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詞》是唐代詩人李涉創作的壹首詩歌。這首詩寫出了牧童放牧生活和情趣。前四句側重描寫牧童放牧的辛勤,詩人運用時空的轉換擴大詩歌的內蘊。後四句著重描寫放牧時的情趣:春雨綿綿,牧童穿行於林中草地,稍有閑暇,便吹響悠揚的蘆笛,壹會又胡亂地在腰間插滿野蒿,恰似利劍,顯得英武灑脫,這樣就再也不怕猛虎欺負牛犢了。這種奇思漫想,生動地表現了牧童幼稚、天真的精神面貌,令人忍俊不禁。
牧童詞
朝牧牛1,牧牛下江曲2。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3。
荷蓑出林春雨細3,蘆管臥吹莎草綠4。
亂插蓬蒿箭滿腰5,不怕猛虎欺黃犢6。
詞語註釋
1、朝(zhāo):早晨;日出的時候。
2、江曲:江灣。
3、谷:山谷
4、荷蓑(suō):披著蓑衣。
5、蘆管:蘆葦作的哨子之類玩具。臥吹:橫吹。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於潮濕的地方。
6、蓬蒿(hāo):壹種篙子,這裏指用蓬篙的莖當箭。
7、黃犢(dú):小黃牛。
白話譯文
朝晨去放牛,放牛過曲曲折折的江岸。
夜晚去放牛經過幾個村莊山谷。
穿蓑衣出樹林春雨浙淅瀝瀝,躺在莎草叢吹起蘆笛,吹得江兩岸壹片蔥綠。
四周插上蓬蒿,腰中裝滿弓箭,怕什麽猛虎欺淩黃牛犢。
文學賞析
牧童的生活是遊蕩不定的,也是浪漫的。牧童既不免經風雨、涉艱險,又總是從大自然中得到樂趣和慈愛。這是壹首牧童唱的歌。早上,牧童趕著牛沿著彎曲的江水去放牧;晚上,牧童歸來時就要摸黑走過山村的溝谷。早出晚歸的牧牛生活是辛苦的,詩中寫到的“朝”“夜”兩次“牧牛”,第壹次是指“牧牛去”,第二次是指“牧牛歸”。四個“牧牛”的重疊,造成了壹種歌謠節奏和韻味,同時表現了早晚放牧、日日放牧的辛勤勞動生活。“下江曲”和“度村谷”也表現了放牧生活的豐富多彩。
牧童總是在野外度過他的時光。在春天的漾漾細雨中,牧童披著蓑衣走過小樹林;在牧童的蘆笛聲中,莎草壹天天地綠起來。牧童充分享受著大自然的美,大自然是他最相熟相知的朋友。頑皮活潑的牧童還把蓬蒿插在腰間當作箭,想象著自己成了壹位威風凜凜的武士,連猛虎也不敢再來欺負小牛犢。
在詩中牧童生活不是壹幅朦朧的牧牛景,而是處處顯出詩人對放牧生活的深切體驗。詩中所寫的牧童的冷暖甘苦,也不是只從旁觀察可得的,似乎詩人有過親身體驗。這樣寫景狀物,描摹生活,才可以達到如王國維所說的“不隔”的境界。
起首二句,襲用民歌的曲調,寫了牧童早晚的行蹤。質樸,淡雅,信手拈來,卻象民間那種形神畢俏的剪影畫。這是遠景中的牧童身影;下面開始寫近影:春雨如絲,無聲地滋潤大地。詩人仿佛是看到出林的牧童披起了蓑衣,才感覺到空中已經飄起了雨絲。壹個“細”字,準確地抓了春雨的特征。下壹句沒有寫人,寫的是笛聲。“臥吹"二字,使人分明想見到仰臥在莎草中牧童天真,快樂的模樣。悠揚的笛聲,又使人體會到山谷中的清幽寧靜。“莎草綠’’照應了前面的“春雨細",使人感到山村中的壹切都是那樣和諧、恬淡、清新和充滿生機。最後二句,是牧童正面形象的特寫。憨頑的放牛娃把自己裝扮成壹個全副武裝的勇士模樣,“不怕猛虎欺黃犢"更是壹語點出山中牧童那種勇敢無畏的強俘性格。詩人用那生動的筆觸,以壹種簡潔傳神的白描手法,勾勒了壹幅“山中牧童圖"。那清新、活潑,近乎口語化的語言,更使全詩洋溢著壹股濃郁的生活氣息。如果不是長期生活在社會底層,和人民有著較廣泛的接觸,如果不是向民間文學學習,從民歌中吸取營養,是不可能寫出這樣壹些較好的作品來的。
這首歌詞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藝術的統壹。它的真切細膩的對牧童生活的描寫和清新流暢、自然活潑的韻味結合得十分和諧。這歌詞作為壹首詩來看,又是十分凝煉和含蓄的。饒有情趣而又充滿艱辛的放牧生活,牧童與大自然的親密和諧的關系,都不明說,而是從詩的意境中自然流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