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滴水觀音》的全詩是什麽?

《滴水觀音》的全詩是什麽?

原文如下:

滴水觀音

滿臉清雅澄明

微塵不生

雙肩韻律流動

僅壹背影

亦能傾國傾城

人間幾度瘡痍

為何妳總是眼鼻觀心

莫非

裸足以將大悲大喜踩定

我取坐姿

四墻綻放為蓮

忽覺滿天俱是慧眼

似閉非閉

既沒有

永恒的疑問傳去

也沒有

永恒的沈默回答

天空的回音壁

只炸鳴著

從何朝宗指間墜下

那壹顆暢圓的智水

穿過千年,猶有

余溫

《滴水觀音》全文解析:

《滴水觀音》,是舒婷到福建德化縣瓷器工藝廠采風,看到明代藝術大師何朝宗的瓷塑傑作"滴水觀音"有感而作。觀音,不僅是救苦救難的菩薩,而且也是歷代藝術家崇尚的愛和美的女神,他們以各自奇異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把觀音轉變成多彩多姿的藝術女神。

滿臉清雅澄明

微塵不生

雙肩的韻律流動

僅壹背影

亦能傾國傾城

壹開篇就寫"我看觀音" ,以"我"的感覺寫藝術大師何朝宗瓷塑觀音的臉部之美:"清雅澄明 / 微塵不生" ,八個字,寫盡了德化白瓷獨特的潔凈之美、靜態之美,接著寫動態美:"雙肩的韻律流動 / 僅壹背影 / 亦能傾國傾城 "。詩人精微的感覺,使古典文字,煥發出鮮活的古雅之美。

人間幾度蒼痍

為何妳總是眼鼻觀心

莫非

裸足已將大悲大喜踩定

瓷塑的"滴水觀音",即是藝術精品,又有佛教人物。舒婷把兩者交融起來寫:從藝術到宗教,又從宗教到藝術,在兩個層面的交融和對比中寫出新意。"我看觀音",寫藝術美;接下來的 "我思觀音",則轉為對宗教內涵的思考。換言之,不能只寫感覺,而是要用感覺表達觀念,這就是西方現代派詩歌"思想知覺化"的方法:"抽象的觀念必須經過強烈的感覺才得到應有的詩的表現"。於是,感覺有了觀念的深度,觀念也因為有了感覺,獲得了詩的生命。這就是《滴水觀音》成功的深層原因。

"眼鼻觀心"和"祼足",是滴水觀音的坐姿。但舒婷不是照相描繪,而是通過獨特而奇異的想象,把這兩種姿態與詩人的理念連起來。觀音"眼鼻觀心"的坐姿,壹旦與"人間幾度蒼痍 / 為何妳總是眼鼻觀心 ",連在壹起,其語境就衍生出新意:人世間不斷的改朝換代,給國人帶來了那麽多血腥災難,原本是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為什麽不救?將觀音塑像的"祼足",與"已將大悲大喜踩定 "連在壹起,就產生這樣的內涵:是不是滴水觀音已經大悟大徹,達到無喜無悲的境界,而不再顧及人間俗事?何朝宗瓷塑觀音的祼足,不可能將"大悲大喜"這個"虛"的觀念"踩定"。這是壹種"超驗"的想象,這就是"思想知覺化"的奇妙:現實的物象,在超驗的想象中,與觀念相融合,誕生新的意象。

我取坐姿

四墻綻放為蓮

忽覺滿天俱是慧眼

似閉非閉

既沒有

永恒的疑問傳去

也沒有

永恒的沈默回答

第二節,在更深的層面,寫"我"對佛教的思考。但不是直說,依然采用"思想知覺化",在"超驗"想象中展開。"我"也采用佛教的打坐,進入虛幻的世界,只見四墻綻開,幻化成蓮花坐。"我" 坐在上面,升入頓悟的境界,看到滿天都是似閉非閉的慧眼。"似閉非閉",是暗示,是對佛教"慧眼"的質疑。"我" 覺悟了嗎?進入佛陀的極樂世界了嗎?"既沒有 / 永恒的疑問傳去 / 也沒有 / 永恒的沈默回答 " 這四句非常之妙,表達了壹種委婉的否定。因為"我" 打坐進入幻象世界,不是追問生死的永恒之謎,也不希望得到終極意義的回答---

原來,詩人所關註的不是宗教信仰,而是藝術的永恒。

天空的回音壁

只炸鳴著

從何朝宗指間墜下

那壹顆暢圓的智水

穿過千年,猶有

余溫

"我"在天空的回音壁,聽到的不是宗教對永恒的問答,而是藝術永恒的"滴水"聲。這"滴答" 聲極大,詩人用"炸鳴",強調這種巨響。通過這種強烈的聽覺,強化藝術永恒的力量!

舒婷的想象力真是奇妙,她從"滴水觀音" 的"滴水" ,聯想到"智水"。"滴水觀音"這件藝術精品,是何朝宗那雙天才之手捏塑出來的。所以,想象成"從何朝宗指間墜下 / 那壹顆暢圓的智水 "。這是壹種驚人的藝術幻覺,在舒婷超驗的想象中,何朝宗瓷塑精品"滴水觀音",變成從他手指間墜下的"壹顆暢圓的智水 "。這樣,就把現實的藝術品,變成想象的意象,以"智水" 隱喻"滴水觀音" 這件傳世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