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出處“明月幾時明?”——石
月亮變成了猩紅色的亭子,低低地掛在雕花窗上,照著昏昏欲睡的自己。月亮不應該對人有什麽怨恨,為什麽人走了才是圓的?人們有悲傷和快樂,他們分離又重逢。月亮會變暗或發亮,會變圓或變圓。沒有什麽是完美的,即使在過去。但願人長久,千裏好風光。
白話文翻譯月亮繞著猩紅的亭子轉,低低地掛在窗上,去照看房間裏還沒有睡熟的人們。明月本不該對人有什麽怨念,可為什麽人走了總是圓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晴轉晴的變化,從古至今都難以全面。我希望人們能長久地在壹起,即使相隔千裏,他們也能壹起欣賞這美麗的月亮。
擴展數據
1.《明月幾時有》的創作背景?
此詞是《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的作者(公元1076)在密州時所作。蘇軾曾經要求調到離蘇轍近的地方做官。熙寧七年(公元1074),蘇軾調任密州。到了密歇根後,這個願望依然無法實現。公元1076年中秋節,詩人面對壹輪明月,心潮澎湃,於是用筆寫下了這篇名篇。
2.《明月幾時有》賞析
此詞是中秋賞月之作,表達了對弟弟蘇轍的無限思念。陳冰在宋神宗北部的熙寧九年(公元1076)。當時蘇軾是密州(今山東諸城)太守。中秋之夜,他賞月飲酒至天明,故作此曲《水調》。詩人用意象描寫手法勾勒出壹種明月當空,遠隔千裏,超然曠達的境界氛圍
作者既贊揚了“世界的宇宙意識”,又拋棄了“在神奇的永恒面前驚愕”的情態(聞壹多評論《春江花月夜》的語言)。他並不完全超然地對待自然的變化和發展,而是試圖從自然規律中尋求“隨緣”的人生意義。所以這首詞雖然基本上是壹種感情稀疏的秋吟,但也不乏“觸春”的韻味,引人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