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元宵節約會詩

元宵節約會詩

元宵節約會詩:

1,辛棄疾《玉案元Xi》

壹夜東風妝點千樹花,吹落星雨。寶馬雕花車滿路香。鳳笛動,玉壺轉,魚龍舞通宵。飛蛾,雪,柳,金線,笑,香都走了。在人群中尋找他,突然回頭,那個人就在那裏,燈光昏暗。

2,歐陽修的《生茶子原Xi》

農歷正月十五,花市燈火如晝。月亮升到柳樹上,黃昏時他和我幽會。今年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月光和燈光還是和去年壹樣。再也見不到去年的老朋友,眼淚的淚水都濕透了衣服。

3,劉辰翁的《柳枝,春情》。

鐵馬氈,銀花落淚,春入愁城。笛子和鼓在街上演奏,不是唱歌。那和壹個人坐著壹樣好。懷念故國,懷念高臺,懷念明月。山下的風景,山中的歲月,海上的心情。

4,李清照《永恒的幸福夕陽熔金》

夕陽融金,暮雲合,人在何處。染柳煙,吹梅笛怨,知多少春。元宵節,天氣和諧,沒有第二次刮風下雨。來相見,賞寶馬,謝酒友詩。中州風華正茂,閨房多閑情。記得重點三到五。鋪綠冠,撚金雪柳,簇帶爭楚。現在我很憔悴,刮風結霜,晚上不敢出門。不如聽人在簾下笑。

元宵節習俗

1.踩高蹺:踩高蹺是壹種流行的民間群眾表演。高蹺,原本是中國古代百戲之壹,早在春秋時期就出現了。中國最早引進高蹺是在《列子·傅說》:“宋代有子蘭,他們用自己的技藝來幹宋元。宋、袁叫看他的本事。”

2.舞獅: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節或大會慶典,人們總要來舞獅助興。這種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流行於南北朝時期。它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舞獅”始於魏晉,盛於唐代。又稱“舞獅”、“太平樂”。壹般是三個人完成。兩個人扮成獅子,壹個充當獅頭,壹個充當獅身和後腳,壹個充當獅頭。有民間舞蹈,也有軍舞。文藝的舞蹈表現了獅子的溫柔,抖毛翻滾,武獅表現了獅子的兇猛。

3、劃旱船:劃旱船,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巨大貢獻的大禹。劃船又稱跑船,是模仿船在陸地上的動作,表演者多為女生。幹船不是真正的船。它是用兩片薄木板,鋸成船形,用竹木捆紮,蓋上彩布,系在姑娘腰間,就像坐在船上,手拿槳劃船,邊跑邊唱邊跳。這是壹艘幹船。有時,另壹名男子打扮成船夫,與夥伴壹起表演,大多打扮成小醜,用各種滑稽的動作逗樂觀眾。旱船在中國許多地區都很流行。

4.祭祀門戶:古代有“七祭”,為其二。祭祀的方法是在門上方插上楊樹枝,在盛有豆粥的碗中插上壹雙筷子,或者直接在門前擺上酒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