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白描手法,通過“瞟”、“抓”、“稱”、“添”、“減”、“包”、“紮”等壹系列動作,表現了她們嫻熟的抓藥技藝、細致的工作態度。(2)用質樸的語言真實地再現人物及相關場景。
12.第四段中作者寫由藥名引發的聯想,有何用意?(3分)
.(1)點明藥名與傳統人物的聯系。(2)表現“我”對中藥的好奇心和親近感。(3)豐富文章的內容
13.文中為什麽用較多的筆墨寫“甘草”?(4分)
。(1)“我:的姓氏關聯著甘草,與甘草有淵源。(2)”我“嚼著甘草長大,對甘草有特殊的感情。(3)甘草具有甜味,是處於那個年代的“我”充實、幸福的寫照。(4)甘草使我悟出了人生的真諦。
14.賞析文中畫線的句子。(5分)
.(1)運用排比、比喻手法,增強了藝術感染力。(2)世間萬物皆可入藥,豐富了中藥的含義。(3)點明了萬物皆有其性、各有各用的道理。(4)用靈芝設喻,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升華為不可或缺的依存關系。
15.作者在文末說“母親就是我人生壹味無價的中藥”,聯系全文談談妳對這句話的理解。(5分)
。(1)母親這味“中藥”,為“我”抵禦世間的傷害。(2)如同中藥的藥理,母親的愛與美德,慰藉“我”的心靈,成為“我”無價的精神財富。(3)形象地表達我對母親的真摯感情。(4)呼應標題,深化題旨。評論|0
2013-04-02 13:41熱心網友主要特點有三: 壹、凸顯母語本質,給力語用語境 試題的壹大亮點是較好體現母語考試的特性,既註重語言文字的基礎性,凸顯語文的本質,又註重語言的應用性、實踐性。如語言文字運用試題,就題型而言,需無多少變化,第5題至第7題乍看“似曾相識”,然而細細推究,便不難發現這些試題完全體現了對語文本質特性的考查。 首先是語料選材鮮活,貼近時代生活。語言文字題的語料選擇,與生活、政治、經濟、藝術等社會生活熱點緊密相關。既重視生活用語,又關註語言的人文內涵,體現語言的實用性和時代性。命題在註重知識和能力考查的同時,著眼於引導學生了解和關註社會生活。如第5題考查學生篩選信息後“下定義”的能力,其內容為“食品添加劑”,直逼當下,有很強的現實時效性。 其次為突出考查語言的語境意義。詞句的語境語義把握如何,可以衡量考生語文能力的高低優劣。如第6題既考查學生使用所給詞語進行描寫的能力,又考查學生合理運用修辭方法的能力,對語文教學啟示頗多。又如第2題錯別字、第3題詞語運用,均需要聯系語境,細加體察。倘若考生只會死記硬背,不會具體分析體味詞語語境意義,就難以做出正確選擇。 二、拓展閱讀空間,營造良好態勢 試卷的閱讀材料特別引人註目。無論是文學類文本還是文言文文本,均明顯不同於去年:壹是再次告別了外國小說,選用了當代散文《母親的中藥鋪》,並在設題上不落俗套,引導考生深入解讀內容和意蘊;二是“翻”過了人物傳記這壹頁,將歐陽修的“私人信件”《與荊南樂秀才書》“公開”在試卷上,為我省高考語文閱讀選材營造了壹種“平穩而不凝固,變動而不唐突”的有序、穩妥的良性循環態勢。這種語文知識框架出現在高考試卷裏,即使不是有意識“撥正”閱讀指向,也至少豐富了閱讀文類,多樣了閱讀選擇,拓展了閱讀空間,導向性是客觀的,也是很積極的。今後假如能夠選用壹些中國現(當)代小說,也許這種態勢會更加明朗而合理。不僅如此,論述類文本節選自《國學與詩學》(劉夢溪),呈現出濃郁的“文化味”,相應的試題(如第10題)也更註重考查對觀點與材料之間內在邏輯關系的理解和揭示,較好體現了“文本細讀”、“深度理解”等現代閱讀理念。由此可見,今年試卷的文本“變臉”不只是簡單的體裁變化,更值得關註的還是進壹步強化了考查重點和能力要求。 三、註重比較分析,突出思辨能力 試卷特別註重考查學生的思辨能力,有多個題目設置了不同的材料(解讀)或矛盾問題,要求學生運用比較分析,做出準確和清晰的甄別。如第7題以壹則新聞調查為材料,反映了學生與家長缺乏溝通、存在代溝等問題,要求學生就此談看法。需要從不同角度思考辨析這種現象,答案不是唯壹的,甚至可能會有分歧和爭議。又如第三大題中的古代詩歌鑒賞,選擇了錢珝的《未展芭蕉》與元好問的《同兒輩賦未開海棠》兩首詩,要求考生比較分析這兩首詩的表現手法。文言文則選了歐陽修的壹封書信,信中委婉地談了自己對“順時取譽”和“卓然自立”的看法。設題指向作者所表達的委婉曲折意思,以考查考生分析思辯、準確理解的能力。 特別是《論語》考查題的設計,體現了對文化論著的“經義”辨析與“批判繼承”的教學理念。選用了課文中孔子“問人不問馬”的壹則材料,並提供唐人陸德明《經典釋文》中對此則材料的不同句讀,讓考生對照評析。課文中的句讀突出了孔子對人的關愛,表現了他“仁者愛人”的思想,而陸德明的句讀則旨在表現孔子既關愛“人”也關心“馬”,可謂“人馬並重”。通過對兩種不同句讀的比較分析,考查學生質疑探究、甄別真偽、確定觀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