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壹名老師,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壹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教學設計應該怎麽寫才好呢?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大雁歸來》的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雁歸來》的教學設計 篇1知識與能力:
1.說明的對象和特點。
2.體會本文的生動描寫。
過程與方法:
1.利用本文“愛鳥者”這壹貫穿文章始終的感情線索整體把握課文。
2.通過體會課文語言濃濃的抒情色彩,來體會讀者筆墨中飽含的深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分享作者的發現之樂,理解全文保護野生動物,珍愛野生動物的主題思想,從而培養保護野生動物,珍愛野生動物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1.對象的特點。
2.生動描寫。
3.快速閱讀的基礎上,進行概括、討論、歸納。
壹、 作者簡介,導入課文:
1887年,在美國密西西比河畔的壹個小鎮上,有壹個活潑可愛的小男孩降生了。和我們在座的男生們壹樣,從小,他就喜歡去野外玩耍。長大後,他考入了耶魯大學的林業系,並在大學畢業後研究起了自己從小就喜歡的土壤、森林和野生動物。46歲那年,他成了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農業治理系的教授。人生之路對他來說,可謂是壹帆風順、前景燦爛。
誰也沒有想到,他,卻選擇了另壹種生活方式。兩年後,他買下了威斯康星河畔壹個被人們遺棄的沙子農場,帶著家人住進了農場破舊的小木屋,這壹住,就是十幾年。
在這裏,他親自動手栽種了上千株松樹,希望能夠恢復這個農場的生態平衡;
在這裏,他天天觀察和記錄著動植物們的繁衍與生長,思考著土地的命運……
——同學們,妳們是不是已經猜到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誰了?
這節課,我們壹起來學習他的壹篇文章:大雁歸來。
二、粗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快速默讀全文,思考下列問題
①“大雁”什麽時候“歸來”?
②回到了什麽地方?
③它們在這裏呆了多久?
④僅僅寫大雁回來嗎?和大雁相處的兩個月時間裏,作者還觀察到了大雁的哪些活動?
三、精讀課文,體悟情感:
(壹)“觀賞雁群翔集”
1.聽老師範讀第4節,圈畫出描寫大雁翺翔的動詞,想壹想:能不能從這些詞語中感受到大雁歸來時的心情?
2.朗讀、品味、感受大雁的心聲。
3.齊讀第4段。
(二)“聆聽雁語心曲”
1.快速跳讀課文,找出描寫大雁聲音的句子。
2.和四周同學交流自己從這些句子中得到的感受、體會。
3.談談自己的感受(感受、也可想象、聯想)
(三)“走進大雁世界”
1.走進大雁世界,妳覺得這是個怎樣的世界?(欣喜、激動、興奮、自由、無憂……)
2.大雁為什麽能這麽快樂?誰給了它們這份快樂?
(1)大雁:內部的友愛、無私、民主
(2)沙鄉:沼澤、池塘、沙灘、糧食……這塊土地,給了它們回家的感覺。
(3)人:沙鄉的人們理解它們的需要,不幹涉、不驚擾,給了它們壹個自由的世界……
(4)大雁有沒有給沙鄉和沙鄉的人帶來什麽?(結合最後三段)
3.這是壹種多麽美妙的境界呀!假如請妳用壹個詞來形容三者之間的這壹種境界,妳會用什麽詞?——快樂、回家、美好、幸福、和諧……
四、研讀課文,探究主旨
1.這樣美妙和諧的壹種“境界”,是誰發現的?(介紹《沙鄉年鑒》)
2.引導關註文中用的主語是復數“我們”,還有誰也在觀賞?
他的學生們和家人。讀者(通過作者的文章發現)。……
3.“我們”是誰?
我們(農場) 我們(的頭上) 我們(剛到的客人)
我們(的大雁) 我們(的春雁) 我們(的大雁集會)……
——我們:作者(人類)、動物植物、土壤、河流、山脈……
——土地上所有的壹切——“土地***同體”。
4. 妳會把自己和課桌、書本、路邊的壹塊石頭、家裏的壹盆花……壹起稱作“我們”嗎?
為什麽作者把這壹切都稱作“我們”?體現作者怎麽樣的思想?
作者認為大雁是人類的夥伴,動物使地球布滿生氣,布滿詩意,布滿樂趣.人類應該珍愛有益無損的`動物,和動物和諧相處.
主旨: 保護野生動物,珍愛野生動物.
五、課堂小結:
做大地的“觀察者和思考者”,以及維護自然和諧的“實踐者”,因為,“我們”只有壹個地球,更因為,地球上不僅僅只有我們。
六、拓展練習:
仿句例:壹只燕子的來臨說明不了春天,但當壹群大雁沖破了三月暖流的霧靄時,春天就來到了。
明確:學生出色仿寫句選:
壹股刺骨的寒風說明不了冬天,但當漫天的凜冽的風夾雜著雪花時,冬天就來了。
壹棵樹的葉子落光說明不了冬天,但當壹片樹林受不了十壹月寒風的折磨時,冬天就來了。
壹片落葉的飄零說明不了秋天,但當壹層層葉子沐浴在金黃的大地的懷抱時,秋天就來了。
壹只鳴蟬的死亡說明不了秋天,但當壹片麥田更換了十月的新衣時,秋天就來了。
《大雁歸來》的教學設計 篇2教學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緘默、窺探、狩獵、顧忌、雕零、滑翔”等詞的讀音、字形並學會運用。
2.了解大雁的生活習性,體會作者對大雁的喜愛之情,理解本文的主旨。
3.朗讀課文,歸納要點,整體把握文意,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理解能力。
4.品讀課文,體會本文的寫作特色;揣摩語句,體味句子表達的思想感情,增強語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
感受本文濃郁的抒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情懷。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表意含蓄的幾個難句。
教學方法
1.文獻法。提前安排學生收集有關大雁的科普文章、圖片、詩文等資料,課前相互交流,增強對課文的感性認識。
2.合作探究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投影儀、教學圖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資料展播,朗讀課文,積累詞語,初步感知文意;合作研討,深層探究,整體把握文意,理解文章的主旨;品讀課文,把握獨特的寫法,感受作品濃郁的抒情色彩;學生自由質疑問難,理解難句,增強語感;延伸拓展,閱讀《是誰趕走了鳥類》壹文,溝通課堂內外。
[教學步驟]
壹、導語設計
設計(壹)
大雁是秋寒南征春暖北返的候鳥,據說它還能傳遞書信,因此很容易牽動人們的羈旅愁情、歲月之感。自古以來,詩人們睹雁傷情或托雁寄懷,留下了許多傷感的詠雁作品。而今天我們學習的《大雁歸來》卻是壹篇洋溢著濃濃愛意的科學文藝散文。
設計(二)
每當蕭颯的秋季,仰視寥廓的萬裏霜天,時常可以見到壹群群自北向南飛行的鴻雁,它們組成整齊的行列,單行橫空,宛如壹個“壹”字,雙行相交,形成壹個“人”字,如紀律嚴明的軍隊般,行動劃壹。今天我們學習《大雁歸來》,看看這篇文章能為我們增添哪些有關雁的記憶。
設計(三)
《敬畏自然》說:“再也不應該把其他生物僅僅看做我們的美味佳肴,而首先應該把它們看做是與我們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創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應該敬畏他們,就像敬畏我們自己壹樣。”利奧波德,這位美國著名倫理學家,他對大雁,正是這樣,他把大雁看做與自己平等的生命,看做宇宙智慧的創造物,看做宇宙之美的展示者。他懷著喜愛的心情、欣賞的心情,觀察大雁的種種活動情景,請讓我們隨著作者的筆觸走進大雁的世界。
設計(四)
大雁,我們並不陌生。那麽,妳對大雁有哪些了解呢?(同學談:外形,候鳥,合群性,叫聲嘹亮……)利奧波德對大雁作過壹番觀察和研究。他觀察過歸來的大雁到了目的地怎樣尋找棲息地,他觀察過大雁覓食,他研究過雁群的結構,他聆聽過大雁集會的鳴叫,原來大雁還有這麽多聞所未聞的趣事,讓我們走進《大雁歸來》的世界。
設計(五)
大雁,是秋寒南征,春暖北返的候鳥.據說,它還能傳遞書信.(李清照《虞美人》: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因此,很容易牽動人們的羈旅情思.自古以來,詩人們睹雁傷情或托雁寄懷,留下了許多傷感的詠雁作品.如:
1 [唐]李益: “洞庭壹夜無窮雁,不待天明向北飛.”
2 [宋]範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3 [唐]李世民: “不識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飛.”
4 [唐]王灣: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那麽,從利奧波德,這位美國著名的環境保護主義者,著名的倫理學家的這篇散文裏,我們要學點什麽呢?
二、資料展播
學生交流各自收集的有關雁的各種資料,各組選擇較有價值的資料,提交教師利用投影顯示給大家,全班***同欣賞。
資料(1)《辭海》中“雁”的詞條
資料(2)周瘦鵑隨筆《雁》
資料(3)歷代有關雁的詩歌
資料(4)雁的圖片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理解文章主旨
1.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學生聽讀,感受文意。
教師提示需要積累的詞語,多媒體顯示:
緘默(jiān):閉口不說話。 窺探(kuī):暗中察看。
狩獵(shòu):打獵。狩,特指冬天打獵。雕零(diāo):(草木)雕謝零落;衰落。
顧忌:恐怕對人或對事情不利而有顧慮。
滑翔:某些物體不依靠動力,而利用空氣的浮力和本身重力的相互作用在空中飄行。
目空壹切:形容驕傲自大,什麽都看不起。
2.學生默讀課文,概括要點,把握文意。
提問:作者對大雁作了哪些描寫?這些描寫突出了大雁哪些個性特點?
學生快速篩選相關信息,概括段意,歸納要點。
明確:文章描寫了三月大雁的歸來,覓食前後的鳴叫、孤雁、四月間群居沼澤時的鳴叫,即歸來、覓食、集會。
大雁是具有靈性的候鳥,是報春使者,善遠飛,喜群居,重友情,有聯合觀念。
出示思考題: 作者對大雁作了哪些描寫?表達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討論,明確:(1) 十壹月南飛的大雁.
(2) 三月的大雁.
(3) 大雁歸來的情景.
(4) 春雁覓食.
(5) 孤雁
(6) 四月夜間大雁的集會
字裏行間充滿著愛鳥之情.
課堂討論:
提問:為什麽說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規?
明確:課文中說明大雁知道威斯康星法規規定:春季禁止獵殺大雁,而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壹次旅行,不是偷偷摸摸的,作者用擬人的手法表明大雁知道法規,在春天的白天放心地活動,覓食。
3.領悟文章的主旨。
(1)(多媒體顯示)
作者在《沙鄉年鑒》的序言中說:“這裏所描述的是我們壹家人在周末時,在那個遠離過多的現代化的世外桃源——‘木屋’中所看到和所做的事情。在這個先是被我們越來越完美的社會榨取殆盡,然後又被遺棄的沙子農場裏,我們試圖用鏟子和斧子去重建我們在其他地方正在失去的那些東西。正是在這兒,我們探索著,而且也發現著上帝賜予我們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