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初詩人多為宋金遺民,大多親歷過改朝換代的社會變革,因而某些作家如劉因、趙孟頫等的壹些詩作能較深刻地反映社會矛盾和民族意識,中期以後,社會趨於相對穩定,科舉取士的恢復又使知識分子有了進身的機會,特別是宋代的道學在此時發揮了“替金元治心”(魯迅語)的作用,許多詩人都兼理學家,他們繼承了宋儒重道輕文、扶世教化、止乎禮義的詩旨,詩風逐漸轉向雅正。虞集、楊載、範槨、揭烗斯於此時號稱“元詩四大家”。後期的重要詩人有王冕、楊維楨等,他們的作品對元末尖銳的社會矛盾又有較多的接觸,風格亦較為多樣。特別值得註意的是,元代詩人中有很多少數民族的詩人,諸如耶律楚材、揭烗斯、薩都烗、貫雲石、馬祖常、烒賢、余闕等,他們的成就足與漢族詩人相頡頏。元人戴良在《丁鶴年詩集序》中曾評道:“論者以馬公之詩似商隱,貫公、薩公之詩似長吉(李賀),而余公之詩則與陰鏗、何遜(南朝末年詩人)齊驅而並駕。他如高公彥敬、烞公子山、達公兼善、雅公正卿、聶公古柏,斡公克莊、魯公至道、三公延圭輩,亦皆清新俊拔,成壹家之言。”如薩都剌《上京即事》曰:“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卷地朔風沙似雪,家家行帳下氈簾”,與著名的北朝民歌《敕勒川》壹樣,都非漢人所能描募。他們和漢族詩人壹起為***同繁榮中華文化而作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