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第二講詩歌強化訓練,寫作紀律要註意的點。

第二講詩歌強化訓練,寫作紀律要註意的點。

最後壹講講的是絕句的格式,對仗,過渡,特點。這些對於掌握絕句的寫作應該還是很有用的。但是,在法律的制定過程中,仍然有許多問題需要特別註意。這些要註意的點,其實就是節欲的寫作技巧。

二、法律寫作中應註意的要點

1,不管135,246都清楚。

韻、韻、韻、韻四種形式。妳應該熟悉這四種格式。但在實際書寫中,從古至今,都做了壹些修改。對絕句和律詩寫作有壹致的理解。即:壹、三、五不分,二、四、六分明。

這句話的意思是,在詩的每壹句話裏,第壹個字、第三個字、第五個字可以對調;第二、第四、第六個字的平調是固定的,平調永遠不能切換。這是為了四線或七法。五絕五法應該是:壹,三不管,二,四分明。

不考慮135,246顯然是我們寫七言詩時調整句子中每個詞的層次的壹種靈活方式。這種改編的基本要義是靈活處理平仄詞的使用,這樣在寫詩的時候,在尊重平仄詞和諧的同時,就不會過於拘泥於平仄規則,從而造成因詞傷義的現象。

還有,由於節欲法則的靈活規則,節欲寫作的知識點多了很多。

那為什麽前135個字符不能切換,後46個字符不能切換?這是“135”這個詞被調換的情況。壹般情況下,法律不會不合規。很少出現孤尾三尾字,而246字的切換容易產生孤尾三尾字,也容易造成全詩錯位、黏滯、位移。

這246分明是按規矩寫詩,不會有人提出異議。但是這個135不管,其實並不是壹個準確的說法。不可能在每篇文章中都忽略它。很多時候,135個字還是要遵循規律的。原則是全詩的寫法必須不違反詩的基本禁忌。什麽情況下應該討論,什麽情況下應該忽略?

總的來說,全詩只要沒有孤立的三字尾(包括三字尾和三字尾),就可以忽略錯位、粘性和位移,隨妳寫的主題想怎麽玩就怎麽玩。如果,在寫的時候,整首詩出現孤獨、三尾、錯位、黏膩、移位,那就必須討論。

先看壹個例子:

比如這句話,如果按照135的原則把第三個字改壹下,就變成平字了。這句話裏,除了押韻,只有壹個平字,就是罪。而且五絕中的偶平句第三個字是不能替換的,壹旦替換就平了。

再看這句話。

如果把第五個字替換掉,就會變成平,平,平,就變成了三級調(也就是三級尾)在五絕行中,它是平,平,第三個字替換掉,就變成了三級尾。

在寫作的過程中,壹定要整體考慮,不能只講這種“135不管”的死亡法則。在確定135-不管時,要註意具體條件和情況,做到循序漸進,穩紮穩打。

說的是135,說到獨平,獨平是怎麽回事?請看:

2、顧平、三平衛

什麽是孤獨?孤獨是指在格律詩的單句模式中,整句除了押韻只有壹個平聲。如果,寫詩的時候,詩的某壹句除了押韻只有壹個平仄字,那首詩的那句就是“孤獨”。曾幾何時,很多詩人都將孤獨視為禁忌。寫詩的時候,要特別註意不要在詩的句子裏寂寞。

比如五句中的“平仄”句式,壹定是平仄的;如果妳用吱吱聲,妳是孤獨的。因為除了押韻,就剩壹個平字了。如果把五個字擴展到七個字,就會出現“偶而平”的句式,如果第三個字是偶,也叫作作孤平。

現在,有很多詩人把孤獨和平坦定義為兩塊平坦。也就是平仄的風格,這個還是值得探討的。如果這樣定義的話,古代法律中會有很多這樣的“獨處”。任何位置只要是兩個平夾,都是犯孤獨的,比如平夾平夾,平夾平夾。

但我認為的孤獨是,除了押韻,全詩只有第壹個字是平的或者壹個平字是孤立的。如平、平、平、平、平、平,顧平自古以來就沒有統壹的定義。唐宋時期沒有,清朝乾隆以前也沒有所謂的孤獨。但在唐宋詩詞中,孤獨的現象也不多見。既然前人把孤獨當成寫法規的禁忌,那麽我們寫法規就盡量不要犯孤獨。

除了孤獨,還會有寂寞。孤獨是孤獨的反義詞,就是句子裏只有壹個詞。但是孤獨,大多數禁欲的作家,並不太重視它。因為古人認為使用平聲字會使詩歌更強烈、更洪亮。

什麽是三級尾?三平尾是指全詩末尾的三個字是平的。如果有三級尾音,會顯得旋律不和諧,違背了節奏之美。同理,全句末尾有三個音節也是不合適的,也就是三個音節。壹首詩的結尾,有三個層次或者說三個層次。會影響全詩的和諧。所以壹般要求寫法條的時候盡量避免三個層次或者三個空白。

每首詩後三個字的標準格式壹般是:1,平齊;2、平;3、平平淡淡;4、平。第壹種和第二種格式更改後會變成“偶而平”、“偶而平”;如果把第三種和第四種格式換壹下,就變成三尾和三平尾了。如果根據內容的需要,避免這種情況。

由於測量規則的嚴格要求,水準測量中不允許違規。在寫作的過程中,大部分作家都使用這種寫作方法。根據內容需要,不考慮這種替代方法,不要犯孤(孤獨)三級(三尾)的情況。為了駕馭氣質之美,在135的寫作中衍生出“難救”的方法。

法律的寫法,除了落寞平淡,還要特別註意三字後綴。為了控制詩歌的相對性、粘附性和和諧性,我們應該學會另壹種寫作法——難存法。

3、難以保存

在詩歌的引導下,試圖拯救是用“壹三五”的方法來補償性情。用這個句子或相鄰的句子來糾正寫作。

“難救”是補償。“錯”就是不順利,不和諧的意思。詩中如有矛盾,應在此句或下聯中補救。這種補救方法被稱為“難救”。

拯救失敗是因為律詩中的不規則句子造成的。先不說135,有壹句話很別扭。法詩中有尷尬的句子也沒關系,我們可以采取壹些措施補救,從而“挽救”它們。總的來說,救援有兩種:這句話裏的自救和對面這句話裏的互救。

在法律上,凡是格式扁平、不規則的句子都叫“別扭句”,不合格的詞叫“別扭詞”。

壹些特定的格式,如五句“平仄”,七句“平仄”,也可以認為是壹種難句。但因為是常用的,所以自然不同於壹般的別扭句。我們把這種情況視為壹種特定的格式。

難保存壹般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1)壹句自救的話。

在“平仄”的句式中,這首詩壹定是壹個句子,因為這個詞在句尾。這種格式可以改成“平而平”,即第三個字位要用“平”字代替“平”,於是在第四個字位加了壹個平濁字,叫做“三矛盾四救”(如果是七法,就是“五矛盾六救”,但七法不是絕對的,也可以”。

如杜甫《致李白在天盡頭》的第壹句:

冷風從遠處的天空吹來,

平平淡淡

王維《狩獵觀察》結尾的那句話

回頭看看雕刻的地方,

平平淡淡

這兩句話就是三鬥四救之道。

還有杜甫《頌碑》結尾的那句。

庾信的壹生是最悲慘的,

平,平,平。

這就是五郁六救之法。這裏需要註意的是,句子自助僅限於這種情況,並不是任何壹句話都可以隨意更改的。這個規則可以用四個公式來幫助記憶:

“平平穩穩,平平穩穩。當然,如果妳是來救三四的,壹定要記住。”

②孤獨無助

在“(平仄)平仄”的句式中,句末的平濁字是用韻的要求,必須使用,所以不算。除此之外,這句話只有前兩個平字。這時,如果第壹個字也變成了吱吱聲,那就叫作孤和。然後,必須把第三個字改成平聲來補救。這就叫“孤獨難救”。

比如杜甫的《十二愁詩》③:

所有民族都還在防匪,那麽今天的故土呢?

以前熟人很少,但是戰場已經很多了。

第二句的第三個字“今天”省去了第壹個字“所以”,是這句話的自救。

(3)保存句子。

如果句子是“平平淡淡”,第四個字應該是平平淡淡,變成“平平淡淡”,甚至是“平平淡淡”

比如白居易的《草》

長草是如此的茂盛,每年秋冬枯萎的草都要把草的顏色變濃。

野火不能燒盡它,春風的吹拂可以使它復活。

(第三句“不”要平齊,句中“吹”字要平順。)

如陸遊的《夜公園水村》

“壹身國殤,鬢人不再青”

“平,平,平。”

“過”字(因為“過”字在古漢語裏屬於入聲,在普通話裏不屬於入聲,現在劃到陽平,所以“過”字在這首古詩裏應該是斜調)的意思是“壹、壹、壹”、“不能綠給別人看”

這句詩可以用來形成“兩救”的口訣:“報國之亡,不可綠於他人。無字救雙蕭條,賈立安應該記得清楚。”

凡是平仄、不符合正常格律的句子,就叫“別扭句”。別扭句和正規句是反義詞。孤句、三尾句、三尾句都是別扭句。為了避免"孤獨的平"和"三平尾"的出現,詩人采用了壹些特殊的變體,這些變體是補救的特定平格式。

五絕的“平齊”變成了“平齊”;五絕的“平平”,必須改成“平平”;從“偶而平”到“偶而平”等等的變化,就是變通和補救。

變異是格律詩的允許格式。當我們學習寫格律詩時,我們試圖使用詩歌的原始格式;如果因為內容表達的需要,出現了尷尬的句子,可以采取補救措施來解決,這也是壹個好的。確實無法挽回的,以形式為準,以內容為準。如果詩中所有的句子都很別扭,那麽它就不是格律詩。

4.替代、排列、粘連和錯位、錯位和錯位。

我們來看看什麽是粘性,什麽是替代性,什麽是對的。

(1)、對於:

“替代”指的是壹首絕句的四個分句和壹首格律詩的八個分句。2、4、6位的字(五律中只有2、4)要平齊,不能平齊。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們以唐詩為例,我會在後面標註:

從鼓山寺北側到嘉亭西側,湖水剛剛與堤岸持平,雲層較低,湖面上的波浪連成壹片。(起始句)

萍萍?萍萍

幾只早起的黃鸝競相飛到陽光溫暖的樹上,它們的新燕子在巢裏帶著泥。(句子)

萍萍?平邑?平的

五顏六色的春花會漸漸迷住人們的眼睛,淺淺的春草只能勉強遮住馬蹄。(轉折句)

萍萍?萍萍

我最愛西湖東岸的美,我看不夠,尤其是綠楊下的白沙堤。(組合句)

萍萍?平邑?平的

在上面的例詩中,每個分句中第2、4、6位的詞是平仄的,或者是平仄的,這叫“替換”值得註意的是,替換指的是每個單獨的分句,指的是分句內第2、4、6位的詞的交替,而不是分句之間的。因為壹首格律詩有八個分句,壹首格律詩有八組“替換”。上述唐詩中的八個“換人”分別是:山——北——亭;臉-平-腳;地方——鶯——暖;家——燕子——春天;花-欲-人;草-能源-馬;愛-東-否;楊-麗莎。

再看唐的另壹首詩:

陸家少婦於進堂,壹對對燕子棲息在玳瑁梁上。(起始句)

平,平,平

九月寒砧催十葉,遼陽遠征將去十年。(句子)

萍萍?萍萍

而且消息都是在白狼河裏丟失的,這裏的紅鳳凰城的秋夜是漫長的。(轉折句)

萍萍?萍萍

在那裏,壹個因看不見而心痛的人,只能看到她紡織機上黃色絲綢波浪上的月光。(組合句)

萍萍?萍萍

這首唐詩有八個“替身”,分別是:家人-妻子-黃金;顏齊謝;月砧十;年——駐軍——遼;狼-北-書;鳳凰——南——夜;為-憂-否;教學月流。

五律和絕句與本例相同。

2.對吧

壹首格律詩分為四步:始、承、轉、合。“右”是指在同壹步前後兩個分句中,第二、四、六位置的詞必須相反。

先來看前兩首唐詩。

從鼓山寺北側到嘉亭西側,湖水剛剛與堤岸持平,雲層較低,湖面上的波浪連成壹片。(起始句)

萍萍?萍萍

幾只早起的黃鸝競相飛到陽光溫暖的樹上,它們的新燕子在巢裏帶著泥。(句子)

萍萍?萍萍

五顏六色的春花會漸漸迷住人們的眼睛,淺淺的春草只能勉強遮住馬蹄。(轉折句)

平,平,平

我最愛西湖東岸的美,我看不夠,尤其是綠楊下的白沙堤。(組合句)

萍萍?萍萍

這首歌的第壹句(也就是第壹步)是:鼓山寺在嘉亭西以北,水位較低。

這裏有兩個分句,每個分句的第二、第四、第六個位置的字都已經標出來了。在每壹步中,前壹個子句的第二個詞必須與後壹個子句的第二個詞偶數且相反。同樣,前壹個子句的第四個字和後壹個子句的第四個字必須是偶數且相反;前後兩個分句的第六個字也是如此。

第壹步(即句):鼓山寺在嘉亭西以北,水面初平,雲腳低。這裏有三個“對”,即:山(平)-面(平);北(平)-平(平);亭子(水平)-英尺(英尺)

第二步(即句子):幾只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這裏也有三個“對”,分別是:楚(伊)-賈(平);應(平)-顏(荀);暖春(平)

第三步(也就是換句話):花兒越來越嬌艷,淺草可以沒有馬蹄鐵。這裏也有三對,分別是:花(平)-草(平);欲望-能力(平等);人(平)-馬(徐)

第四步(也就是那句):我愛的是湖的東遊不足,青楊樹蔭下的白沙堤。這裏也有三個“對”,分別是:愛(徐)-楊(平);東(平)——李(平);無砂(平坦)

壹首七律壹* * *,有12個“對”,五律絕句以此類推。

③粘性

“粘著”是指在連接過渡中任意兩步的兩個分句中,它們在第二、第四、第六位置的用詞必須相同。我們先考慮壹下。壹首格律詩中有多少對,兩個分句連接兩個音步?答:壹* * *有三對,分別是第三分句和第二分句,連接句與句;第五分句和第四分句連接轉換句和承受句;第七分句和第六分句連接復合句和轉折句。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剛才的例句。

從鼓山寺北側到嘉亭西側,湖水剛剛與堤岸持平,雲層較低,湖面上的波浪連成壹片。(起始句)

萍萍?萍萍

幾只早起的黃鸝競相飛到陽光溫暖的樹上,它們的新燕子在巢裏帶著泥。(句子)

萍萍?萍萍

五顏六色的春花會漸漸迷住人們的眼睛,淺淺的春草只能勉強遮住馬蹄。(轉折句)

平邑?平?萍萍

我最愛西湖東岸的美,我看不夠,尤其是綠楊下的白沙堤。(組合句)

哎?平,平,平

詩中第二、三分句連接句與句:水位低,雲腳低;這兩個分句的第二、第四、第六位置的詞有什麽特點?是的,他們的水平是壹樣的,就是“粘性”。這兩句話裏有三對“粘”,分別是:臉-地方;平(平)-英(平);腳踏樹;第四分句和第五分句連接句子,其新燕啄春泥散花,這兩句中也有三對“粘”,即:家(平)-花(平);顏(許)——欲(許);春(平)-滿(平)

第六分句和第七分句用轉換句和組合句連接,淺草可以愛缺東行湖沒有馬蹄。

這兩句話裏還有三對“粘”,分別是:草——愛;能(平)-東(平);馬(許)——不(許),總結壹下,壹個七調* * *有九對“粘”。

了解了替代、對齊、粘連,就要搞清楚什麽是錯位、錯位、粘連?

④替代損失

在壹首格律詩中,在八個分句內,2、4、6順序的詞應該是“平而偶”或“平而偶”交替出現。如果違反了這個規律,就會變成“平且平”或者“平且平”。

⑤.角誤差

在格律詩的同壹個音步中,前壹句的2、4、6位的詞的層次正好與後壹句的2、4、6位的詞的層次相反。如果沒有親戚,那就是不匹配。

⑥.附著力喪失

在格律詩中,前壹步之後的分句和下壹步之前的分句是壹樣的。這兩個分句的第二、第四、第六位的字必須是平的,相等的。如果它們的平、等位置不壹樣,就是粘性的。

上面已經講了代換、對位、粘連的基礎知識,現在就來強調壹下錯位、粘連的壹些知識點。

法律詩的平仄格式有壹定的規律,就是平仄的相對性和附著性。

相對性是指句與句的節奏點上的詞相互對立,即第壹句和第二句;第三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第七句和第八句在節奏點上的詞的層次應該是相反的。這個規律就是“水平與水平的對立”,如果違反了這個相互對立的規律,就叫“水平與水平的對立”。

粘是指下壹副對聯中句子節奏點的字和上壹副對聯中對話的字要粘。所謂“粘”,就是粘在壹起,又平又粘,就是又平又壹致。這是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和第五句;第六句和第七句在節奏點上的字的平坦度有粘性。這個規則就是“平而平的附著”,如果法律以書面形式打破了這個規則,就叫做“失去附著”。

“正”“粘”的作用是使詩的音調變化而不單調,讀起來和諧,從而加強音樂的美感。如果句子和對仗不對,上下句的拉平會重復;如果上壹聯的對仗和下壹聯的句子不粘,就會重復上壹聯和下壹聯的排比。這樣的重復失去了音樂的美感。因此,錯配和錯貼在格律詩中是絕對不可避免的。

掌握失替、失權、失附的概念,對節欲的寫作大有裨益。但是掌握了這些知識之後,我們在欣賞古代格律詩的時候,壹定不要對唐詩宋詞做過多的格律判斷。

我們現代人壹定知道,“平行”這個概念是元代才產生的,而唐詩都是用“平行”“平行”的。兩者有很多不同,也就是說很多用平線解釋不了的東西,用平線解釋了,就沒問題了。畢竟在繁華的唐宋,乃至元明清,詩歌都是用來歌唱的。韻始於唐初,至唐末,共頒布韻數四次。其中壹個就是武則天的周朝。這次是在初唐計議的基礎上,計議由上官婉兒領銜,宋直接負責,包括沈全祺和杜(杜甫的祖父)。經過李商隱等人的最後壹次整理,格律詩的格律格局基本形成。

我們今天所說的格律知識,是在宋代最終完善的,此後沒有變化的格律知識,而顧平的概念是在清朝乾隆時期完善的。所以,當我們用宋代的格律標準或者清代的格律標準來衡量唐詩宋詞時,無疑有些地方不符合。我們都很熟悉計算尺,從晉代到最終定型的宋代。大約花了700年。在過去的700年裏,有些作品是平的,不平的,不同歷史時期的節拍肯定是不壹樣的。在寫作過程中,我們雖然不完全拘泥於格式,但也要遵循格律的規則。

上面說的大部分知識都是格律詩的寫作要求,但適用於絕句。在學習寫絕句的過程中,都要涉及到格律詩的寫作要求。這個不能分開討論。這種關系會在以後的講座中講清楚。總的來說,就是法律和節欲的聯系,法律和節欲的聯系。

今天到此為止。最後,正文附有第壹講,讓各位詩人不斷學習。

/p/68c8aa438a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