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福州樊氏音樂的起源和演變,在很久以前,福州就盛行民間舞龍燈。後來,這種用於伴奏的打擊樂逐漸分化,成為獨奏表演。演奏時,使用的樂器是狼弦、鑼、鈸。元宵節的時候在大街上敲,遇到神仙的時候敲,婚喪喜慶的時候敲,生日的時候敲。在裝修儀式還很單調,不滿足的時候,我們考慮加入管弦樂的樂器,包括笛子,小提琴,椰子樹,同時加入鼓和鑼。為了平衡音量,每件管弦樂器都使用雙數,也就是雙笛。雙管雙須。這時使用的樂器有十種,樂隊的規模基本形成。
福州樊氏音樂的發源地是茶亭。顯然,它最早是在城市中形成並流行起來的,後來逐漸擴散到周邊農村和福州五區八縣。還波及到寧德、建陽、南平、古田、福安、柘榮、霞浦等地。樊氏音樂以其獨特的魅力在民間廣泛流傳了近300年,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它使用的獨特樂器發揮了重要作用。傳統樂器有笛子、提琴管、椰樹、雲鑼、狼弦、大小鑼、大小鈸、清鼓等十種。隨著音樂的不斷發展演變,又增加了笙、木魚等樂器。樊氏音樂的樂器非常古老,應該是樂器的活化石。早在北宋時期,我省閩清音樂家陳亮就有《樂書狼弦逗管記》。樊氏音樂的演奏形式分為坐和走,其演奏編排很有講究。主要用於迎神、百姓婚喪、家宴等民俗活動中。樊氏音樂的曲調大多以人與自然社會的關系為基礎,反映壹定的意境,有的還表現古代傳說和故事。
福州茶亭對樊氏音樂的弘揚和傳承,已經遠遠超出了音樂學的範疇,是發掘和保存中華民族民族學、民俗學、文化比較、文化傳播、民族人口學、歷史學等諸多學科的無價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