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初期詩壇,壹度還沈浸在唐詩的輝煌裏,學摹唐詩成為壹種風尚,由此,出現了“白體”、“晚唐體”、“西昆體”3種宗唐詩風。白體是宋代詩壇最早的詩歌流派。白體詩人,主要是指學習白居易的壹批詩人,如王禹偁。王禹偁,字元之,山東人,曾出知黃州,世稱“王黃州”。他的長篇詩歌大發議論,已開宋詩議論化的風氣。晚唐體是指專事模仿晚唐詩人賈島、姚合的壹批詩人的創作。“晚唐體”的詩人,以隱逸詩人林逋最為著名。林逋,大部分時間隱居在西湖孤山。他的《山園小梅》是詠梅的名作。詠梅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詩情畫意,耐人尋味。
西昆體指宋代真宗年間出現的學習李商隱的詩歌流派。西昆體因《西昆酬唱集》而得名,以楊億、劉筠、錢惟演為代表,特別註重效法李商隱的詩風,華美而典麗,曾經風行壹時。
這些詩歌流派過分註重學摹唐詩風格,沒有得其真髓,因此,並沒有形成氣候,影響宋詩風貌形成的詩人是歐陽修。
歐陽修是北宋時期第壹位在詩、詞、文和文學思想各方面都卓有成就的大家。歐陽修的詩歌深受李白和韓愈的影響,帶有明顯的散文化、議論化的特點,融議論、敘事、抒情為壹體。
歐陽修的詩歌有反映現實的作品,但更多的作品表現個人的生活感受和經歷,尤以貶謫期間所作詩篇成就最高。
歐陽修的詩歌常以散文手法和議論入詩,如他的《春日西湖寄謝法曹韻》中的“雪消門外千山綠,花發江邊二月晴。”落寞中透出壹派生機盎然,如此灑脫的情懷,與李白有著壹脈相承的關系。
歐陽修的詩大多平鋪直敘,語言淺顯易懂,形成自然流暢的風格。
歐陽修喜歡在詩中發議論,並與抒情、記事結合起來,擴大了詩歌的表現內容,如《戲答元珍》壹詩,情景意理水乳交融,既形象生動,又耐人尋味。
歐陽修的《明妃曲和王介甫作》、《再和明妃曲》,結構參差多變,議論也很深刻,秉承了韓愈以文為詩的傳統,為宋詩昭示了新的景象,開創新調。
以歐陽修為主將,***同為宋詩發展開辟新路的還有梅堯臣、蘇舜欽和王安石等人。
梅堯臣是壹位勤奮寫作的詩人,他追求平淡的風格,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作詩無古今,唯造平淡難”。從他的《魯山山行》和《東溪》詩歌可以看出其詩境平淡的特色。他的《田家語》、《汝墳貧女》等詩歌,和杜甫的《三吏》、《三別》風格相近。
蘇舜欽與梅堯臣並提,稱為“梅蘇”。蘇舜欽“狀貌怪偉”,性格剛烈,壹生壯誌難酬,晚年自築滄浪亭消閑解悶。他的詩常常顯得表面豪放、充滿激情,實則蘊含了難以排遣的無奈。他早年所寫的《對酒》壹詩,直白地抒發了個人不得誌的憤懣。
王安石的詩歌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壹是為官時期,主要寫政治詩,如《河北民》、《收鹽》等。他還寫了大量的詠史詩。其中《明妃曲》兩首最著名,在第壹首中他壹掃歷代詩人寫王昭君留戀君恩、怨而不怒的傳統見解。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
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
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壹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
……
詩人先勾畫出王昭君古今艷傳的絕代佳人形象,寫出她獨去異域、懷念故國的淒苦無靠的心情,敘寫的同時也流露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心情。
王安石後期成就最高的詩作是在罷相以後寫的抒情寫景的小詩,人稱“王荊公體”。這些小詩新穎別致,煉字煉句,妥帖自然,詩意含蓄雋永,如《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壹句,膾炙人口。
歐陽修等人奠定了宋詩的大體風貌,使宋詩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而蘇軾以其才華橫溢的詩作將宋詩推上了高峰。
蘇軾的詩歌內容豐富多彩,題材多樣,典型而全面地展示了宋詩創作的實績。蘇軾的政治詩,表達了詩人對於政治和社會重大問題的態度和觀點,如《荔枝嘆》壹詩,充分表現出詩人鮮明的政治態度和不畏權奸的鬥爭精神。
蘇軾的抒情詩,著重反映了詩人壯誌難酬、屢遭迫害的不幸遭遇和不屈服的精神面貌,如《遊金山寺》,在描寫波瀾壯闊的景象之後,抒發了自己的隱逸之情。
蘇軾還寫有大量的寫景詩,他以自然之子的激情去擁抱自然,以藝術家特有的敏銳和靈感去觀察描繪,他將他的情趣、心懷融入到寫景詩中。
《飲湖上初晴後雨》壹詩,把西湖景色之美寫得特為傳神,“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兩句,已成為萬口流傳的絕唱。
蘇詩的藝術成就極高,他的詩想象豐富,奇趣橫生,比喻新穎巧妙:描寫風光、物態、人情,都能做到體察入微,形神俱現,融景、情、事、理於壹爐。
《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通篇寄理於景,做到哲理與形象的高度統壹。
蘇軾駕馭語言得心應手,出神入化,使事用典,信手拈來,均用得貼切自如。蘇軾的詩古近體無不兼備,尤長於古體和七言歌行。
蘇軾的詩作典型體現了宋詩的成就和優點,他秉承歐陽修以古文章法為詩,以議論為詩和梅堯臣追求平淡以日常題為詩的經驗,又開創了以理趣構詩的新路。
《吳中田婦嘆》的直陳時事,《遊金山寺》、《泛穎》的直敘遊歷,《百步洪》的鋪排景物,皆運用了散文直敘和鋪排的章法。而《和子由澠池懷舊》不但運用了散文化的句式,還展露了詩人以議論為詩和以理趣為詩的才能。
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