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含有出處和作品的詩歌

含有出處和作品的詩歌

今天早上,兒子寫寒假作業,抄了壹首唐代於世南寫的古詩《蟬》。突然,他問我有沒有抓過蟬。我哈哈大笑,給兒子講了小時候捉蟬的事。那時候壹到暑假,村裏的夥伴們都開始捉蟬取樂,甚至比試誰捉的蟬多。有時,為了抓住蟬,他們不得不爬上壹棵大樹。那時候,農村沒有壹個男孩不會爬樹。兩條腿夾住樹幹,壹只胳膊摟住樹幹,另壹只手正要蓋住停在樹上的蟬。突然,蟬警覺起來,發現自己長了翅膀,飛走了。這時,懊惱的感覺是可想而知的。我趕緊從樹上下來,叉開腿追。我壹邊跑壹邊上氣不接下氣,還很擔心。是不是因為剛才抓蟬的動作不敏捷,不到位,蟬就飛走了?在壹次次的捕蟬中,我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女生沒那麽輕松。他們必須撿起蟬的殼。它們在不高的樹枝上或者自己在草叢裏撿蟬殼。他們到不了高處,還得求助於我們這些爬樹的男生。壹個暑假下來,女孩子撿個壹二十斤的蟬蛻殼不成問題,因為那時候聽大人說,蟬蛻殼是壹種中藥,鎮上有專門的收藏。女孩們在開學前賣掉了撿來的蟬殼...................................................................................................................................................................我陷入了另壹種思考...

蟬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壹種生物。每年仲夏,他們都會到處唱歌。從壹個蛋到壹只蟬,這個過程也是非常奇妙的。蟬早年產下的卵會孵化成幼蟲,幼蟲鉆入土壤,以植物根部的汁液為食。幼蟲成熟後,爬到地面,脫去金色的外殼,變成我們看到的有翼蟬。古人看到這種變化後,經過文學加工,想出了壹個成語“金蟬脫殼”,意思是用詭計,留下假象來逃避,使對方不能及時發現,從而成功地逃離自己。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元代石慧的《遊閨與文物聯盟》:“我曾記《孫子兵法》裏有壹首金蟬,忍不住把我的紅錦衫掛在這幹堆上;翻個身,翻墻跳過去。”。蟬的翅膀很薄,很透明。人們在生活中看到絲綢之類的東西,就用薄如蟬翼的東西。他們也形容壹個東西或事物單薄,脆弱,易受傷害。

蟬,壹種生物,在我們中國文化中被賦予了更多的含義。深秋,蟬的聲音不再高亢,寂靜無聲。人們看到蟬的這種現象,有些人因為各種原因或因為生活中的恐懼或擔心而不敢說話或說話,於是就把這種行為和蟬的習性聯系起來,由此產生了壹個成語叫“沈默”,這就是最著名的成語。智者;身居高位;像蟬壹樣沈默;或者把我們引向錯誤的國家。" .

?蟬有時候是別人口中的美味。古人看到壹只蟬在樹蔭下的樹枝上飛,卻被身後的螳螂發現了。螳螂等待著享用這頓美餐的機會。就像螳螂用肌肉發達的手臂抓住蟬壹樣,不知道什麽時候,壹只黃雀來到了螳螂的身後捕食它們。生活中,有些人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卻不知道災難在後面。人們又把這兩種現象聯系起來,於是就產生了壹個和蟬有關的成語,叫做“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個成語最早出自《莊子·三木》:“見蟬,得美影,忘其身。當妳看到它的時候,妳會忘記它的形狀。當妳看到它時,妳會從中受益。當妳看到它的時候,妳會忘記它的真相。”。

蟬的殼,蟬的翅膀,蟬的生活習性等。都成了人們習以為常的載體。就連蟬的針吻,如成語“蟹匡蟬”,都是用來形容兩件不相幹的事,出自《禮記·譚弓下》:“大人若有兄死而不衰,文必成戮,故曰衰。‘蠶最好,蟹最好,扇最好,蟬最差;'兄死子高不成' "。“嘖嘖”是指蟬的針吻。因為蟬在夏天是如此的常見,所以這個角色很自然的融入了人們的生活,也很接近於隱喻或者描寫,也很生動,甚至出現在畫家的畫的題材裏,甚至出現在詩人的詩裏。壹點也不奇怪。比如我們今天要看的壹首唐詩,就是借蟬為信物。是余士南的代表作《蟬》。先別說閑話,欣賞這首詩吧。

給…作註解

(1)Rui:唐代的壹種帽子,系在帽帶下垂的部分,下頜以下。蟬的頭部有突出的觸須,形狀像下垂的帽帶,這是壹種比喻的說法。

(2)流動聲:蟬持續的高鳴叫聲。

翻譯

蟬垂觸須飲清露,疏梧桐樹傳來綿綿長音。

因為蟬生活在高大的梧桐樹下,所以它們的鳴叫聲自然悠長清晰,並不是因為秋風的傳遞。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是壹首表達物的意義和抒情的詩。這是唐代詩人寫的最早的關於蟬的詩。這首詩文筆獨特,寓意深遠,壹直為後人所稱道。詩人把蟬比作紳士。這首詩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蟬的生活習性是“飲清露”。事實上,比興的象征意義在詩中無處不在:

壹是“飲清露”,寫蟬只以飲露為生,意為君子之清高。

第二,“行聲”就是寫蟬的鳴叫聲,寓意君子之德,君子之香,君子之高標準,君子之風韻。

第三,“不是秋風讓妳孤傲。”寓意君子品格高遠,不借助外力,其名聲自然能遠播四方,表達了詩人對高尚品格的向往和追求。

蟬鳴的由來

古人認為蟬是高潔的,漢代司馬遷《屈原賈生傳》中說:“蟬蛻濁塵。”這意味著蟬在最終蛻殼並羽化為成蟲之前壹直生活在泥水中。它們蛻殼出蟬,飛向高樹,只飲露水,可謂汙泥而不染。因為蟬的這種美德和性格,古人對蟬非常推崇。是因為古人的不了解,還是因為他們的迷信。想到蟬可以生活在土壤裏,可以出土蛻殼,真是太神奇了。所以從漢代開始,蟬的羽化意象就被用來表達人是可以重生的。也是古人美好的寓意,比如把玉磨成蟬,放入死者口中,成語中稱之為“蟬形玉”。(開篇沒有提到,這裏只是提壹下。)的意思是精神不朽,獲得新生。身上佩戴玉蟬,象征著高貴的品格。

?古人有佩戴玉器的習慣,所以。孔子曾說:“玉之美,如君子之德”。《李周玉造》載:“古之君子必佩玉。左結裴,右集裴。住在房子裏就有裴,上了朝廷就有裴。齊澤傑佩。還有爵碩。帶去的地方,會佩戴玉石,但會丟失。玉佩有壹顆鈍牙。君子無故,玉不去。”。蟬的形象與人們的生活如此密切相關,所以無論蟬的形象是以玉的形式出現,出現在繪畫中,還是出現在文學作品中,都是有意義的。

《詠詩小詞典》賞析

詠物詩是抒發自己的誌向或表達對事物的感受的詩。這類詩以客觀事物為描寫對象,在描寫中以嘆息、詠嘆來體現作者的思想或人文情懷。詠物詩中詠嘆的“物”,往往是作者自身的處境和命運,與詩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為壹體。作者在描寫事物中寄托了壹定的感情:或揭示詩人的人生態度,或寄托其美好的願望,或蘊含詩人的人生哲學,或表達詩人對生活的興趣。古人很喜歡吟誦東西。詠物詩在古代文學傳統中源遠流長,根深蒂固,占有壹席之地。到了唐代,它們甚至呈現出壹派壯麗的景象。何的《詠柳》家喻戶曉,現在幼兒園的小朋友都能背誦。

作者簡介

於世南(生於南北朝大梁四年(公元558年)——卒於唐貞觀十二年(公元11年)七月),名蔔式,漢族,初唐時期著名的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越州余姚(今慈溪市觀海衛鎮明和場)。擅長書法,於市南博覽群書,學識淵博。他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琦並稱為“初唐四大家”。《北堂書朝》由《北堂書朝》編撰,被認為是唐代四大書之壹,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書籍之壹。楊迪是唐代的壹位官員,曾任弘文館的秘書監和學士。唐太宗是“十八學士”之壹,唐太宗稱他賢良、忠厚、博學、好文、博學。“石南是個出身的人,所以也有五絕。”壹是忠誠,二是友情,三是博客,四是修辭,五是寫作。“貞觀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唐太宗為表彰功勛,命畫師顏在淩煙閣繪制二十四幅英雄事跡圖,並以仿真人形大小繪制。余世南名列其中,排名第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