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余秋雨《三峽》賞析

余秋雨《三峽》賞析

三峽,博大的中華文化意象——《三峽》導讀

《三峽》壹文與其說與景有關,不如說是作者心中內斂卻激越的豐富情感的外在體現。

文章脈絡清晰,由引子和三部分正文組成。

引子開門見山,點明了三峽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第壹部分寫白帝城,以李白的詩句、《白帝托孤》的樂曲和故事串起整個部分,壹語道出詩人與山水的親密關系:“只能請那些在黃卷青燈間搔首苦吟的人們不要寫詩了,那模樣本不屬於詩人。”真正的詩人,是在湍急的水和險峻的山這間以壹葉扁舟把酒臨風,沈著而激動地吟出心中精神與感動的人,如李白在白帝城悄然登舟,當時無專用,卻被傳記千年。而那些馳騁壹時的戰將與戰事則隨滔滔江水滾滾東去。三峽,是真正的詩歌的搖籃,有那闕《早發白帝城》為證,有李白為證。

第二部分,寫過長約200千米的三峽時進入眼簾的神女峰。如果說三峽的洶湧奇險是力量、是激情、是陽剛,那麽神女峰的安靜與神女峰的傳說則帶著神秘美好陪伴著這力量、這激情、這陽剛。無以為報,三峽只有以湍急的浪與呼嘯的風作為無言的答謝。正好李白等詩人執著遊吟出沒於險山惡水間,找尋這樣那樣的美,神女峰的美好與獨聳千年的落莫也被詩人用銳利的眼與澎湃的情淺淺吟出。作者在此處不吝筆墨地摘錄了舒婷的《神女峰》,於是,壹個雖殘破卻仍留在整個民族心中的神話就這樣被描述。“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壹晚”。直接,簡單,卻有無究的色彩,與千百年前的那句“朝辭白帝彩雲間”異曲同工。

第二部分與第壹部分壹脈相連,足跡的轉移帶來感情的波浪思緒的火花,詩是唯壹的出路。三峽,是屬於真正的詩人的,古往今來,沒有變更過。

第三部分則相對地平靜,正好激情澎湃後小憩片刻的詩人。有萬千思緒,王昭君、屈原激激蕩蕩湧上心頭,不僅是憑古,更是在古今壹致的水面上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萬千感慨歸結為壹句平平的“還好,還有壹位女詩人留下了金光菊和女貞子的許諾,讓妳在沒有月光的夜晚,靜靜地做壹個夢,殷殷地企盼著。”夢裏,怕者是把酒遊吟的李白,珠淚輕垂的神女,盈盈淺笑的昭君,問天索地的屈原,滿目的熱淚,和那亙古不變的洶湧瑰麗。

全文無甚直接寫景之處,只是以三峽遊蹤為經,編織中國文化的悠久歷史,多次凸現三峽的文化含義,詩人、奇山異水、神女、昭君、屈原,三峽幾乎是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見證者。在作者筆下,三峽,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山水風景,更含有極具濃郁的文化氣息,是作者心中的壹塊聖地,壹個無從替代的意象。沒有太多的抒情,卻能讓人的心頭起伏不定,正如不需要風的吹拂,三峽的水湍急澎湃——因為水下暗流洶湧不禁佩服作者,不矯情不誇張,卻在平和之中帶讀者作了壹番留下深刻印象的遊歷。作者的學者氣息、文人氣息盡顯無遺。

《三峽》絕非泛泛的文人遊記。讀罷《三峽》,心中的洶湧遠非釋卷便可以靜息。三峽是美景,更是歷史與理想、力量與激情的結合體。這片美景外國人不懂,不可能懂,在千百年中歷經滄桑的三峽僅屬於中華民族,這是只有我們才有的驕傲與狂放不羈。

無論妳有沒有到過三峽,請與我壹起,在余秋雨先生的帶領下作壹番記憶情的三峽文化之旅。

《三峽》教學設計 首頁>>上壹頁>>本頁

楊紅梅 陳玉芳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落實字詞,理解文意,熟讀成誦。

2.品析課文,引導學生領略三峽景色之美。

3.欣賞課文,引導學生揣摩作者筆法之妙。

教學板塊

朗讀—品析—欣賞—背誦

教學過程

序曲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是《三峽》(展示課題)。先看三峽簡介(多媒體播放三峽風光輯錄片,配以簡潔的文字說明)。 是啊,美麗的三峽吸引了多少人為之摧眉折腰啊!北魏著名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就曾來過此地,用自己的親見親歷撩開了三峽的神秘面紗,讓世人真正認識了這壹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觀。這節課讓我們隨著他的描繪壹起來領略三峽的無限風光吧。

本篇課文的學習分為四大板塊進行(文字投影)

教學板塊之壹:朗讀課文,理解文意。

1.先請同學們自由誦讀課文,結合書下註音把語音讀準。

2.再請同學們大聲讀課文,結合書下註釋把語句讀順。

(第1、2步中穿插字詞落實)

3.聽老師帶著驚嘆、贊美之情吟誦課文。學生學讀。

4.讀完課文,同學們還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自由討論交流壹下。

教學板塊之二:品析課文,領略美景。

1.請同學們邊讀課文邊透過文字領略三峽的美,準備用“三峽的……美”說壹句簡單的話。 老師起個頭:三峽的山美。

同學們可接著說:水美、激流美、瀑布美、樹美、聲美、高猿美、民謠美、秋天美……

2.聽這些同學壹說,我們腦海裏有了壹些模糊的影像了,但太模糊了,能不能在後面加壹句描寫的話呢?譬如:三峽的山美。妳看,七百裏三峽,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遮蔽天空,擋住陽光。同學們準備壹下,先在小組裏說,後在班上說。(學生自由品析三峽之美)

3.老師把話題引向課外:三峽的美哪是文字能窮盡的呢?它還存在於我們的想像中,妳能再說壹句想像的話嗎?

老師給大家作個示範:三峽的雲美,妳看,那漂浮在十二峰上的白霧,似煙非煙,似雲非雲,多麽婀娜多情,多麽幽深秀麗。

4.老師找了壹組圖片,我們壹起來欣賞欣賞。(音樂聲起,壹幅幅三峽美景盡展眼前)

教學板塊之三:欣賞課文,揣摩妙點。

1.如此雄偉壯麗的奇景,散文家酈道元卻僅用壹百五十余字來描繪,且盡傳其神,其筆法令人不能不稱奇。現在我們用欣賞的眼光來審視評說課文的美(文字投影):我們欣賞文章,可從語言、結構、描寫的角度(動靜、粗細、遠近等多方面)著手。

老師舉個例子:課文的描寫手法美,正面落筆的“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繪出三峽的地貌特點是山高嶺連,峽窄水長;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壹句則從側面烘托了三峽峰巒綿延,隱天蔽日的山勢。

2.請同學們欣賞課文,說出課文的幾個妙點來。(學生合作學習,自由評說)

3.教師小結:酈道元真不愧為北魏著名的地理學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學家豐富的遊歷和散文家豐厚的文學功底,把《水經》裏的壹條註釋作得如此優美,真是慧眼獨具、匠心獨運。壹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卻能囊括千裏,包容四季,收納山水草木,羅入古猿怪柏,其筆法確實精妙至極。難怪余秋雨先生說酈道元《水經註》中的《三峽》,使後人再難調動描述的辭章了。

教學板塊之四:背誦課文,積累語言。

這樣的美文,我們理應先睹為快,先背為幸呀。同學們,讓我們轟轟烈烈地讀起來,背起來。

我們先請4位同學試背壹下,每人背壹小段,其他同學可以小聲地和背、齊背、吟誦。同時,在筆記本上作點詞句賞析積累。

尾聲

酈道元筆下的山水畫卷已成為三峽歷史的美好回憶,今朝的三峽正放射著世人矚目的光輝,宏偉的葛洲壩工程,紅火的三峽工地,正在成就著壹個又壹個世界奇觀。三峽過去是我們的驕傲,今天它仍是中國人的自豪!我相信,不管這塊神奇的土地怎麽變,三峽在我們心中的位置永遠不會變,三峽是我們心中永遠的三峽!三峽承載著我們永遠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