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關於杜甫憂國的詩句是

關於杜甫憂國的詩句是

1. 關於杜甫憂國的詩

春 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 渾欲不勝簪。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

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俘獲,帶到長安。

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春望》寫於次年三月。

詩的前四句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後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沈著蘊藉,真摯自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

壹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壹個“深”字,令人滿目淒然。司馬光說:“‘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

(《溫公續詩話》)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於物,托感於景,為全詩創造了氣氛。此聯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翻跌。

“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國破”的頹垣殘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對舉,對照強烈。

“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後綴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先後相悖,又是壹翻。明代胡震亨極贊此聯說:“對偶未嘗不精,而縱橫變幻,盡越陳規,濃淡淺深,動奪天巧。”

(《唐音癸簽》卷九)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壹般解釋是,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墮淚驚心。

另壹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壹則觸景生情,壹則移情於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

詩的這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詩人俯仰瞻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

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仿佛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沈思,自然地過渡到後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鄉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

多麽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壹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於極無聊賴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發,幾不勝簪。“白發”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

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壹層悲哀。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寫得鏗然作響,氣度渾灝,因而壹千二百余年來壹直膾炙人口,歷久不衰。

還有很多,就不加賞析了: 《哀江頭》: 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

他聽到肅宗已經即位靈武,便歷盡艱辛,奔赴鳳翔行在。他被授予左拾遺的官職。

這個時期,他寫了《羌村三首》、《北征》等名作。因疏救房琯,他於乾元元年(758)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

這期間,他寫了“三吏”、“三別”。乾元二年(759)秋,他終於棄官,攜家入蜀,於歲末抵達成都,開始了他晚年飄泊西南的生活。

他在成都有壹段時間生活相對安定。後來因劍南兵馬使徐知道反,成都混亂,他移家梓州,來往旁縣,中間又曾在閬州小住。

永泰元年(765)五月,離成都經渝州出峽,在雲安短期養病之後,於次年春末遷居夔州(今四川奉節)。大歷三年(768)春,他離夔州,飄泊江陵、公安、嶽陽、潭州,大歷五年(770)冬,死於自潭州赴嶽州途中舟上,年五十九。

杜甫暮年窮困潦倒,疾病纏身,十分淒涼。 安史之亂帶來了無數災難,也給詩歌創作帶來了變化。

戰亂生活題材很自然地進入詩歌創作中。盛唐詩人還不慣於引戰爭苦難入詩。

他們還沒有把眼光轉向底層。在這場災難面前,他們發抒感慨,“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岑參《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李白是盛唐詩人中寫及戰亂最多的,有《奔亡道中》、《經亂後將避地剡中留贈崔宣城》、《扶風豪士歌》、《永王東巡歌》、《南奔書懷》等等,他寫參與這場戰爭的感受、抱負、態度和不被理解的心情,還沒有轉向寫底層百姓的苦難。

寫百姓苦難的,是安史亂起前後進入創作高潮的詩人們。李嘉佑寫戰後雕殘景象:“處處征胡人漸稀,山村寥落暮煙微。

門臨莽蒼經年閉,身逐嫖姚幾日歸。貧妻白發輸殘稅,餘寇黃河未解圍。”

(《題靈臺縣東山村主人》)“白骨半隨河水去,黃雲猶傍郡城低。平陂戰地花容落,舊苑春田草未齊。”

(《宋州東登望題武陵驛》)最早而且最全面反映這場大戰亂所造成的大破壞、大災難的,是杜甫。杜甫用他的詩,寫了這場戰爭中的許多重要事件,寫了百姓在戰爭中承受的苦難,以深廣生動、血肉飽滿垢形象,展現了戰火中整個社會生活的廣闊畫面。

他。

2. 杜甫憂國憂民的詩句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前出塞九首 杜甫 戚戚去故裏,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嬰禍羅. 君已富土境,開邊壹何多. 棄絕父母恩,吞聲行負戈. 出門日已遠,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豈斷,男兒死無時. 走馬脫轡頭,手中挑青絲. 捷下萬仞岡,俯身試搴旗. 磨刀嗚咽水,水赤刃傷手. 欲輕腸斷聲,心緒亂已久. 丈夫誓許國,憤惋復何有. 功名圖騏驎,戰骨當速朽. 送徒既有長,遠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勞吏怒嗔. 路逢相識人,附書與六親. 哀哉兩決絕,不復同苦辛. 迢迢萬餘裏,領我赴三軍. 軍中異苦樂,主將寧盡聞. 隔河見胡騎,倏忽數百群. 我始為奴仆,幾時樹功勛.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驅馬天雨雪,軍行入高山. 徑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間. 已去漢月遠,何時築城還. 浮雲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單於寇我壘,百裏風塵昏. 雄劍四五動,彼軍為我奔. 虜其名王歸,系頸授轅門. 潛身備行列,壹勝何足論. 從軍十年餘,能無分寸功. 眾人貴茍得,欲語羞雷同. 中原有鬥爭,況在狄與戎. 丈夫四方誌,安可辭固窮.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 下者飄轉沈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 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 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 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戍鼓斷人行, 秋邊壹雁聲.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 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 況乃未休兵. 杜甫《登嶽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壹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裏橋. 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壹身遙. 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聖朝. 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 登樓 杜甫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_______________肉華。

3. 杜甫憂國憂民的詩句有哪些

1、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2、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

下者飄轉沈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

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

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3、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

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4、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

秋邊壹雁聲。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

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

況乃未休兵。

5、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裏橋。

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壹身遙。

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聖朝。

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

4. 杜甫憂國憂民,懷才不遇的詩句

杜甫憂國憂民,懷才不遇的詩句:

1、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蜀相》

2、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登高》

3、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

4、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人物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漢族,祖籍襄陽,生於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