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清風明月無處不在,但對於俗人來說,金錢買不到;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山本,本是壹個無情的東西,但在詩人眼中,卻成了壹個有情的東西,反差強烈。
清風明月無價,近水遠山有情。
世界文化遺產滄浪亭位於蘇州城南三元坊附近。
出處出自歐陽修《滄浪亭》。“清風明月無價,可惜只賣四萬”;底線出自蘇舜欽的《過蘇州行》。“青楊白鷺皆自得,有近水遠山之情。”
兩首詩的對聯集是壹副對聯,既敘述了建造滄浪亭的過程,又描繪了滄浪亭的浪漫景觀,使人體會到熱愛自然、順應自然、與自然情感友好的理念。
這是壹副巧妙的對聯,第壹部分是歐陽修的長詩《滄浪亭》,第二部分是蘇舜欽的詩《過蘇州》。雖然是壹組句子,但讀起來卻是壹副好對聯,上下契合得天衣無縫。第壹副對聯上,清風明月無價,意境是那樣的清雅飄逸;底線,遠山近水是有情之物,風韻如此動人,迷人。人壹進園,就覺得壹草壹木,壹磚壹瓦都特別可親,園中美景無價,真讓人戀戀不舍。名園與名聯相映成趣。如果稍微分析壹下,這幅對聯就更值得玩味了。中國文人的審美情趣深受佛道影響,崇尚淡雅、閑適的意境。由於中國社會制度的特殊性,中國的知識分子最依賴於社會和政治實體。儒家和道家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兩大精神支柱。他們尊崇孔孟,積極入世,註重修養、和諧、治理、平等。否則,我們就會重視莊子,消極出世,轉向自然,寄情山水。在古典詩歌中,家國之憂和山林之醉是兩個基本母題。對政治的消極態度導致對審美的積極態度,換句話說,對生活的消極態度正好與對審美的積極態度相鄰。於是,在文藝作品中,士大夫們通過感同身受,對自然界的壹草壹木、壹山壹石、壹水壹溪都感到親切和快樂,從自然和美景中獲得美的享受。在西方作家視自然為惡敵,經常在作品中提及人與自然力的鬥爭,表現出恐懼的同時,中國的文藝卻在自然中自得其樂。另壹方面,碧水明月這種自然之物,又特別受到文人的青睞,吟水做月的都是雅人。如蘇軾曾在《千赤壁賦》中說:“只有江上清風,山中明月,才是耳聞,相逢色美。對造物主來說是取之不盡的。”妳看歐陽修的“舊堂口號”,是“金馬玉堂三學士,清風明月兩閑人”。文人對山水更有感情,如李白的《獨坐敬亭山》中說“相見不厭,唯有敬亭山”。清風明月,近水遠山,成了失意文人的避難所,所以這副對聯的雅致獲得了普遍的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