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桂平
齊昊蕩過了河,河水日夜鳴響。
元賊行復辟,家國恨難。
解說:爺爺和叔祖去世後,靈柩暫時放在迎江寺,過了好幾年才被迎回老家。我為僧侶們感到難過。我今年夏天來到這裏,給了壹點。和尚指著棺材停的地方,激起了元賊倒戈復辟的憤恨。
2.浪淘沙登山鄉愁
作者:劉桂平
登上太華山,雖仍是夏寒,西峰之巔倚鐵欄,遠眺南國雲與月,難歸故裏。
人說閑,思之,飛如雲長,頃刻見家國春色。
解說:最近和朋友登上太華山,在西峰之巔看雲看月。我以為人如雲飛就好了,回老家看也就壹瞬間的事。故鄉,故鄉,那裏有我祖先的忠魂,有我的哀思,有我未償的夙願。
3、《如夢,山中懷祖》
作者:劉桂平
山中白雲如雪,也在清明時節。孫子回不來了,很擔心。擔心,擔心,只跟白說。?
解讀:清明節之前,在秦嶺拍照,收集項目信息,並不容易。我回來晚了,我很難過。周圍沒人,只能向白雲傾訴心聲。
4、《葉舞條客尊義訓》
作者:劉桂平
仰望蒼茫大山和夕陽,怎敢忘記忠義遺風?
恨百年,常哭,壯士,我們這壹代人今日繁華,不可悲。
解讀:每當我仰望離家鄉千裏之外的關山,就會想起爺爺的教誨,常常熱淚盈眶。也想到自己現在正處於盛世,有第壹次品嘗的夙願,所以心裏也沒那麽淒涼。
5.《金門頌外婆》
作者:劉桂平
情況緊急,向敵人扔血衣,現在復仇,永遠不要忘記這壹點。
劉家是雙英雄。清明時節,我帶著孩子告慰英靈,忠魂可以安息。
解讀;1914年,袁的走狗、參與屠殺我祖父和叔祖的反動軍閥擅離職守,到水碼頭搭船。我奶奶在眾人的保護下停了轎子,掀開轎子的簾子,把準備好的爺爺的血衣砸在王的頭上。不久,王生病回家死了,惡人也沒有好下場。這是自然的報應。此後,每年清明節,老奶奶都帶著年幼的兒子到墳前祭奠,慰藉英靈,祈禱忠魂安息。那時候爸爸才三歲,奶奶才二十多歲。她孤兒寡母,生活艱難。《朝鮮縣人民革命鬥爭史》壹書中記載了祖母血衣禦敵的事跡。
6.也是《記住神廟營救》
作者:劉桂平
睡意消失,鳥兒在森林深處歌唱,孩子因為寒冷和溫暖而難以入睡。我只希望天快亮了。
寺暫孤小,僧指點譙周,北鄉霞閣投妻,絕境逢草。
解讀:老奶奶“血衣攻敵”後,為了逃避反動政府的迫害,她和兒子躲在南山的深山老林裏多日,饑寒交迫,十分淒慘。她被寺裏救了出來,得到壹個和尚的指點,投奔到北鄉霞閣張家的大哥大嫂那裏。這個時候,張家正在想辦法找他們。這是世界上的巧合。孤兒寡母在張家住了壹年多。我常想,世間有許多行善積德的僧人,這是佛教文化的普遍觀念。從此我奶奶信佛尊佛,全家信佛尊佛。
創作背景:
民族危機:列強以華治華,加緊資本輸出,中華民族危機空前。自1840鴉片戰爭以來,隨著帝國主義國家的進壹步侵略,中國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局面。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嚴重。清朝腐敗的統治者對外妥協投降,對內敲詐勒索,使得階級矛盾空前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