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沈氏家譜沈氏姓氏的由來沈氏姓氏的由來沈氏姓氏名人沈氏姓氏簡介

沈氏家譜沈氏姓氏的由來沈氏姓氏的由來沈氏姓氏名人沈氏姓氏簡介

沈氏來自江姓。古時候,神農皇帝出生在,姓姜。當他的後裔傳到古周朝時,出現了壹個叫的人,被周王封為沈(在河北宛北),不久後建立了沈國。他的後代以國號為氏,沈氏代代相傳。

壹個大廳的名字

盧世棠:漢代的沈工,博士。文帝寫《詩傳》時,封為呂氏,拜大中博士。

忠孝堂:春秋時期,白公平定叛亂,帶著左司馬沈明的父親去威脅沈明。沈明說:我曾經是我父親的兒子,現在我是國王的大臣。怎麽才能不做忠臣呢?於是不顧父親安危,壹戰殺了白,楚王獎賞了。沈明說:我吃過國家工資。國家有難,我若避之,就不是忠臣了。現在國家太平,我父親卻因為我被敵人殺死了。如果我活著,我就不是壹個孝子。說著,拔劍自盡。世人稱沈明忠孝雙全。

歷史上偉大的名字

沈:他姓公孫,他姓,所以他叫沈。做壹個春秋時期的楚國大夫。他和武將伍子胥交情很好。伍子胥因父兄被殺而逃往吳國時,對鮑旭說:我要回楚國。寶詠回答他:孩子能追回來,我就能救活。伍子胥隨吳軍攻打楚國並入都後,包向秦國求援。他哭了七天七夜,不吃不喝。秦國終於被感動了,派了500輛戰車去援救楚國,打敗了吳軍,這樣楚昭王就可以保護國家,並獎勵包離開。

申不害:戰國時期朝鮮北京人。他擔任韓國朝廷總理十五年,以其卓越的領導才能將韓國的政治外交管理得有條不紊,使韓國雖然處於連年戰亂的時代,但國家沒有受到幹擾和攻擊,使邊境上的國家富強,人民平安。其學術思想源於黃老,主張以刑為名。他與韓非子並稱為法家始祖沈晗,著作有《申子》兩篇。

申時行:儒墨這個詞就是姚權。明代常州人。嘉靖四十壹年第壹進士,深得張賞識。他先是入朝做官,後來因為固執而被革職。死於文鼎。著有《贈閑堂集》等。沈博春,北京豐臺人。1937 * *加入中國。抗日戰爭國民革命軍前方八路軍總部高級參謀兼秘書長,抗日戰爭勝利後八路軍駐北平辦事處主任,華北財經會秘書長。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中央統戰部傳播司司長、國務院秘書處主任、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副局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三、四、五屆委員。1979年7月13去世,享年81。著有《Xi事件》等。

壹、姓氏的起源

Shēn的姓氏有三個來源:

1,出自姜氏,以國名為氏。據姓氏考證、元和姓氏編纂和史書記載,商代末年,周朝滅商後,其國被原河北盧龍姜姓封地的孤竹君之子伯夷、舒淇餓死於首陽山(今山西永濟),後人居大河壹帶。在,他的壹部分宗族被封在謝(今河南南陽)建立申國,春秋初被楚所滅,後人以國為氏。

2.留在河區不遷的伯夷和舒淇的後代,渡河遷到陜西,稱,後稱,亦稱蔣戎。西周末年,他聯合犬類攻打周。後來被秦所滅。後人也以沈為氏。

3.炎帝的後代在神帝中稱沈璐。這個申帝就是現在的上海,現在的黃浦江叫申江(戰國時,楚公子春申軍黃燮就在這裏命名,申江改春江申,也就是後來),叫陸深。陸深封沈國為伯爵,稱沈伯祿。為楚所滅,後人以國為氏,也是沈氏。

4、從其他民族改姓和少數民族有申姓:

①明代雲南永昌(今保山)軍民政府以同知投保。

②清代滿族八旗由改姓沈;彜族姓沈。

滿族、蒙古族、土家族、朝鮮族等民族都有這個姓。

沈姓始祖:伯夷。商朝末年古(今河北盧龍溪)長子明雲,後為炎帝。父親去世後,他命三子舒淇為繼承人,兄弟相讓,於是上星期去投了錫伯吉昌(即周文王)。錫伯死了,吳王派兵攻打他。他和舒淇敲馬諫,認為父親丟兵是不孝不仁。武王斷然拒絕。牧野之戰後,商周自焚,商朝覆滅。伯夷和舒淇逃到首陽山(今山西雍晉安),沒吃到蘇洲就死了。但他的後代仍生活在周朝,他稱王後,被任命為伯夷的後代,建立申國。春秋初,沈國為楚文王所滅,後人以國為氏,稱沈。他們尊伯夷為沈姓始祖。

第二,遷移分布

從上面可以看出,沈氏出生在今天的河南南陽。春秋初期,沈國很快被強大的楚國吞並,伯夷後裔很可能很快以國為氏,以沈為氏。根據許多學者的判斷,先秦時期楚國姓沈的人很多,大概就是這個原因。春秋戰國時期,沈名士雲集,主要代表人物有沈伯、沈不海、沈煜、沈周、、沈禮、、沈等。這些名人分布在山東、鄭、楚、漢、晉、吳等國,說明當時沈氏的人分布在山東和吳。西漢時,姓沈的名人還是很多的。有必要提壹下,還有溧陽(今江蘇溧陽)的沈蕩和蒼梧(今廣西)的沈碩,可見沈氏家族定居在祖國南端的廣西。從這壹時期到東漢,神仙、神篆、沈駿是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東海人名,為後期沈星瑯琊郡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東漢末年,沈懿進入蜀國。魏晉南北朝是沈氏歷史上最重要的時期。這壹時期,沈氏歷史上的魏縣、瑯琊縣、丹陽縣三縣開始形成並逐漸興盛,有力地促進了沈氏在河北、山東、安徽等縣域的發展。隋唐時期,沈氏壹家從湖北遷到邵州(今湖南邵陽),另壹家從丹陽遷到新洲(今江西)。從五代十國到宋代,沈氏家族壹直廣泛分布在江蘇、湖北、湖南、浙江、江西、四川等南方省份。明初,山西沈星作為明代遷居洪洞槐樹的人的姓氏之壹,先後遷居豫、冀、魯、京、津等地。此時,姓沈的人已移居福建、廣東、雲南、貴州、廣西等地。清初,福建、廣東人開始向臺灣省、東南亞、歐美等地遷移。河南、山東壹帶也有沈姓遷居東北。今天,沈姓廣泛分布在全國各地,尤其是河南、山東等地,沈姓約占漢族人口的43%。沈是中國第123個姓氏,人口眾多,占中國漢族人口的0.11%。

第三,歷史名人

沈伯:西周時,他是沈國的君主,也是王旋的母親和叔叔。為王,輔佐中興,賜謝邑,築城安身,守南土。當時的聖人鐘稱之為:“高最高的山。但嶽降神,命如申。”

田琛:南宋魏縣(今河北魏縣)人。李下邳,北海二郡太守,有政績。後移為青州刺史,督冀州,守邊,勸農教桑。性明確,外約頻繁,妻子難免饑寒交迫,世人皆知。這位官員最終在豫州刺史任上。

沈泰:廬州無為(今安徽)人,明初為官。嚴明多才,鋤奸除弊,有“以水清劍”之譽。任延平任知府時,以尋贓為名,行試探之實,錢數壹致,清廉天下第壹。

神祚:廣平縣永年(今河北省)人,明朝官員。嘉靖至嘉靖間進士曾自行騎馬出堡,調畫結盟,令安達汗朝貢。有可取之處,我提了個建議,總督和合。

沈倫:廣平府永年人,明朝官員。進士出身,歷任四川、雲南按察使副大使。這位官員忠誠、聰明、大方,以誠實著稱。

沈襄:山西長治人,明代名醫。以醫學為職業,研究脈學,尤其是傷寒學科,稱得上是良醫。有《醫家秘笈》《傷寒論之歌》。

申會:江蘇常州人,清代女詩人。孫書法。詩是古老的,它不是閨房裏的漢語或工業詞。與桂淑芬齊名的《縫紉記》和《桂芝史》又被稱為《二·曹氏》。

沈:春秋時期楚國的大夫。與伍子胥交好後,伍子胥趕到吳國,幫助吳國滅楚。鮑旭去秦國請求援兵,對著朝廷城墻哭。七日水米之後,秦愛公起兵救楚。

申不害:鄭(今河南滎陽)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對黃老罪名處理的研究在韓昭侯已有十五年。這壹時期內教政教,外治諸侯,國強治軍。有兩本書,申子。

申時行:常州(今江蘇蘇州)是明朝的壹個大臣。嘉靖四十壹年狀元。萬歷時期,從官員到內閣官員(宰相)。在政務上寬大為懷,被稱為天下長者。說到做到,什麽都不做。辭職後,他回到了家鄉。著有《贈閑堂集》等。

沈家印、沈漢光、沈、沈涵予都是河北永年人,他們父子在當時都很有名。父親沈家寅是明末秀才,又是仆從,讀馬京畿。李自成破北京後自殺,有君子亭集。長子沈漢光是廣平三王之壹。他立誌做官,用理學教兩個弟弟,包括《叢珊詩》、《靖遠小語》、《說讀》。韓雲和韓愈都是學者,包括《仲裕堂集》、《詩》、《史記》,韓愈包括《蔣行草》、《邱敏紀》。韓沈的詩和書法都是作品,其中就有《抗俗詩》。

沈如晦:山西靈石人,清代為官。乾隆五十九年舉人,任安徽宣城縣縣令,後升任武威府周知。在任期間,多次遭遇旱澇等自然災害,為百姓多做善事。

沈博春,北京豐臺人。1937 * *加入中國。抗日戰爭國民革命軍前方八路軍總部高級參謀兼秘書長,抗日戰爭勝利後八路軍駐北平辦事處主任,華北財經委員會秘書長。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中央統戰部傳播司司長、國務院秘書處主任、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副局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三、四、五屆委員。1979年7月13去世,享年81。著有《Xi事件》等。

第四,縣廳編號

王俊1

魏縣:漢武帝高第的第壹個地方。相當於河北魏縣、河南浚縣、山東冠縣之間的區域。

瑯琊郡:秦統壹六國,在境內設瑯琊郡,附瑯琊郡,全部轄於瑯琊(今夏河城),郡屬瑯琊郡。漢承襲秦制,將瑯琊州、邽縣和侯國加入版圖;晉瑯琊,隋朝遷瑯琊郡;到了唐代,又被削去,形勢又回到了膠州、諸城,荒廢了壹千多年。

丹陽郡:漢代設丹陽(陽)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三國時建業(今南京)為吳所治,隋朝後廢。楊迪還把江州(今南靖)作為丹陽郡。

2.大廳號

沈姓主要堂名有瑯琊堂、法家堂、慈賢堂、中裕堂。

動詞 (verb的縮寫)宗族特征

1,姓氏歷史悠久。它的姓氏在古代大約是2800年前。

2.沈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姓氏。春秋戰國時期,名士雲集,對於他的姓氏來說是無法比擬的。

3.歷史上,沈姓人才輩出。比如《中國歷代人名詞典》中列出的名人就有74位。據《明清進士碑刻索引》記載,兩代進士三十七人,其中山西八人,河南八人,直隸(今河北省)八人,以河北永年為最多。* * *五個。

============================================================

沈氏宗祠總聯

《沈氏宗祠四字聯》

姓戚深國;

向哨所外望去。

——匿名寫沈祠堂總聯

全聯殿是指沈氏的起源和郡望。(見書名《壹、姓氏的由來》和《四、縣館號》的介紹)

民政和軍事事務符合憲法;

黃老是老祖宗。

——匿名寫沈祠堂總聯

對聯上寫的是西周宣王的叔父沈伯,他是壹位賢德高尚的學者,在謝地建了壹座城。大臣尹吉甫贈他壹首詩《高松》,有壹句:“叔王誌遠,文武合憲(繼周文王、周武王)。”第二聯是指沈不海,戰國時思想家,鄭人,法家主要代表人物之壹。在韓昭侯,他擔任了十五年的宰相,使朝鮮“治國強軍”。其學以黃老(黃帝、老子之道)為基礎,重在刑名,即主張名隨、刑慎賞、君權強化。他是《六神子》的作者。

安邦葉巍;

鎮壓混亂和偉大的人才。

——匿名寫沈祠堂總聯

對聯指春秋時期楚國貴族沈與伍子胥交好。伍子胥要逃到吳國時,對他說:“我壹定要顛覆楚國!”他說:“妳可以顛覆楚國,我壹定復興它!”後來,吳和伍子胥壹起攻打楚國,沈去秦國求援。他在朝廷哭了七天七夜,水和米都不讓進。最後,秦國出兵救楚。楚昭王回國享功德時,推脫不收。第二聯是指沈襄,十六國時期前秦人,身材高大,槍法嫻熟。傅堅習慣叫他傅改郎。

冠軍的總理;

神朔仙人。

——匿名寫沈祠堂總聯

第壹聯指的是申時行,明代常州人,名如墨,嘉靖年間狀元。他是壹個官員寫的,是吏部右侍郎。因其言得國子監進士張賞識,被推薦為左侍郎、東亭大學士(宰相)。後在吏部任高級大臣,兼集典大學士。第二聯寫的是沈,唐代洛陽人。相傳他的母親吞下奶酪後懷孕,與玄宗同壹天出生。隱居在少陽山修行,玄宗在夢中見到他,命人畫個像找。後來,仙女在白天升起。

-

《沈氏宗祠五字對聯》

霜給柏樹增添了寒意;

氣是指桂林的寒冷。

——唐申堂寫申氏宗祠總聯

此聯是唐代武進衛神堂的詩聯。沈堂成,壹個丹徒。

-

《沈星祠堂七字對聯》

毛叔挽歌追沈;

普倫遇上沛公。

——匿名寫沈祠堂總聯

第壹聯是指周幽王棄用後的悼亡詩,有“柏華劍Xi,白毛舒曦”之句。第二聯是指漢武帝試圖用蒲輪歡迎沈沛公入京。

-

【沈氏宗祠七言以上總聯】

真理科學從五個倫理開始;

大文章出自六經。

—韓光為沈氏宗祠題寫總聯

這幅對聯是清朝順治進貢學生沈漢光寫的。沈漢光,字福蒙,永年人。何,與、張丐,詩名稍遜,並稱為“吉南三才子”。我決心當官,如紀。

忠孝節義,名為青石;

貞節不朽,詩喚江南。

——匿名寫沈祠堂總聯

對聯指的是沈明,春秋時期楚國人,以孝順著稱,做過薩吉馬的官。醫生白造反,劫持了的父親。沈明說:“妳不能當個早臣嗎?”於是,隨著打敗白,他的父親也被殺了。楚王賞賜他說:“我投靠石碌,不是忠臣;為國喪父,不是孝子。妳不能兩個名字都有!“死於自殺。第二副對聯指的是周代申請女子的女子。結婚後,她拒絕結婚,因為她丈夫的家庭違反了規章制度,她保持了忠誠。之後,被告入獄,拒不屈服。後來,他寫了《走露》這首詩來表達自己的心意,並被收入《詩經》中,名曰《南》。有壹句話:“就算妳很快起訴我(導致我坐牢),我也不會服從(也永遠不會服從妳)!"

傳承知識,乃是聖門泰莎;

文武合憲,真正的周家有錢。

——匿名寫沈祠堂總聯

這幅對聯指的是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申勇。孔子曾說:“我沒有見過壹個人是正義的,或者我跟沈是對的。”第二副對聯,指的是周朝賢士沈伯。給王玄媽媽的叔叔。

室書四識,拉鐵* * *萬;

第八年,天子以墻迎之。

——匿名寫沈祠堂總聯

對聯指的是申徽,南北朝時北周魏縣人,名臣,如大夫、河西使、官、臣、右仆、香洲刺史等。勤政廉政,為東漢名臣楊震畫像,並題寫“四知”(見楊對聯),掛在宿舍,以資警示。離開香洲時,官民相送數十裏。第二聯指的是西漢陸縣人沈培公,他是“陸詩學”的開創者。當我十幾歲的時候,我跟隨齊人的丘福伯學習詩歌。文帝當大夫,教《魯詩》,回國。壹千多名弟子從世界各地趕來向他學習。到漢武帝時,他已經八十多歲了。漢武帝派人裝了牛車(將牛車包裹在車輪上以減少震動),綁帛加玉(帶帛加玉),並請他入京祭奠太宗大夫。

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上將沈生平簡介

沈晗少將

沈晗(1906-2001),泗水縣人。1935加入中國工農紅軍。1936 * *加入中國。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軍1衛生部衛生訓練隊隊長,二師衛生隊醫生。

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八路軍343旅685團醫生、蘇魯豫支隊隊長、15師教導1旅軍醫處處長、新四軍3師7旅衛生部長、新四軍3師後方醫院院長。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西滿軍區後方醫院院長兼政委,東北野戰軍第7縱隊衛生部長,第4野戰軍第44軍衛生部長,第4野戰軍後勤部衛生二管理處處長。

建國後,歷任13兵團衛生部長、廣西軍區後勤部副部長、第六軍醫大學校長、武漢軍區後勤部衛生處處長、後勤部副部長、衛生處處長。

1955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晉升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壹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國中央軍委授予* * *壹級紅星功勛榮譽勛章。2001 65438+2月26日因病在武漢逝世,享年95歲。

中國當代名將沈生平簡介。

少將·申勇。

(1941.10-),又名沈,山西省澤州縣八公鎮南聯村人。中國四月1958 * *,中國十月人民1959 * * *。

歷任中國人民戰士、警衛、班長、學生、教師、軍官,1963送* * *軍事經濟學院學習。後歷任武漢軍區後勤部政治幹部科副科長、倉庫政委、信陽陸軍學院後勤訓練大隊大隊長、進修部學員、總後勤部第壹後方基地政委、總後勤部軍需處處長、總後勤部武漢辦事處副主任、 武漢後方基地副政委、武漢軍事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政委(正軍職)。 先後兩次榮立三等功,被軍、師、軍接受表彰。1998年夏,帶領武漢軍事學院幹部戰士參加了保衛漢江大堤的戰鬥。同年9月28日,代表武漢軍事經濟學院出席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的全國防汛先進單位表彰大會。

1989以來,親自撰寫、編輯了《世紀之交的思考》、《面向新世紀的軍校德育》、《軍隊經濟管理與效益研究》、《報考軍校指南》等著作。其中,《世紀之交的思考》和《面向新世紀的軍校德育》兩部專著被列為新時期軍隊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重要著作,後者還被總後勤部授予* * *壹等獎。現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