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三個月的運作,在各界親友的贊助下,草堂在晚春完工。從此,這間簡陋的小屋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的聖地。人們提起杜甫,可以忽略杜甫的出生地和卒年,但永遠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在茅草屋周圍,自然界的壹切生物都引起了他的羨慕:
他眼中的花木是——楊柳枝的枝弱,枇杷的香。
眼前的蟲魚是——細雨中魚出,微風中燕子斜。
說起壹個春夜的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感受夜的靜謐——雲遮月初,據說小樹花。
這些詩只是壹方面反映了杜甫草堂的生活,但另壹方面,因為這場風暴,農村立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在不眠之夜演唱了《秋風破草堂》,讓他與現實生活產生了聯系。
可以說,草堂裏的靜謐只是壹瞬間,這位憂國憂民的大詩人看著眼前的景象,深有感觸:
因為生病的橘子,我想到給楊貴妃送荔枝——召回南海的大使,搶著獻荔枝。壹百匹馬死在山谷裏,今天老了真悲哀!
因為刀斧砍下的枯槁棕櫚,以為百姓被官府盤剝。
——還有同樣枯萎的棕櫚樹,讓我唏噓良久。死人都退休了,活人憑什麽自給自足?
杜甫在務農中深刻體會到如何鏟除舊惡勢力,如何培養新生力量:新松恨少千尺,惡竹要斬!
在文學批評方面,鑒於他當時受到的詆毀,寫下了“此劇為六絕句”。
他在經營草堂期間,還惦記著自己的家鄉和被流放的嫂子:
“但當妳遇到新的人,妳不知道妳的家鄉;大江流去,流浪日月長。”
“洛城別三千裏,胡騎五六年。草木衰劍出,戰亂阻舊河……”
生活上,他家雖然不像漳州、銅鼓那樣饑寒交迫,但孩子們依然面色蒼白,有時甚至饑腸轆轆,怒氣沖沖。剛到成都的時候,靠壹個老朋友分銷米露。後來,和魏幫助杜甫。這裏最重要的兩個人是高師和嚴武。有了他們的支持,杜甫才覺得讓他感到無限悲傷的不是恩惠,而是友情。(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