皆效法屈原而以楚賦見長。而水平最高、作品最多者,首推屈原,次為宋玉,故後世或以“屈宋”並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