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關於古詩 (別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關於古詩 (別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別董大二首(其壹)

高適

千裏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別董大二首(其二)

高適

六翮飄飖私自憐,

壹離京洛十余年。

丈夫貧賤應未足,

今日相逢無酒錢。

註釋

1.董大:唐玄宗時著名的琴客董庭蘭。在兄弟中排行第壹,故稱“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賞析

這是壹首送別詩,送別的對象是著名的琴師董庭蘭。盛唐時盛行胡樂,能欣賞七弦琴這類古樂的人不多。崔玨有詩道:“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終憐得董庭蘭。”這時高適也很不得誌,到處浪遊,常處於貧賤的境遇之中。但在這首送別詩中,高適卻以開朗的胸襟,豪邁的語調把臨別贈言說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兩句“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用白描手法寫眼前之景:北風呼嘯,黃沙千裏,遮天蔽日,到處都是灰蒙蒙的壹片,以致雲也似乎變成了黃色,本來璀璨耀眼的陽光現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輝壹般。大雪紛紛揚揚地飄落,群雁排著整齊的隊形向南飛去。詩人在這荒寒壯闊的環境中,送別這位身懷絕技卻又無人賞識的音樂家。 後兩句“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是對朋友的勸慰:此去妳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個不知道妳董庭蘭啊!話說得多麽響亮,多麽有力,於慰藉中充滿著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鬥、去拼搏。 在唐人贈別詩篇中,那些淒清纏綿、低徊留連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壹種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詩作,卻又以它的真誠情誼,堅強信念,為灞橋柳色與渭城風雨塗上了另壹種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適的《別董大》便是後壹種風格的佳篇。 關於董大,各家註解,都認為可能是唐玄宗時代著名的琴客,是壹位“高才脫略名與利”的音樂聖手。高適在寫此詩時,應在不得意的浪遊時期。他的《別董大》之二說:“六翮飄飖私自憐,壹離京洛十余年。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可見他當時也還處於“無酒錢”的“貧賤”境遇之中。這首早期不得意時的贈別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但詩人於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給人壹種滿懷信心和力量的感覺。 前兩句,直寫目前景物,純用白描。以其內心之真,寫別離心緒,故能深摯;以胸襟之闊,敘眼前景色,故能悲壯。曛,即曛黃,指夕陽西沈時的昏黃景色。 落日黃雲,大野蒼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傷氣勢。高適於此自是作手。日暮黃昏,且又大雪紛飛,於北風狂吹中,唯見遙空斷雁,出沒寒雲,使人難禁日暮天寒、遊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淪落至此,幾使人無淚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為之甘心。頭兩句以敘景而見內心之郁積,雖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風雪之中,似聞山巔水涯有壯士長嘯。此處如不用盡氣力,則不能見下文轉折之妙,也不能見下文言辭之婉轉,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摯,別意之淒酸。後兩句於慰藉之中充滿信心和力量。因為是知音,說話才樸質而豪爽。又因其淪落,才以希望為慰藉。 這首詩之所以卓絕,是因為高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殷璠《河嶽英靈集》)、“以氣質自高”(《唐詩紀事》),因而能為誌士增色,為遊子拭淚!如果不是詩人內心的郁積噴薄而出,如何能把臨別贈語說得如此體貼入微,如此堅定不移?又如何能使此樸素無華之語言,鑄造出這等冰清玉潔、醇厚動人的詩情! 〔作者簡介] 1 高適(700-765),唐代詩人。字達夫,壹字仲武。渤海蓨(xiu)(今河北滄縣)人,曾做過散騎常侍。有《高常侍集》。 〔作者簡介] 2 高適(700—765) 唐代詩人。字達夫。滄州(今河北省景縣)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壹帶)。 高適為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與岑參並稱“高岑”。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少孤貧,愛交遊,有遊俠之風,並以建功立業自期。早年曾遊歷長安,後到過薊門、盧龍壹帶,尋求進身之路,都沒有成功。在此前後,曾在宋中居住,與李白、杜甫結交。 董庭蘭董庭蘭(約695-765):盛唐開元、天寶時期的著名琴師,隴西人。 董庭蘭早年曾從鳳州(今陜西境內)參軍陳懷古學得當時流行的“沈家聲、祝家聲”,並把其擅長的《胡笳》整理為琴譜,董庭蘭後來的聲望已超過了沈祝兩家,百年後,元稹在詩中仍贊道:“哀笳慢指董家本,”今存的《大胡笳》、《小胡笳》兩曲,相傳就是他的作品,另有《神奇秘譜中》收有他作的《頤真》壹曲,據說此曲是他隱居山林,過著“寡欲養心,靜息養真”的道家生活的反映。 董庭蘭在唐代享有很高的聲譽,如高適的《別董大》就寫道:“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當時眾多的詩人都與他有交往,並在詩中描寫了他的琴藝,最為著名的就是李頎的《聽董大彈胡笳聲》,詩中對他的出色琴技進行的詳盡生動的描述。董庭蘭編寫的譜集,當時的善贊大夫李翺為之作序。 董庭蘭壹生清貧,高適曾在詩中說他:“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薛易簡也說:“庭蘭不事王侯,散發林壑者六十載”在他六十歲以前,幾乎都是在其家鄉隴西山村中渡過的。天寶末年,,應宰相房琯之請,在其門下當過清客,為此曾遭到世人的誹議。 董庭蘭的學生中,鄭宥聽覺敏銳,調弦“至切”,尤善沈聲、祝 聲。另壹弟子杜山人也被戎昱稱為“沈家祝家皆絕倒。” 高適(700—765) ,盛唐詩人。字達夫。滄州(今河北省景縣)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壹帶)。 高適為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與岑參並稱“高岑”。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少孤貧,愛交遊,有遊俠之風,並以建功立業自期。早年曾遊歷長安,後到過薊門、盧龍壹帶,尋求進身之路,都沒有成功。在此前後,曾在宋中居住,與李白、杜甫結交。其詩直抒胸臆,不尚雕飾,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寫邊塞生活,與岑參齊名,也稱“高岑”。 天寶八載(749),經睢陽太守張九臯推薦,應舉中第,授封丘尉。十壹載,因不忍“鞭撻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長”而辭官,又壹次到長安。次年入隴右、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為掌書記。 安史之亂後,曾任淮南節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節度使等職,官至左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世稱“高常侍”。《舊唐書·高□傳》說:“有唐已來,詩人之達者,唯□而已。” 高適生平和創作可分四個時期: ①開元二十年前,謀事不成,困守宋中,是詩歌創作開始時期; ②開元二十年至天寶八載,首次出塞,浪遊無成,為創作極盛時期; ③天寶八載至十四載,側身下僚,從戎入幕,創作才能繼續得到發揮; ④至德元載(756)後,仕途得意,雖然也寫過壹些佳作,但總的說來,較前三個時期遜色。 高適詩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現實性較強。主要有以下幾類: ①邊塞詩,成就最高。代表作如《燕歌行》、《薊門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薊中作》、《九曲詞三首》等,歌頌了戰士奮勇報國、建功立業的豪情,也寫出了他們從軍生活的艱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願望,並揭露了邊將的驕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賞罰不明、安邊無策,流露出憂國愛民之情。高適有些贊美不義戰爭、歧視少數民族的作品,如《李雲南征蠻詩》等,是這類詩歌的糟粕。 ②反映民生疾苦的詩。這些詩比較深刻地揭露了統治者與廣大人民之間的矛盾,如《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東平路中遇大水》等,真實地描寫了廣大農民遭受賦稅、徭役和自然災害的重壓,對他們的困苦境遇表示同情,他還寫過壹些贊美“良吏”的詩,從“仁政”思想出發,提倡輕徭薄賦,在當時也有壹定的進步作用。 ③諷時傷亂詩。大抵指斥弊政,對統治者的驕奢淫逸有所批判,如《古歌行》、《行路難二首》等。還有壹些詩作於安史亂後,對政局流露出憂慮和憤慨,如《酬裴員外以詩代書》、《登百丈峰二首》等。 ④詠懷詩,數量最多,思想內容比較復雜。象《別韋參軍》、《淇上酬薛三據兼寄郭少府微》、《效古贈崔二》、《封丘作》等,抒寫了懷才不遇、壯誌難酬的憂憤,對現實有所不滿。 而像《賦得還山吟送沈四山人》、《人日寄杜二拾遺》等,或抒發友情和別意,或向往隱居生活,情意真摯,頗有感染力。這類詩中也有壹些企羨功名富貴和吹捧達官貴人之作,並無可取。此外,還有壹些詠史之作如《宋中十首》,以及某些描寫旅途景色的詩如《使青夷軍入居庸三首》、《赴彭州山行之作》,也頗有佳句。高適的詩在當時已享有聲名。《新唐書·高適傳》說他“以氣質自高。每壹篇已,好事者輒傳布”。殷□《河嶽英靈集》也稱許他“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故朝野通賞其文”。王士□指出高詩風格為“悲壯而厚”(《帶經堂詩話》)。 感情深摯,意氣駿爽,語言端直,筆力渾厚,是高適詩風的基本特點。以詩體而論,高詩古體勝過近體,尤以七古最為擅長。歌行長篇,波瀾浩瀚,聲情頓挫,最是沈雄激壯。五古質樸古直,接近漢魏古詩的氣息。近體則以七律和七絕為優。高適作品的編集,原有天寶七載左右張九臯編、顏真卿作序的詩集,今佚。新、舊《唐書》著錄其文集20卷,亦不存。今有《四庫全書》所收明汲古閣影宋抄本《高常侍集》,凡詩8卷、文2卷。又有《四部叢刊》影印明活字本8卷。另有明張遜業、許自昌等輯本,皆為2卷。明楊壹統輯《高適集》1卷。敦煌《唐詩選殘卷》、《高適詩集殘卷》等,尚存部分佚詩。註本有今人劉開揚《高適詩集編年箋註》、孫欽善《高適集校註》,皆附年譜。研究高適生平的著述有王達津《詩人高適生平系詩》、彭蘭《高適系年考證》、周勛初《高適年譜》、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高適年譜中的幾個問題》。 qiān lǐ huáng yún bái rì xūn

千 裏 黃 雲 白 日 曛 ,

běi fēng chuī yàn xuě fēn fēn

北 風 吹 雁 雪 紛 紛 。

mò chóu qián lù wú zhī jǐ

莫 愁 前 路 無 知 己 ,

tiān xià shuí rén bù shí jūn

天 下 誰 人 不 識 君 。

作者背景

高適(702-765),唐代詩人。字達夫,渤海蓨(tiáo)(今河北景縣)人。性格落拓,不拘小節。他半生漂泊,熟悉邊疆生活,邊塞詩寫得慷慨蒼涼,真實而有氣魄。

註詞釋義

董大:唐玄宗時代著名的藝人,善彈琴,被譽為"古琴王子"。大,表示在兄弟中排行第壹。

曛:昏黃。太陽落山時的余光。

知己:知心朋友。

識:賞識。

君:您。這裏指董大。

古詩今譯

千裏塵雲籠罩著昏暗的天地,北風吹雁南飛大雪紛紛。不要愁前邊沒有知心的朋友,天下沒有不賞識您的人。

名句賞析——“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這是壹首別具壹格的送別詩,詩人在即將分手之際,全然不寫千絲萬縷的離愁別緒,而是滿懷激情地鼓勵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來。前兩句寫漫無邊際的層層陰雲,已經籠罩住整個天空,連太陽也顯得暗淡昏黃,失去了光芒,只有壹隊隊雁陣,在北風勁吹、大雪紛飛的秋冬之際匆匆南遷。如此荒涼的時候各奔壹方,自然容易傷感,但此詩的情調卻明朗健康。後兩句勸董大不必擔心今後再遇不到知己,天下之人誰會示賞識像妳這樣優秀的人物呢?這兩句,既表達了彼此這間深厚情誼,也是對友人的品格和才能的高度贊美,是對他的未來前程的衷心祝願。送別詩能夠寫得如此豪邁向上,實在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