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樂遊原」李商隱

「樂遊原」李商隱

樂遊原,是位於西安市南郊大雁塔東北部、曲江池北面的黃土臺塬。塬面長約4公裏,寬200-350米,高出兩側平地10-20米,最高處海拔467米。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詩歌《樂遊原》是壹首久享盛名的佳作。《樂遊原》是作者贊美黃昏前的原野風光和表達自己的感受。詩人李商隱透過當時唐帝國的繁榮,預見到社會的嚴重危機。而“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兩句詩也表示:人到晚年,過往的良辰美景早已遠去,不禁嘆息光陰易逝,青春不再。這是遲暮者對美好人生的眷念,也是作者有感於生命的偉大與不可超越,而借此抒發壹下內心的無奈感受

(唐)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 

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

1. 樂遊原:在長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長安城內地勢最高地。漢宣帝立樂遊廟,又名樂遊苑、樂遊原。登上它可望長安城。 樂遊原在秦代屬宜春苑的壹部分,得名於西漢初年。《漢書·宣帝紀》載,“神爵三年,起樂遊苑”。也就是說,樂遊原本名“樂遊苑”,漢宣帝第壹個皇後許氏產後死去葬於此,因“苑”與“原”諧音,樂遊苑即被傳為“樂遊原”。對此《關中記》有記載:“宣帝許後葬長安縣樂遊裏,立廟於曲江池北,曰樂遊廟,因苑(《長安誌》誤作葬字)為名。” 據葛洪《西京雜記》載,“樂遊原自生玫瑰樹,樹下多苜蓿”,又“風在其間,長肅蕭然,日照其花,有光彩”,故名苜蓿為“懷風”,時人也謂之“光風”或稱“連枝草”。可見,玫瑰和苜蓿都是樂遊原上有特色的花卉和植物。直至中晚唐之交,樂遊原仍然是京城人遊玩的好去處。同時因為地理位置高便於覽勝,文人墨客也經常來此做詩抒懷。唐代詩人們在樂遊原留下了近百首珠璣絕句,歷來為人所稱道,詩人李商隱便是其中之壹。

2.李商隱二十五歲時由令狐楚的兒子令狐陶推舉得中進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將女兒嫁給了他。因為王茂之是李黨的重要人物,李商隱從此陷入牛李黨爭不能自拔,在官場之中異常失意,著名詩篇《樂遊原》正是他心境郁悶的真實寫照。 3.意: 感到

4.不適:不悅, 不快。

5.近:快要

具體意思:

臨近傍晚時分,覺得心情不太舒暢;

駕車登上樂遊原,心想把煩惱遣散。

看見夕陽無限美好,壹片金光燦爛;

只是將近黃昏,美好時光終究短暫。

化為第壹人稱:

傍晚以至,我心中有些不愜意,於是就乘坐馬車,到古時的樂遊原上遊玩。這時望見將要西落的太陽,落日余暉灑向大地,無限美好,可惜已近黃昏,美好的太陽也就漸行漸遠了。

 李商隱所處的時代是國運將盡的晚唐,盡管他有抱負,但是無法施展,很不得誌。這首詩就很好的反映了他的傷感情緒。當詩人為排遣“意不適”的情懷而登上樂遊原時,看到了壹輪輝煌燦爛的黃昏斜陽,於是發乎感慨。有人認為夕陽是嗟老傷窮、殘光末路之感嘆;也有人認為此為詩人熱愛生命、執著人間而心光不滅,是積極的樂觀主義精神。千百年來,此兩種觀念爭論不休,莫衷壹是。

前兩句“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是說:傍晚時分我心情抑郁,駕著車登上古老的郊原。“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適”指不悅。詩人心情憂郁,為了解悶,就駕著車子外出眺望風景。“古原”就是樂遊原,在長安城南,地勢較高,是唐代的遊覽勝地。這兩句,點明登古原的時間和原因。後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是說:夕陽下的景色無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黃昏。“無限好”是對夕陽下的景象熱烈贊美。然而“只是”二字,筆鋒壹轉,轉到深深的哀傷之中。這是詩人無力挽留美好事物所發出深長的慨嘆。這兩句近於格言式的慨嘆涵義是十分深的,它不僅對夕陽下的自然景象而發,也是對時代所發出的感嘆。詩人李商隱透過當時唐帝國的暫繁榮,預見到社會的嚴重危機,而借此抒發壹下內心的無奈感受。

幼時讀李商隱這首《樂遊原》,便有壹種說不出的感受,卻不知為何。現在回頭想想,應當是因詩的意象使內心產生***鳴,從而由內至外心生出壹種孤傲、寂寞、寥落之感,但是內心又還有所向,有所托。總而言之,是壹種復雜的心理。

這僅是我個人的看法,而壹些專家品讀此詩時,則是說從詩中看到了灰色的朦朧,看到了逐漸黯淡的夕陽。不知李商隱是在哀嘆自己的不得意,還是在哀嘆唐王朝的日暮途窮。

由此得出的商隱詩境顯然低沈了許多,既沒有初唐時代陳子昂登上幽州臺時那樣雄渾慷慨而又意氣風發,也沒有杜甫“無邊落葉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沈郁頓挫和悲涼…

但我仍是覺得詩中又隱隱留下了美麗的向往與希望的影子。

難道此詩盡可使心境不同的讀者讀出不同的感情嗎?若是如此,真可算是深者得其深,淺者得其淺了!

無怪周汝昌先生賞析這首詩時動情地說:“妳看,這無邊無際、燦爛輝煌、把大地照耀得如同黃金世界的斜陽,才是真的偉大的美,而這種美,是以將近黃昏這壹刻尤為令人驚嘆和陶醉!我想不出哪壹首詩也有此境界。”

樂遊原實際上是由於河流侵蝕而殘留在渭河三級階地上的梁狀高地。樂遊原的南面有大雁塔、曲江池,上有青龍寺遺址,遺址內還建有空海紀念碑、紀念堂,種植著多株名貴櫻花,是人們春遊踏青的好去處。

樂遊原得名於漢代。早在2000多年以前的秦漢時代,曲江池壹帶就以風景秀麗而負有盛名。漢宣帝時,這裏被稱為樂遊苑。壹次,漢宣帝偕許皇後出遊至此,迷戀於絢麗的風光,以至於“樂不思歸”。後來在此處建有樂遊廟,樂遊原就以廟得名。

樂遊原是唐長安城的最高點,地勢高平軒敞,為登高覽勝最佳景地。 唐太平公主在此添造亭閣,營造了當時最大的私宅園林——太平公主莊 園。韓愈《遊太平公主莊》詩雲:公主當年欲占春,故將臺榭押城堙, 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屬人。”僅在樂遊原上的壹處園林,因太 平公主謀反被沒收後,就分賜給了寧、申、歧、薛四王,足以想見當時 樂遊原規模之大。後來四王又大加興造,遂成為以岡原為特點的自然風 景遊覽勝地。

樂遊原地勢高聳,登原遠眺,四望寬敞,京城之內,俯視 如掌。同時,它與南面的曲江芙蓉園和西南的大雁塔相距不遠,眺望如 在近前,景色十分宜人。因此,都人來此遊賞者紹驛不絕。尤其是“每 三月上已、九月重陽,仕女遊戲,就此拔楔登高·幄幕雲布,車馬填塞。”

杜甫形容樂遊原是:“樂遊古園翠森森,煙綿碧草萋萋長”;唐彥謙稱贊樂遊原:“杏艷桃嬌奪晚霞,樂遊無廟有年華”;李頻描述了春 天樂遊原的景色:“無那楊花起愁思,漫天飄落雪紛紛”。而“爽氣朝 來萬裏清,憑高壹望九秋輕”、“萬樹鳴蟬隔斷虹,樂遊原上有西風”, 。

樂遊原實際上是由於河流侵蝕而殘留在渭河三級階地上的梁狀高地。樂遊原的南面有大雁塔、曲江池,上有青龍寺遺址,遺址內還建有空海紀念碑、紀念堂,種植著多株名貴櫻花,是人們春遊踏青的好去處。

樂遊原得名於漢代。早在2000多年以前的秦漢時代,曲江池壹帶就以風景秀麗而負有盛名。漢宣帝時,這裏被稱為樂遊苑。壹次,漢宣帝偕許皇後出遊至此,迷戀於絢麗的風光,以至於“樂不思歸”。後來在此處建有樂遊廟,樂遊原就以廟得名。

樂遊原是唐長安城的最高點,地勢高平軒敞,為登高覽勝最佳景地。 唐太平公主在此添造亭閣,營造了當時最大的私宅園林——太平公主莊 園。韓愈《遊太平公主莊》詩雲:公主當年欲占春,故將臺榭押城堙, 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屬人。”僅在樂遊原上的壹處園林,因太 平公主謀反被沒收後,就分賜給了寧、申、歧、薛四王,足以想見當時 樂遊原規模之大。後來四王又大加興造,遂成為以岡原為特點的自然風 景遊覽勝地。

樂遊原地勢高聳,登原遠眺,四望寬敞,京城之內,俯視 如掌。同時,它與南面的曲江芙蓉園和西南的大雁塔相距不遠,眺望如 在近前,景色十分宜人。因此,都人來此遊賞者紹驛不絕。尤其是“每 三月上已、九月重陽,仕女遊戲,就此拔楔登高·幄幕雲布,車馬填塞。”

杜甫形容樂遊原是:“樂遊古園翠森森,煙綿碧草萋萋長”;唐彥謙稱贊樂遊原:“杏艷桃嬌奪晚霞,樂遊無廟有年華”;李頻描述了春 天樂遊原的景色:“無那楊花起愁思,漫天飄落雪紛紛”。而“爽氣朝 來萬裏清,憑高壹望九秋輕”、“萬樹鳴蟬隔斷虹,樂遊原上有西風”, 。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1]

李商隱,男,漢族,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詩人。他祖籍懷 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或博愛縣),生於河南滎陽(今鄭州滎陽)。詩作文學價值很高,於唐文宗開成三年(公元838年)進士及第。曾任弘農尉、佐幕 府、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早期,李商隱因文才而深得牛黨要員令狐楚的賞識,後因李黨的王茂元愛其才而將女兒嫁給他,他因此而遭到牛黨的排斥。此後,李商隱便在牛李兩黨爭鬥的夾縫中求生存,輾轉於各藩鎮幕僚當幕僚,郁郁而不得誌,後潦倒終身。晚唐唐詩在前輩的光芒照耀下大有大不如前的趨勢,而李商隱卻又將唐詩推向了又壹次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詩人,杜牧與他齊名。兩人並稱“小李杜”,與李賀、李白合稱三李。有《李義山詩集》。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裏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濃麗,尤其是壹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壹生很不得誌。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據《新唐書》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 卷,《玉溪生詩》三卷,《賦》壹卷,《文》壹卷,部分作品已佚。

 李商隱,男,漢族,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詩人。他祖籍懷 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或博愛縣),生於河南滎陽(今鄭州滎陽)。詩作文學價值很高,於唐文宗開成三年(公元838年)進士及第。曾任弘農尉、佐幕 府、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早期,李商隱因文才而深得牛黨要員令狐楚的賞識,後因李黨的王茂元愛其才而將女兒嫁給他,他因此而遭到牛黨的排斥。此後,李商隱便在牛李兩黨爭鬥的夾縫中求生存,輾轉於各藩鎮幕僚當幕僚,郁郁而不得誌,後潦倒終身。晚唐唐詩在前輩的光芒照耀下大有大不如前的趨勢,而李商隱卻又將唐詩推向了又壹次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詩人,杜牧與他齊名。兩人並稱“小李杜”,與李賀、李白合稱三李。有《李義山詩集》。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裏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濃麗,尤其是壹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壹生很不得誌。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據《新唐書》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 卷,《玉溪生詩》三卷,《賦》壹卷,《文》壹卷,部分作品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