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散文詩隨著時局的發展,高度重視文藝的社會功能,從“散文文化的散文詩”轉向“詩化的散文”,寫得更加清晰明了,更多地運用抒情、議論等散文手法。《野草》是這裏的傑作。魯迅以為只要有點感情,就寫壹篇短文,說得誇張壹點,就是散文詩。《野草》在體裁和主題上都突破了現存散文詩的文體界限。在《野草》之前,只有1925年出版的焦菊隱散文詩集和1926年出版的高長虹詩集和散文詩集,但這兩部散文詩集的藝術性和思想性都不如《野草》,所以《野草》被公認為中國第壹部散文詩集。
被譽為中國第壹部散文詩總集的《野草》在嚴格的文體分類意義上,並不全是散文詩,有的只能歸為散文或隨筆。造成這種體裁混亂的另壹個原因是中國散文詩的文體處於初級階段,能夠界定什麽是純散文詩的文體規範沒有建立起來。受打破“無韻不成詩”的新詩革命激進思潮的影響,散文詩創作出現了實用化、散文化、自由化的傾向。《野草》出版之初就引起了轟動,《野草》連載《語絲》的出版從65,438+0,000冊迅速上升到8,000多冊。在《野草》之後60多年的散文詩創作中,受魯迅散文詩影響的散文詩家很多,幾乎每壹代有影響的人都受到過《野草》的影響。
郭沫若的《我的散文詩》發表在鄧雪《時事新聞》副刊2月20日,1920。郭沫若壹直追求自由的詩風。郭沫若認真研究了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散文詩史,考證了“散文詩”壹詞在中國文學中的起源,非常重視散文詩體。但是,郭沫若把散文詩看作詩歌,尤其是散文詩的韻律格式,作為新詩打破格律限制的重要依據。他認為有裸體詩,即不依靠音樂的韻律,在情感中表達思想的變化。這是散文詩。
後來,瞿秋白、徐玉諾、徐誌摩、王靜之、鄭振鐸、古藤等人也嘗試創作類似劉半農、魯迅、郭沫若的散文詩。徐玉諾是20世紀20年代中前期散文詩創作頗有成就的作家。1922年8月,商務印書館出版了他的詩集(散文詩集)《未來的花園》。未來的花園裏有短小精致的散文詩。
隨著散文詩創作日益從“散文詩”向“詩化散文”轉變,即從“詩”向“散文”轉變,越來越多的人對散文詩到底是不是詩,自由詩是否應該走散文詩的道路產生了懷疑,於是圍繞著1922展開了壹場關於散文詩的大討論。在時代潮流的影響下從語言和格律形式兩個方面對中國舊詩進行改革,即用白話代替文言,用散文代替韻文,也就是把詩歌作為作文來寫,打破了“詩無韻不為詩”的舊習,這場關於散文詩的討論依然是在為散文詩作為詩辯護,雖然也有人對新詩和散文詩做了壹些區分。比如思迪(鄭振鐸)的《論散文詩》,認為“散文詩的基礎已經很紮實了。
30年代的散文詩沒有20年代的那麽豐富多樣。總體來看,優秀散文詩人的詩歌數量比20年代要少。20世紀30年代,劉半農、魯迅、周作人、鄭振鐸、徐玉諾、朱自清、謝冰心等壹些散文詩詩人不寫或很少寫散文詩,而20世紀20年代較為活躍的散文詩詩人如許地山、魏從吾、高長虹等的作品則急劇減少。關於20世紀20年代散文詩的風格,不再有大的爭議。散文詩的文體開始從散文詩發展到詩性散文,甚至分為純散文詩和不純散文詩。前者改進了散文詩的文體,後者則根據文體的自覺原則,隨作者的主觀意願,分別轉化為敘事體、議論文體和抒情體,最後逐漸成為敘事體,如(散文)和議論文體(如雜文)。
抗戰時期的散文詩和所有文學體裁壹樣,成為宣傳抗戰的工具。在30年代末的上海“孤島”、40年代的西南大後方和40年代末的國統區,出現了散文詩創作的熱潮。這壹時期的作品大多借用了民族傳統寓言和外來文化符號的表達方式,具有大量的象征意義,如郭沫若的《銀杏》、巴金的《龍虎狗》、劉備義的《日出》、《黎明前》、田的《壹陰》、莫洛、陳的《生命樹》。這壹時期的散文詩過於功利,有些完全被抒情散文同化,散文詩開始在抒情散文和詩歌之間生長。
20世紀50年代還出現了散文詩創作的熱潮,形成了以郭峰為代表的重詩散文詩和以米歇爾為代表的重文散文詩兩種風格。以郭峰為代表的散文風格可以追溯到現代的周作人和外國的屠格涅夫,以柯藍為代表的詩歌風格可以追溯到現代的魯迅和外國的波德萊爾。六七十年代,由於政治原因,寫散文詩被視為小資情調,散文詩幾乎銷聲匿跡。它們只是作為“花邊文學”出現在壹些報紙副刊上,文體建設處於倒退的境地。只有少數人致力於散文詩的創作。如女詩人王爾蓓,七十年代以其優美柔美的散文詩聞名,被稱為“流浪詩人”。
新時期中國散文詩的空前繁榮,有利於社會和藝術逐漸獲得越來越多的自由。屠格涅夫、波德萊爾、泰戈爾、紀伯倫等外國散文詩大量譯介,散文詩報、散文詩人報、中國散文詩學會問世,出現了“探索散文詩”、“改革散文詩”、“長篇敘事散文詩”等文體流派。
20世紀80年代,散文詩逐漸向現代化、開放化、多元化發展,不再單純強調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和文學的政治宣傳啟蒙功能,而是加強了對文學審美功能的認識和審美主體的研究,認識到文學各門類的藝術特征,如社會功能、創作個性、文體意識和讀者欣賞興趣的差異,特別是文學的主體性受到高度重視。1986也被稱為“文學題材年”。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和90年代初,散文詩在中國盛行,出現了壹股散文詩創作和研究的熱潮。湧現出劉再復等優秀散文詩作家和王光明等散文詩理論家,散文詩題材得到極大拓展,改變了六七十年代散文詩的面貌,徹底擺脫了“花邊文學”的命運。既有關註個體生命的散文詩,也有表達當時改革重大主題的散文詩。散文詩的體裁也大大擴展,出現了許多散文詩,如報告文學散文詩、學科散文詩、政治散文詩、旅遊散文詩、體育散文詩、探險散文詩等。散文詩作家數量空前,出現了兩個全國性的散文詩作家和研究者組織——中國散文詩學會和中國散文詩研究會。
散文詩的風格在20世紀30-90年代是不穩定的,它的發展有起伏。而中國散文詩在世界散文詩發展中明顯具有自發到自覺發展的文體特征,其文體獨立性逐漸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