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的主體位於陜西省寶雞市的眉縣和太白縣。從廣義上講,太白山與Xi省周至縣相連。它是秦嶺山脈的主峰,也是中國大陸青藏高原以東的第壹高峰。太白山是長江和黃河的分水嶺。有低山、中山、高山等地貌類型,界限分明,各具特色,尤其是第四紀冰川活動雕刻的各種地貌形態保持完整清晰。
太白山的氣候很不壹樣。隨著海拔的升高,氣候類型按壹定規律呈連續帶狀分布。氣候的立體差異使得植物和動物的分布形成相應的垂直帶。太白山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到處都是郁郁蔥蔥的樹木和中草藥,尤其是世界上僅存的孑遺植物獨葉草,更是太白山獨有的。豐富的植物資源為野生動物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太白山上野雞、紅腹山雞以及大熊貓、金絲猴、羚牛等珍稀動物繁衍生息。太白山是世界級生態旅遊目的地,也是著名的道教文化聖地,位列道教第十壹洞、宣德洞。唐宋以來,許多文人雅士為世人作出了巨大貢獻,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所以夏秋兩季,登山客和香客絡繹不絕。
鐘南山,古稱太乙山、南山、地飛山。今天,它指的是秦嶺山脈中Xi南部的壹系列山脈,主峰太白山(太乙山)海拔3767.2米。隱士文化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從古代傳說中的巢父、許由到現在的各類隱士,數以萬計,其中有跡可循的只有數千人。在中國的腹地,縱貫南北、劃分氣候和地域的終南山不僅僅是壹個自然存在。在古代,鐘南山是學者和知識分子進退的退路,“窮則獨善其身,富則濟世”。時至今日,這裏仍是全國乃至世界上為數不多的仍有隱士居住在山裏的地方。
相傳西周開國元勛姜子牙入朝前隱居於盤溪谷,後於80歲出山,結束隱居生涯,輔佐吳王伐周,建功立業,成為名士;秦末漢初有東原公、、七裏雞、四君子,合稱“四皓”。他們先隱居上善,後隱居南方;“漢初三傑”張良恭退隱,在鐘南山南麓白子“過谷”,得以善終;隋唐五代藥王孫思邈、鐘離權、呂洞賓、劉海蟬、全真道創始人王重陽等都曾隱居鐘南山。康熙年間著名的關中學者李為了躲避清廷的召喚,藏身於中南主峰太白山。因為山裏缺紙,他就用槲寄生的葉子寫詩,甚至收集成了槲寄生葉子的集子。民國時期,大佛家高鶴年先生晚年也在鐘南山的甲午臺、南五臺等地修行,隱居至今。
鐘南山自古以來就有隱居修道的傳統,這裏的村民也很尊重隱士。在鐘南山山建造茅草屋頂往往會得到當地村民的支持,林業部門不會過多幹涉。如今,毛鵬可以不受幹擾地隨意建在山裏的現象只能出現在中南地區。"
國學大師南先生的弟子、佛教祖庭寺方丈本如大師選擇鐘南山隱居也有自己的心得。在鐘南山修行近20年的本如大師說:“鐘南山北至黃河,南至長江,西至昆侖,東至大海,宛若帝王。他是壹個偉大的老師,聚集在這裏。在這裏修行的隱士,水準都很高,壹般都是國家壹級的,出現過鄭智、凈元、普安、凈愛、於陵、須雲等多位高僧大德。而且鐘南山有壹種‘氣場’,可以直達人心,在這裏很容易修煉。正如高鶴年先生在《名山訪談錄》中所寫:名山之耕,乃南方之冠。”
雖然鐘南山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為隱居提供了理想的客觀環境,但要真正長期生活在深山老林中是很難的。
美國漢學家、佛經翻譯家比爾·波特的著作《空谷幽蘭》的出版,讓人們意識到鐘南山仍然有隱居的傳統。來自全國各地的5000多名修行者隱居山谷,過著和壹千年前壹樣的生活。在主流社會之外,這群人遠離城市,與山為鄰,與清風為伴。到2012年2月,Xi安市民張劍鋒走訪了數百位隱士,最終成為壹名自稱的“半隱士”。
今天的鐘南山沒有古代的政治隱士。其中信仰佛教和道教的隱士占大多數。另壹部分是生活型隱士。他們最終隱居南方,是出於個人的精神追求,還是因為他們放棄了原有的生活方式,自願追求壹種平和而簡單的生活。他們選擇隱退,有的是因為感情受挫,有的是因為經濟窘迫,有的是因為對原有生活的深刻反思...
在實地采訪中發現,隱士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孤僻古怪。相反,他們淳樸活潑的性格,正如比爾·波特在《空谷幽蘭》壹書中所描述的,是壹群快樂善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