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初唐詩歌在哪些方面為唐詩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初唐詩歌在哪些方面為唐詩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初唐詩歌創作起到了前承漢魏後啟盛唐的歷史作用,代表了當時詩風變革的方向.

(1),努力開拓詩歌的境界,題才內容突破了宮體,"由宮廷走到了市井","從臺閣移至江山塞漠"(聞壹多《唐詩雜論·四傑》).譬如說,五言律詩在宮廷詩人手裏,多用於酬唱和詠物,而到了"四傑"的時代,則成為他們言誌抒懷,寫景抒情,傷懷贈別的抒情手段.像楊炯的《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雕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壹書生.

詩寫書生投筆從戎,赴邊參戰,表現出自己向往邊塞,為國立功的豪情.首聯寫烽火報警,引起對入侵之敵憤恨之情,壹個"自"字反映出"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的精神境界.頷聯寫大軍出征,描寫出直搗敵巢的氣勢,展示出詩人的站鬥激情和必勝的信念.頸聯寫艱苦的戰鬥生活和高昂的士氣:大雪彌漫使得戰旗上的圖案也黯然失色,風聲怒吼,夾雜在填然的戰鼓聲中,氣氛悲壯激烈.尾聯直抒誌向,回應開頭.這是初唐很有氣魄的壹首邊塞詩.

盧,駱擅長七言歌行,如盧照鄰的《長安古意》就是壹首沿用宮體而突破宮體的詩歌, 在題材上由宮廷走到了市井,在內容上由贊美享樂變為批判荒淫.全詩長達十八句,首先鋪寫長安從豪門貴族到市井倡家豪奢,追逐享樂的生活,接著寫長安上層社會中的爭權奪利,相互傾紮,最後慨世道之變遷而傷壹己之淹滯.宮廷詩人應制詠物時頌美為主的寫詩傾向,至此完全轉向了獨抒懷抱,增強了詩歌的思想意義.

(2),重視抒懷壹己情懷,作不平之鳴, 因此在詩歌創作中追求壹種壯大的氣勢和慷慨悲涼的感人力量.盧,駱的七言歌行,氣勢宏大,視野開闊,寫得跌宕流暢,神采飛揚,較早的開啟了新的詩風.如果盧照鄰的《長安古意》後半段("別有豪華稱將相"至"飛來飛去襲衣裾")其思想感情亦不限於個人遭際命運而進入到滄海桑田,歷史人生變遷的思索之中,短暫無常的主題 在這裏是溫和的,帶有普遍意義;不是正式的政治批評,但也表現了宮廷世界的幻滅,從而使詩的抒情深化,帶有更強的思想力量,所以聞壹多先生說:"在它的背面有著厚積的力量支撐著,這力量,前人謂之'氣勢',其實就是感情,所以盧,駱的到來,能使人們麻痹了百余年的心靈復活."(《唐詩雜論.宮體詩的自贖》)

"四傑"的五言律詩,也顯示出壹種非常自負的豪傑之氣和慷慨情懷,這主要反映在羈旅送別詩和邊塞詩中."四傑"的送別詩,於送別之外有壹種昂揚的報復和氣概.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烽煙望五津.與君臨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沾巾.

詩寫送別友人,但壹反傳統送別詩所表現黯然消魂的情緒,雖然意識到羈旅的苦辛和離別的孤獨,但表現的卻只有真摯的友情和***勉,心境明朗,境界開闊,有壹種好男兒誌在四方的英雄氣慨.特別是頸聯,飽含友誼,蘊涵哲理,為壹篇之警策,千古之名句.

(3),"四傑"的詩歌創作,使五言律漸趨成熟並初步定型,七言歌行(七古)更為完美.王,楊專攻五律,他們的作品講究對偶聲律,追求詞采的工麗和韻調的流轉.盧,駱長於歌行,他們的優秀作品,不僅實現了描寫場景和題材由宮廷走到了市井的轉變,而且表現出壯大的氣勢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