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沾巾。
[註釋]
①杜少府:作者的壹位朋友。少府是對縣尉的稱呼。之任:赴任。蜀川:今四川崇慶縣。
②城闕:城郭宮闕。闕是宮門前兩邊的望樓。三秦:項羽曾分秦地為三,這裏泛指秦地(今陜西關中壹帶)。輔:京城附近地區。這裏是說長安以三秦為輔。
③五津:四川岷江上的五個渡口,是杜少府赴任去的地方。
④宦遊:在外做官。
⑤海內:四海之內,指中國。存:有。
⑥天涯:天邊,指相距遙遠。若:如同,好像。比鄰:近鄰。
⑦無為:不要。歧路:岔路。這兩句是說,不要像兒女那樣,在分別時哭泣。
[解說]
這首詩是作者在長安送朋友到遠處做官時寫的。詩的前四句概括了兩地相距之遠,抒發了兩人離別時的***同感慨。後四句說明了兩人友情的深重,並且相互勉勵,不要為分別而過分感傷。
作者簡介: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人。初唐詩人。字子安。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號稱“初唐四傑”。
淮上與友人別
唐鄭谷
揚子江頭楊柳春,
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聲風笛離亭晚,
君向瀟湘我向秦。
〔註釋〕
①淮(huái):淮河。
②揚子江:長江在江蘇鎮江、揚州壹帶的幹流,古稱揚子江。
③離亭: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們常在此送別,所以稱為離亭。
④瀟湘(xiāo xiāng):瀟水和湘水,流經今湖南境內。秦:今陜西境內。
〔解說〕
瀟湘在南,秦在西,詩人與朋友從此分別,誰知何時再能相會?暮春的楊花,更增添了詩人的愁思。
作者簡介:鄭谷,唐代詩人,字守愚,袁州人。光啟三年擢第,官右拾遺,歷都官郎中。幼即能詩,名盛唐末。有《雲臺編》三卷,《宜陽集》三卷,《外集》三卷,今編詩四卷。
芙蓉樓送辛漸
唐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壹片冰心在玉壺。
[註釋]
1.芙容樓:潤州(今江蘇鎮江)的城樓。辛漸:作者的壹位朋友。
2.寒雨連江:潤州在長江邊。這句是說,夜裏長江上下了寒雨。吳:春秋時的吳國在長江下遊壹帶,所以稱這壹帶為吳。
3.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時的楚國在長江中下遊壹帶,所以稱這壹帶為楚
山。
4.洛陽:今河南洛陽,是辛漸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喻心的純潔。玉壺:冰在玉壺之中,進壹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解說]
壹夜寒雨過後,詩人在芙蓉樓與友人話別,這時只有晨光映照著遠處的山巒。他囑咐朋友,如果遠方的親友問起我,請把我清廉下直的心意傳達給他們。
作者簡介:王昌齡(689-約757),字少伯,長安人。開元十五年(七二七)進士,官汜水尉、校書郎,後貶龍標尉,世稱王龍標。安史之亂後,回到故鄉,為刺史閭丘曉所殺。他與詩人王之渙、高適、岑參、王維、李白等都有交往。
王昌齡以擅長七絕而名重壹時,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他善於把錯綜復雜的事件或深摯婉曲的感情,加以提煉和集中,使絕句體制短小的特點變成優點:言少意多,更耐吟詠和思索。他的邊塞詩充滿了積極昂揚的精神,鄉思和送別之詩,節奏明快,而抒情風格更以誠摯深厚見長。現存詩壹百八十余首,明人輯有《王昌齡集》。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壹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註釋]
1.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2.使:出使。
3.安西:指唐代安西都護府,在今新疆庫車附近。
4.渭城:秦時鹹陽城,漢改渭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
5.朝雨:早晨下的雨。
6.浥(yì):濕。
7.客舍:旅店。
8.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作者簡介:王維(701-761),字摩潔,蒲州(今山西永濟縣)人。通音樂,工書畫。唐代著名詩人。
別董大
唐高適
千裏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註釋]
1.董大:唐玄宗時著名的琴客董庭蘭。在兄弟中排行第壹,故稱“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簡析]
這是壹首送別詩,送別的對象是著名的琴師董庭蘭。盛唐時盛行胡樂,能欣賞七弦琴這類古樂的人不多。崔玨有詩道:“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終憐得董庭蘭。”這時高適也很不得誌,到處浪遊,常處於貧*的境遇之中(他在《別董大》之二中寫道:“丈夫貧*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但在這首送別詩中,高適卻以開朗的胸襟,豪邁的語調把臨別贈言說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兩句“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用白描手法寫眼前之景:北風呼嘯,黃沙千裏,遮天蔽日,到處都是灰蒙蒙的壹片,以致雲也似乎變成了黃色,本來璀璨耀眼的陽光現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輝壹般。大雪紛紛揚揚地飄落,群雁排著整齊的隊形向南飛去。詩人在這荒寒壯闊的環境中,送別這位身懷絕技卻又無人賞識的音樂家。
後兩句“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是對朋友的勸慰:此去妳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個不知道妳董庭蘭啊!話說得多麽響亮,多麽有力,於慰藉中充滿著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鬥、去拼搏。
作者簡介:
高適(702——765),字達夫,渤海蓚縣(今河北景縣)人。晚年曾任左散騎常侍,後世因稱為高常侍。二十歲左右遊長安求仕不果,此後長期客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開元十八年左右,北遊燕趙,且於燕地從軍。開元二十三年曾赴長安應試不中。天寶八載因睢陽太守張九臯薦,登有道科,授封丘尉。天寶十三載入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幕府充掌書記。安史亂起,先後任左拾遺、淮南節度使、太子少詹事、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西川節度使等職。廣德二年被召還長安,任刑部侍郎,轉左散騎常侍,進封渤海縣侯。次年正月卒於長安,贈禮部尚書,謚忠。
漢樂府有《出塞曲》、《入塞曲》,唐人《塞上曲》、《塞下曲》本此。高適此詩雖為樂府舊題,卻通過對浴血沙場的勇士形象的塑造,表現出強烈的時代精神。開篇四句寫跨馬從戎,次八句寫戰陣的壯闊,後八句寫安邊定遠的壯誌,人物的生動形象與精神狀態躍然紙上。特別是結尾處以“古人昧此道”表現出對皓首窮壹經的腐儒的嘲笑,壹語道破唐代文人由邊功求進取的嶄新的時代風氣。而這顯然正是高適本人的心聲,這首詩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就可以看作高適本人人生理想的寫照。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註釋]
1.黃鶴樓: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傳說有神仙在此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
2.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3.之:往。
4.廣陵:即揚州。
5.故人:老朋友,這裏指孟浩然。
6.煙花:指艷麗的春景。
7.盡:消失。
8.唯見:只見。
9.天際:天邊。
[簡析]
李白是壹位熱愛自然、喜歡交遊的詩人,他“壹生好入名山遊”,足跡幾乎遍及整個中國,留下了許多歌詠自然美、歌頌友情的作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歷來傳頌的名篇,這首詩是李白出蜀壯遊期間的作品,寫詩人送別友人時無限依戀的感情,也寫出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
詩的起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緊扣題旨,點明送行的地點及自己與被送者的關系。“故人”壹詞說明了兩位詩人的深厚情誼。“黃鶴樓”是天下名勝,是詩人墨客流連聚會之所,又是傳說中仙人乘鶴升天之處。而今兩位瀟灑飄逸的詩人在此道別,更帶有詩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煙花三月下揚州”,緊承首句,寫送行的時令與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揚州”是東南都會,自古繁華,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爭艷的季節。詩人用“煙花”修飾“三月”,不僅傳神地寫出煙霧迷蒙、繁花似錦的陽春特色,也使人聯想到處在開元盛世的揚州,那花團錦簇、繡戶珠簾,繁榮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時間也選擇得恰當。李白對友人的這次旅遊自然十分欣羨。“煙花三月下揚州”這清麗明快的詩句,正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愉快與向往。但李白又是富於感情的詩人,當友人揚帆遠去的時候,惜別之情油然而生。從《李太白集》裏,我們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間有著不少贈答詩。在《贈孟浩然》中,李白寫道:“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可見李白對孟浩然是多麽敬佩,兩人的情誼是多麽深厚。
詩的第三、四句正是寫李白送別詩友時的惜別深情。“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表面看來這兩句詩全是寫景,其實卻有著詩人鮮明的形象。“孤帆”絕不是說浩瀚的長江上只有壹只帆船,而是寫詩人的全部註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壹只帆船上。詩人在黃鶴樓邊送行,看著友人乘坐的船掛起風帆,漸去漸遠,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壹點影子了,最後終於消失在水天相接之處,而詩人仍然久久佇立,目送流向天際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壹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隨行舟,將友人送到目的地。這兩句詩表達了多麽深摯的友情,然而在詩句中卻找不到“友情”這個字眼。詩人巧妙地將依依惜別的深情寄托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將情與景完全交融在壹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無窮。
另外在詩歌的用韻上,詩人也頗具匠心地選擇了“樓”“州”“流”三個聲調悠揚的韻腳,吟誦起來余音裊裊。這與孤帆遠去、江流天際的景象以及詩人目送神馳、情意綿綿的神態十分吻合。再加上語言清麗自然,意境雄渾開闊,這首詩真是令人越讀越愛,百讀不厭,無怪乎千古傳頌。
清人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品評李太白七絕的藝術特色時說:“七言絕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貴。只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使人神遠,太白有焉。”李太白的七絕在詩壇上的確是獨步了。(鄭伯殷)
作者簡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寫了大量歌頌祖國河山、揭露社會黑暗和蔑視權貴的詩歌。他的詩對後人有深遠的影響。
贈汪倫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註釋]
1.汪倫:李白在桃花潭結識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這首詩就是贈給他的。
2.踏歌:壹邊唱歌,壹邊用腳踏地打著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涇縣西南。
[簡析]
李白遊涇縣桃花潭時,常在村民汪倫家作客。臨走時,汪倫來送行,於是李白寫這首詩留別。詩中表達了李白對汪倫這個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誼。
前兩句敘事:“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李白將要乘舟離去,汪倫帶著壹群村民前來送行,他們手挽著手,壹邊走,壹邊唱。“將欲”與“忽聞”相照應,寫出了詩人驚喜的情態。“將欲”,正是小舟待發之時;“忽聞”,說明出於意料之外。也許汪倫昨晚已設家宴餞別,說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現在他不僅來了,還帶了壹群村民壹起來送行,怎麽不叫詩人激動萬分!用什麽語言來表達?桃花潭就在附近,於是詩人信手拈來,用桃花潭的水深與汪倫對自己的情深作對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兩句,清代沈德潛評價說:“若說汪倫之情比於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壹轉換間。”(《唐詩別裁》)的確,這兩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將兩件不相幹的事物聯系在壹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參照物,就把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既形象生動,又耐人尋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麽汪倫的情誼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詢在《唐詩解》中說:“倫,壹村人耳,何親於白?既釀酒以候之,復臨行以祖(餞別)之,情固超俗矣。太白於景切情真處,信手拈出,所以調絕千古。”這壹評論是恰當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唐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壹夜春風來, 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 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 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幹百丈冰, 愁雲慘淡萬裏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 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 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 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 雪上空留馬行處。
[簡析]
此詩是壹首詠雪送人之作。天寶十三載(754),岑參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為送他歸京,寫下此詩。“岑參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讀此詩處處不要忽略壹個“奇”字。
此詩開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傳風聲,所謂“筆所未到氣已吞”——全是飛雪之精神。大雪必隨刮風而來,“北風卷地”四字,妙在由風而見雪。“白草”,據《漢書·西域傳》顏師古註,乃西北壹種草名,王先謙補註謂其性至堅韌。然經霜草脆,故能斷折(如為春草則隨風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顯出風來勢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滿天飛雪。“胡天八月即飛雪”,壹個“即”字,維妙維肖地寫出由南方來的人少見多怪的驚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風壹吹,大雪紛飛。詩人以“春風”使梨花盛開,比擬“北風”使雪花飛舞,極為新穎貼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僅寫出了“胡天”變幻無常,大雪來得急驟,而且,再次傳出了詩人驚喜好奇的神情。“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壯美意境,頗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見過梨花盛開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僅是壹朵壹朵,而且是壹團壹團,花團錦簇,壓枝欲低,與雪壓冬林的景象極為神似。春風吹來梨花開,竟至“千樹萬樹”,重疊的修辭表現出景象的繁榮壯麗。“春雪滿空來,觸處似花開”(東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無論豪情與奇趣都得讓此詩三分。詩人將春景比冬景,尤其將南方春景比北國冬景,幾使人忘記奇寒而內心感到喜悅與溫暖,著想、造境俱稱奇絕。要品評這詠雪之千古名句,恰有壹個成語——“妙手回春”。
以寫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開端後,詩筆從帳外寫到帳內。那片片飛“花”飄飄而來,穿簾入戶,沾在幕幃上慢慢消融……“散入珠簾濕羅幕”壹語承上啟下,轉換自然從容,體物入微。“白雪”的影響侵入室內,倘是南方,穿“狐裘”必發炸熱,而此地“狐裘不暖”,連裹著軟和的“錦衾”也只覺單薄。“壹身能擘五雕弧”的邊將,居然拉不開角弓;平素是“將軍金甲夜不脫”,而此時是“都護鐵衣冷難著”。二句兼都護(鎮邊都護府的長官)將軍言之,互文見義。這四句,有人認為表現著邊地將士苦寒生活,僅著眼這幾句,誰說不是?但從“白雪歌”歌詠的主題而言,這主要是通過人和人的感受,通過種種在南來人視為反常的情事寫天氣的奇寒,寫白雪的威力。這真是壹支白雪的贊歌呢。通過人的感受寫嚴寒,手法又具體真切,不流於抽象概念。詩人對奇寒津津樂道,使人不覺其苦,反覺冷得新鮮,寒得有趣。這又是詩人“好奇”個性的表現。
場景再次移到帳外,而且延伸向廣遠的沙漠和遼闊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壓冬雲,濃重稠密,雪雖暫停,但看來天氣不會在短期內好轉。“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裏凝”,二句以誇張筆墨,氣勢磅礴地勾出瑰奇壯麗的沙塞雪景,又為“武判官歸京”安排了壹個典型的送別環境。如此酷寒惡劣的天氣,長途跋涉將是艱辛的呢。“愁”字隱約對離別分手作了暗示。
於是寫到中軍帳(主帥營帳)置酒飲別的情景。如果說以上主要是詠雪而漸有寄情,以下則正寫送別而以白雪為背景。“胡琴琵琶與羌笛”句,並列三種樂器而不寫音樂本身,頗似笨拙,但仍能間接傳達壹種急管繁弦的場面,以及“總是關山舊別情”的意味。這些邊地之器樂,對於送者能觸動鄉愁,於送別之外別有壹番滋味。寫餞宴給讀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這也表明作者根據題意在用筆上分了主次詳略。
送客送出軍門,時已黃昏,又見大雪紛飛。這時看見壹個奇異景象:盡管風刮得挺猛,轅門上的紅旗卻壹動也不動——它已被冰雪凍結了。這壹生動而反常的細節再次傳神地寫出天氣奇寒。而那白雪為背景上的鮮紅壹點,那冷色基調的畫面上的壹星暖色,反襯得整個境界更潔白,更寒冷;那雪花亂飛的空中不動的物象,又襯得整個畫面更加生動。這是詩中又壹處精彩的奇筆。
送客送到路口,這是輪臺東門。盡管依依不舍,畢竟是分手的時候了。大雪封山,路可怎麽走啊!路轉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裏,詩人還在深情地目送。這最後的幾句是極其動人的,成為此詩出色的結尾,與開篇悉稱。看著“雪上空留”的馬蹄跡,他想些什麽?是對行者難舍而生留戀,是為其“長路關山何時盡”而發愁,還是為自己歸期未蔔而惆悵?結束處有悠悠不盡之情,意境與漢代古詩“步出城東門,遙望江南路。前日風雪中,故人從此去”名句差近,但用在詩的結處,效果更見佳妙。
充滿奇情妙思,是此詩主要的特色(這很能反映詩人創作個性)。作者用敏銳的觀察力和感受力捕捉邊塞奇觀,筆力矯健,有大筆揮酒(如“瀚海”二句),有細節勾勒(如“風掣紅旗凍不翻”),有真實生動的摹寫,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現了邊地瑰麗的自然風光,充滿濃郁的邊地生活氣息。全詩融合著強烈的主觀感受,在歌詠自然風光的同時還表現了雪中送人的真摯情誼。詩情內涵豐富,意境鮮明獨特,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詩的語言明朗優美,又利用換韻與場景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節奏旋律。詩中或二句壹轉韻,或四句壹轉韻,轉韻時場景必更新:開篇入聲起音陡促,與風狂雪猛畫面配合;繼而音韻輕柔舒緩,隨即出現“春暖花開”的美景;以下又轉沈滯緊澀,出現軍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漸入徐緩,畫面上出現漸行漸遠的馬蹄印跡,使人低回不已。全詩音情配合極佳,當得“有聲畫”的稱譽. 如果是歌的友情的詩,請看參考資料....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