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諸葛亮的隆中對的戰略意義和政治方針是什麽?

諸葛亮的隆中對的戰略意義和政治方針是什麽?

諸葛亮為劉備分析天下形勢,提出先以荊州為家,再以益州為立足點,再取中原的戰略構想。這個策略是基於諸葛亮對以下三個方面的分析。第壹,在當時的條件下,劉備根本不具備向北或向東發展的可能性。劉備的最終目的是“信義高於天下”,即興復辟漢朝。他的主要敵人自然是北方的曹操集團。但曹操集團在官渡之戰中擊敗袁紹,地位日益鞏固。諸葛亮看到了自己的軍事優勢(現在曹有百萬之眾)和政治優勢(靠皇帝做諸侯),所以做出了無法與人抗衡的結論。這個結論前面有“誠”字,強調要尊重這個客觀現實。那樣的話,它能向東發展嗎?諸葛亮也認為向東發展的可能性不存在。東方的孫權集團是當時江南最大的割據勢力。它既有優越的地理條件(“國危”),又有緊密的內部團結(“附民”、“用才”),地位相對鞏固。他和曹操集團矛盾很大。在此基礎上,諸葛亮作出了“有助而無利”的結論。“助”就是把孫權集團當成反曹盟友,或者是遏制曹操集團。第二,劉備首先要奪取荊州和益州,作為建立“霸權”的基礎。他指出:“荊州北接漢、綿,益於,東接,西通巴、蜀”,戰略意義重大,是兵家必爭之地;益州也是壹個危險的地方。是天然糧倉,經濟價值巨大。能夠占據這樣的戰略要地,充實自己的經濟實力,自然就有了“稱霸”的基礎。接著又引用漢高祖憑借益州奪取天下的歷史經驗,進壹步論證奪取益州的必要性。同時,他看到了劉表和劉章的弱點,指出劉表必然“不守”住荊州,劉章內部極不安定(“百姓富而不知節衣縮食,聰明人智),這正好給劉備提供了機會。劉備是“皇帝的宮殿,信仰無處不在”,在政治上有壹定的號召力。因此,奪取荊州、益州的計劃完全有可能實現。奪取荊、彜後,壹方面要理清內政,與西南少數民族和睦相處,建立穩固的戰略大後方;另壹方面,聯合孫權,孤立曹操集團,使他兩面受敵,這樣就會發生對我有利的變化。諸葛亮的對策從當時的歷史條件來看是完全可行的。值得註意的是,他在對形勢前景的分析中,特別強調了“人謀”的作用。比如,在談到曹操集團“以弱為強”時,強調“既是天時,也是人和。”也有人指出,孫權集團地位的鞏固也與“用人為之”有關。最後,他向劉備提出了“統帥群雄”的建議。這說明,雖然劉備目前的處境很艱難,但只要“人謀”得當,他成為主公、繁榮漢室的願望還是可以實現的。從《隆中對》可以看出,《隆中對》是諸葛亮對當時政局的看法,是針對劉備集團毫無根據的情況而提出的壹個有遠見的戰略方針。總結壹下,諸葛亮《隆中對》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1。當時的情況是“曹操百萬人,挾天子以令諸侯。這種真誠無法與正面抗衡。孫權三代在江東,國危民附。聖人可以用它。這可以是為了援助,但不是為了盈利。”但荊州、益州是用武之地,要利用荊州劉表、劉壹舟張的失敗,取代獨立於荊、益的劉表、劉章,建立可靠的根據地,與曹操、孫權共享天下。2.在奪取荊州、益州的同時,利用“皇宮乃忠信之地”的美譽,吸引人才,“內練政治”,逐步增強政治、經濟、軍事實力。3.在益州,要妥善處理與西南少數民族的關系,“西建軍,南助洋人”,解除北伐後顧之憂。4.在荊州,要“與孫權搞好關系”,與孫權結盟對抗曹操。當“世界變了”,我們就兵分兩路。“我會命令壹個將軍帶領荊州的軍隊到萬和羅,並帶領益州的人民出秦川。”果真如此,劉備“定能事業有成,漢室昌盛。”縱觀後來的歷史進程,諸葛亮對隆中對局勢的分析基本符合客觀實際,為劉備集團做出的戰略決策總體上是有效的。諸葛亮相信霸權是可以實現的。復興漢朝應該采取什麽策略?1.取代獨立於荊、夷的劉表、劉璋,建立可靠的根據地,與曹操、孫權共享天下;2.在奪取荊州、益州的同時,利用皇宮的威望吸引人才,改善內部政治,逐步增強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外交上妥善處理與西南少數民族的關系,與孫權結盟對抗曹操;3.待天下有變,我們兵分兩路,指揮壹名將軍率領荊州的軍隊攻宛城、洛陽,劉備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攻秦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