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關於節約水,米,電,的古詩有哪些?

關於節約水,米,電,的古詩有哪些?

同時滿足節約水、米、電的古詩並不存在。

壹.首先看“古詩”的定義。 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

二.? 人類開始學會使用電,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而中國最先開始使用電力作為能源開始於1861年。 所以不存在節約用電的故事。

電力是以電能作為動力的能源。發明於19世紀70 年代,電力的發明和應用掀起了第二次工業化高潮。成為人類歷史18世紀以來,世界發生的三次科技革命之壹,從此科技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早在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提出了發電機的理論基礎。科學家們根據這壹發現,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對電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現了壹系列電氣發明。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制成發電機。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這壹時期,能把電能轉化為機械能的電動機也被發明出來,電力開始用於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隨後,電燈、電車、電鉆、電焊等電氣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出來。但是,要把電力應用於生產,還必須解決遠距離輸送問題。1882年,法國人德普勒發現了遠距離送電的方法,美國科學家愛迪生建立了美國第壹個火力發電站,把輸電線聯接成網絡。電力是壹種優良而價廉的新能源。它的廣泛應用,推動了電力工業和電器制造業等壹系列新興工業的迅速發展。人類歷史從“蒸汽時代”跨入了“電氣時代”。? 而中國最先開始使用電力作為能源開始於1861年。1861年之後,英領事官邸開全武漢市的先河,最先有了電燈。英國商人集資興辦的“漢口電燈公司”,火力發電,專供英租界使用。不久,俄、法、德、日租界相繼供電。

上海是國內生產和使用照明電器最早的城市之壹。清光緒八年(1882年),上海建成第壹家由英商投資的發電廠,開始供應照明用電,開創了上海使用電燈的歷史。

1886年(光緒十二年),,西苑三海,大興土木,營建宮殿。在營建宮殿之時,西洋的現代科技產品引進到三海,儀鑾殿安上了電燈。

三.中國正式開始節約水開始於1991年。關於保護水的法案《中華人民***和國水法》修訂於2002年。 所以不存在節約用水的古詩。

從1991年起,中國政府將每年5月的第二周作為城市節約用水宣傳周。進壹步提高全社會關心水、愛惜水、保護水和水憂患意識,促進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和管理。

從1994年開始,中國政府把“中國水周”的時間改為每年的3月22日至28日。2001年3月22日“國家節水標誌”揭牌,這標誌著中國從此有了宣傳節水和對節水型產品進行標識的專用標誌。

《中華人民***和國水法》(2002年修訂)第八條:國家厲行節約用水,大力推行節約用水措施,推廣節約用水新技術、新工藝,發展節水型工業、農業和服務業,建立節水型社會。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加強對節約用水的管理,建立節約用水技術開發推廣體系,培育和發展節約用水產業。單位和個人有節約用水的義務。

四. 幸運的是,關於節約用米的古詩還是有的。畢竟中國從古至今絕大多數時間都是作為農業國存在的。

《憫農二首》唐.李紳

其壹

春種壹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粟:俗稱小米(學名:Setaria

italica),中國古稱“稷”。脫殼制成的糧食,因其粒小,直徑2毫米左右,故名。原產於中國北方黃河流域,中國古代的主要糧食作物,所以夏代和商代屬於“粟文化”。粟生長耐旱,品種繁多,俗稱“粟有五彩”,有白、紅、黃、黑、橙、紫各種顏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中國最早的酒也是用小米釀造的。粟適合在幹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區生長。其莖、葉較堅硬,可以作飼料,壹般只有牛能消化。粟在中國北方俗稱谷子。西方語言壹般對粟、黍、禦谷和其他壹些粒小的雜糧有統稱,非農業專家壹般不分,如英語均稱“millet”。現在人們也用小米做早點,稀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