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先生成長於風景秀麗、人傑地靈的江南古城常熟。常熟毗鄰蘇州、無錫等吳中歷史文化名城。西與玉山接壤,城墻蜿蜒穿過。因此,阿明詩人沈玄寫下了“七溪皆通大海,十裏青山半進城”的詩句。詩中所說的“七溪之水”是指常熟境內的七條河流,分別命名為逸仙河、二仙河、七仙河。這些河流發源於虞山,自西向東穿城而過,猶如古琴七弦,所以常熟也被稱為“秦川”。鄧先生小時候就讀的石梅小學位於玉山南麓。小學依山而建,旁邊就是著名的梁昭明太子讀書臺紀念碑。他上過的兩所中學——孝友中學和常熟中學——都位於虞山腳下。這裏有孔子唯壹的南學生閆妍的墓地,當地人叫它燕子墓。晏子也是孔子擅長文學的弟子。鄧先生曾在壹首《不曾遇樂》中回憶他初中時的學生生活:“這是壹個春秋時期的美好日子,壹座古老的禪寺,壹次對宋碑和唐句的瞻仰。曼登林,劍門書目,夢虎殿煙雨。”可見他年輕時是沈浸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的。1949常熟四月解放時,他還在上高中的時候,就開始在上海、無錫、蘇州的報紙上發表書信和文藝評論文章,還為無錫鮑曉寫過評論京劇的專欄。1951被復旦大學中文系錄取。在大學期間,他的老師趙教授介紹他加入了上海戲劇批評家協會,他在《文匯報》、《大公報》、《新聞日報》和《新民晚報》上發表的戲劇評論受到了同行的好評。大學畢業論文選了關於關漢卿劇作的題目。
鄧65438-0955復旦大學中文系畢業,分配到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工作。大概是到了第四天,時任文學研究所副所長的何其芳找他談話,先問他有什麽要求,對工作安排有什麽想法。按照當時的習慣,他說:“服從組織分配。”何其芳說:“毫無疑問,中* * *產黨員是要服從組織工作安排的。但是,妳的個人興趣和基礎也要考慮。在妳報到之前,我寫信給劉大姐先生,他回復說妳可以加入古代文學研究小組或者民間文學小組。古代文學組現在有兩個組。第壹組主要學習詩歌,第二組學習小說和戲曲。最初,我打算把妳分配到第壹組。現在看了妳的論文,發現妳接觸了壹些元雜劇的素材,有點基礎。去第二組。”鄧先生很感動。他沒想到自己題為《關漢卿及其雜劇創作》的畢業論文能起到這樣的作用。從此,他進入了古代文學研究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