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詩人的思想是壹陣風,那麽壹草壹木的顫動便是他情感的真實流露。 小荷作文網
——題記
在許多人眼中,仿佛詩人總扮演著那風裏來雨裏去、多愁善感、醉生夢死的悲情角色。所謂詩歌呢,便是充斥著枯枝爛藤、蔫花落葉的陰沈畫卷,那詩畫中的壹草壹木便也就成了詩人們筆下借以消遣的玩物了。於是有人雲,中國詩人乃至文人是如此頹廢,不少人也竟懵懵懂懂應聲認可了。於是在這壹片草木蔥蘢的困惑中,有的人的思緒飄回了那文學流水的上源,渴望從那最初的壹草壹木中尋找到幹涸土地急盼的希望之露。
中國早期的文學創作以詩為主,而詩的雛形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也正是從那時起那壹草壹木的種子開始生根發芽。早期的詩歌創作如同作畫,最初的狀物描寫幾乎是單純的為了寫景,為後來的愛恨情愁布上壹個舞臺。如《關睢》中道:“關關睢鳩,在河之洲。”寥寥灑落的八個字,便勾勒出壹幅生機迷人的畫面,在這河洲中男子對女子的愛慕便如那脈脈的流水般自然流淌開去。子曰:“《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換言之,早期的詩歌並不十分強調景的作用,而更欣賞的是它的核心是否“盡善盡美”,也正合了孔子那句“思無邪”。但不可否認的是,正是從那時起,景作為壹個重要的角色已與文學的舞臺無法分割了。
溯遊而下,流水由蒹葭蒼蒼的水源頭奔入了樹木叢生的高山峽谷。於是便有了“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高歌,生發出那“種豆南山下,悠然見南山”的怡然自得,以及“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的人生思慮。王國維先生有言道:“壹切景語皆情語。”此時此刻,我們便是看得分明了。景已不再是為寫景而寫景了,它變得有思想有情感有自己的壹段歲月滄桑。情與景的攜手,正如壹位情感細膩的畫家深情而迷醉地凝視筆下的山川湖海壹般,使人不由地動容。就是這樣的壹種感覺,壹種心心相映、日月同輝的感覺。這壹草壹木已不再是多余的點綴。
再往下奔流便到了廣闊的平原,這時古典詩詞已發展到了它的鼎盛時期。由於氣候的變化,在流水周圍也生發出更多新林木新花草。大量的如“楊柳岸,曉風殘月”和像“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詞曲,宛若薄霧霓霞壹般,使文學的星空愈加迷人燦爛。詩人們已很習以為常地以寫景來表現意境,這無疑是創作上的壹個奇異亮點。情寓景,景生情,情景交融出奇境。有了壹草壹樹的深情刻畫,又有了風雨生紗的柔情拂籠,人在其間,能不有所感懷,能不同樣深品那美景奇境的創造者心間的呼聲嗎?此時,真可謂是“此時無聲勝有聲”了。
最後,思緒的航船漸漸駛回了出神的人們身邊。這個時代,已不再只是詩,或詞曲的天地,在新文化的大潮漲退中,沙灘上留下了文學之海贈予人們的無數珍寶,文學也真正成熟了。但那壹草壹木的影子也如那清澄的海風般散落在漫山遍野。有人說它不該如此虛浮,像原始法供瘁佳誆簧搭偽但鐮森林般扒在文學的前線;也有人說它們讓我們覺得生活在仙境,如此的美妙。但無論孰是孰非,我們始終得肯定壹點。這壹點就讓帶著無盡的疲勞卻又收獲了無限喜悅的海員,讓這從海上歸來的他來告訴我們吧:
啊,多美好,那朦朧中的壹片綠便是我的家吧!
2. 議論文:壹草壹木總關情為話題在許多人眼中,仿佛詩人總扮演著那風裏來雨裏去、多愁善感、醉生夢死的悲情角色。所謂詩歌呢,便是充斥著枯枝爛藤、蔫花落葉的陰沈畫卷,那詩畫中的壹草壹木便也就成了詩人們筆下借以消遣的玩物了。於是有人雲,中國詩人乃至文人是如此頹廢,不少人也竟懵懵懂懂應聲認可了。於是在這壹片草木蔥蘢的困惑中,有的人的思緒飄回了那文學流水的上源,渴望從那最初的壹草壹木中尋找到幹涸土地急盼的希望之露。
中國早期的文學創作以詩為主,而詩的雛形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也正是從那時起那壹草壹木的種子開始生根發芽。早期的詩歌創作如同作畫,最初的狀物描寫幾乎是單純的為了寫景,為後來的愛恨情愁布上壹個舞臺。如《關睢》中道:“關關睢鳩,在河之洲。”寥寥灑落的八個字,便勾勒出壹幅生機迷人的畫面,在這河洲中男子對女子的愛慕便如那脈脈的流水般自然流淌開去。子曰:“《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換言之,早期的詩歌並不十分強調景的作用,而更欣賞的是它的核心是否“盡善盡美”,也正合了孔子那句“思無邪”。但不可否認的是,正是從那時起,景作為壹個重要的角色已與文學的舞臺無法分割了。
溯遊而下,流水由蒹葭蒼蒼的水源頭奔入了樹木叢生的高山峽谷。於是便有了“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高歌,生發出那“種豆南山下,悠然見南山”的怡然自得,以及“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的人生思慮。王國維先生有言道:“壹切景語皆情語。”此時此刻,我們便是看得分明了。景已不再是為寫景而寫景了,它變得有思想有情感有自己的壹段歲月滄桑。情與景的攜手,正如壹位情感細膩的畫家深情而迷醉地凝視筆下的山川湖海壹般,使人不由地動容。就是這樣的壹種感覺,壹種心心相映、日月同輝的感覺。這壹草壹木已不再是多余的點綴。
再往下奔流便到了廣闊的平原,這時古典詩詞已發展到了它的鼎盛時期。由於氣候的變化,在流水周圍也生發出更多新林木新花草。大量的如“楊柳岸,曉風殘月”和像“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詞曲,宛若薄霧霓霞壹般,使文學的星空愈加迷人燦爛。詩人們已很習以為常地以寫景來表現意境,這無疑是創作上的壹個奇異亮點。情寓景,景生情,情景交融出奇境。有了壹草壹樹的深情刻畫,又有了風雨生紗的柔情拂籠,人在其間,能不有所感懷,能不同樣深品那美景奇境的創造者心間的呼聲嗎?此時,真可謂是“此時無聲勝有聲”了。
最後,思緒的航船漸漸駛回了出神的人們身邊。這個時代,已不再只是詩,或詞曲的天地,在新文化的大潮漲退中,沙灘上留下了文學之海贈予人們的無數珍寶,文學也真正成熟了。但那壹草壹木的影子也如那清澄的海風般散落在漫山遍野。有人說它不該如此虛浮,像原始森林般扒在文學的前線;也有人說它們讓我們覺得生活在仙境,如此的美妙。但無論孰是孰非,我們始終得肯定壹點。這壹點就讓帶著無盡的疲勞卻又收獲了無限喜悅的海員,讓這從海上歸來的他來告訴我們吧:
啊,多美好,那朦朧中的壹片綠便是我的家吧!
3. 以珍惜壹草壹木建設秀美德興爭做森林小衛士為話題寫壹篇800字作文世界上有許多東西值得我們珍惜,從水到電、時間、親情都值得我們珍惜,但今天我要說的是珍惜樹木和花草.樹木和花草雖然很普通,但是它們卻為我們人類的生活做出著極大的貢獻.樹木是氧氣的天然工廠,還可以防風沙,固泥土,美化環境,殺菌,降低噪音,還可以做成課桌、椅子、紙張等許多對人類有意的東西.花草以它絢麗的姿彩,把大自然裝飾的更加美麗,給人美的享受.而且許多花卉是我國中草藥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有些花卉可以當做食品香料,還可以釀酒,還可以提煉出高級香料等等.樹木是自然環境的衛士,是人類能持續生存在地球上的保證.花草,是美德象征,給人美的享受.它們為我們人類做出了極大的貢獻,而我們有些人類卻對樹木亂砍亂伐,對花草亂采亂摘,破壞的地球原有的風采,想想實在不應該.如果再不保護環境的話,地球將變得面目全非,地球上的生命將無法生存,所以,我們要更多種些樹木,讓地球的環境變得更加美麗、美好.我們要愛護花草,讓它們自然雕落,變成天然肥料.只有珍惜,我們才能持續的擁有;只有保護,我們才能持久的幸福我們每壹個人都應該珍惜自然資源,讓它們更好的造福於子孫後代.。
4. 話題作文“壹草壹木總關情”世界上最不起眼的也許就是那壹棵棵任人踩踏的小草,但又有幾個人真正看過小草求生的欲望。
大雨淋漓時萬物都彎腰低頭似乎是被大風大雨所震撼,而小草沒有屈腰低頭,它們向萬物展示活就要活出生命的韌度的信念,真如它們所為,它們成功的完成誓言。有隨風拔根的大樹,但沒有隨風而逝的小草,因為它的心早已交給了大地。
它們完成了對命運抗擊的最好詮釋。活就要活出個樣子。
秋風灑落葉,隨著那壹次又壹次的呼喚,最後壹片葉子以飛離枝頭,也許妳看到只有落葉紛飛的淒涼,但豈知落葉真正的歸宿。“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他們不是對命運的屈服,它們落下後,是為樹提供了養分,為下壹代能更好的生活。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秋風所展示的不僅是秋的衰颯,細微深處妳會發現它們是生命寬度最好的詮釋,生要為樹提供養料,死要護根到成灰燼。青青的竹子是人們常見的事物,但妳我看見的又是什麽?只有竹子嗎?砍過竹子的人都會發現竹子是空的,於是有了虛懷若谷的贊譽,但又有幾人發現那壹節節的竹子真正的意義。
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它是在向世界宣誓:有壹種草木,致死也不會改變自己的節操。
這是對生命力度的最好詮釋,生要虛懷若谷,死要堅守節操,這才是生之大義,死之大氣也。壹草,壹葉,壹樹,雖只有短暫壹生,但著實令人感嘆,令人敬畏,令人引以為鑒。
也許真如所言,壹草壹木總關情,細微深處有真諦。壹草壹木,細細品味,那裏面蘊藏著生命的真諦。
5. 作文 怎麽寫啊假如詩人的思想是壹陣風,那麽壹草壹木的顫動便是他情感的真實流露。
——題記 在許多人眼中,仿佛詩人總扮演著那風裏來雨裏去、多愁善感、醉生夢死的悲情角色。所謂詩歌呢,便是充斥著枯枝爛藤、蔫花落葉的陰沈畫卷,那詩畫中的壹草壹木便也就成了詩人們筆下借以消遣的玩物了。
於是有人雲,中國詩人乃至文人是如此頹廢,不少人也竟懵懵懂懂應聲認可了。於是在這壹片草木蔥蘢的困惑中,有的人的思緒飄回了那文學流水的上源,渴望從那最初的壹草壹木中尋找到幹涸土地急盼的希望之露。
中國早期的文學創作以詩為主,而詩的雛形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也正是從那時起那壹草壹木的種子開始生根發芽。早期的詩歌創作如同作畫,最初的狀物描寫幾乎是單純的為了寫景,為後來的愛恨情愁布上壹個舞臺。
如《關睢》中道:“關關睢鳩,在河之洲。”寥寥灑落的八個字,便勾勒出壹幅生機迷人的畫面,在這河洲中男子對女子的愛慕便如那脈脈的流水般自然流淌開去。
子曰:“《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換言之,早期的詩歌並不十分強調景的作用,而更欣賞的是它的核心是否“盡善盡美”,也正合了孔子那句“思無邪”。
但不可否認的是,正是從那時起,景作為壹個重要的角色已與文學的舞臺無法分割了。 溯遊而下,流水由蒹葭蒼蒼的水源頭奔入了樹木叢生的高山峽谷。
於是便有了“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高歌,生發出那“種豆南山下,悠然見南山”的怡然自得,以及“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的人生思慮。王國維先生有言道:“壹切景語皆情語。”
此時此刻,我們便是看得分明了。景已不再是為寫景而寫景了,它變得有思想有情感有自己的壹段歲月滄桑。
情與景的攜手,正如壹位情感細膩的畫家深情而迷醉地凝視筆下的山川湖海壹般,使人不由地動容。就是這樣的壹種感覺,壹種心心相映、日月同輝的感覺。
這壹草壹木已不再是多余的點綴。 再往下奔流便到了廣闊的平原,這時古典詩詞已發展到了它的鼎盛時期。
由於氣候的變化,在流水周圍也生發出更多新林木新花草。大量的如“楊柳岸,曉風殘月”和像“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詞曲,宛若薄霧霓霞壹般,使文學的星空愈加迷人燦爛。
詩人們已很習以為常地以寫景來表現意境,這無疑是創作上的壹個奇異亮點。情寓景,景生情,情景交融出奇境。
有了壹草壹樹的深情刻畫,又有了風雨生紗的柔情拂籠,人在其間,能不有所感懷,能不同樣深品那美景奇境的創造者心間的呼聲嗎?此時,真可謂是“此時無聲勝有聲”了。 最後,思緒的航船漸漸駛回了出神的人們身邊。
這個時代,已不再只是詩,或詞曲的天地,在新文化的大潮漲退中,沙灘上留下了文學之海贈予人們的無數珍寶,文學也真正成熟了。但那壹草壹木的影子也如那清澄的海風般散落在漫山遍野。
有人說它不該如此虛浮,像原始森林般扒在文學的前線;也有人說它們讓我們覺得生活在仙境,如此的美妙。但無論孰是孰非,我們始終得肯定壹點。
這壹點就讓帶著無盡的疲勞卻又收獲了無限喜悅的海員,讓這從海上歸來的他來告訴我們吧: 啊,多美好,那朦朧中的壹片綠便是我的家吧! 後記 寫了這麽多也不過就是講了那七個字——“壹草壹木總關情”而已。寫完後乍想,興許將其改為“壹草壹木皆有情”會更能合了詩人、散文家們(以及環保主義者咯)的心聲呵! 壹草壹木總關情 辦公樓邊有壹叢黃楊,每天和慧從那裏經過時,都會不經意地關註壹下,從了無生氣到現在的生機盎然,我們看著它壹點點地發芽、茂盛,不禁感嘆大自然神奇的力量。
在網上遇到北京的同學們,聊起了令人苦惱的揚沙天氣,不禁心有余悸。沒經歷過北京春天的人,也許體會不到壹草壹木的可貴,記得在北京讀書的日子裏,我總是盼望著春天快點過去,詛咒著那漫天的風沙,每到寒暑假回家,只希望火車快快過蚌埠,可以早壹點看到綠色。
常常暗自慶幸自己生長在南方,可以與這濃的化不開的綠色相伴。 好像壹直都很喜歡花花草草,我所在的大學位於北京的西郊,空氣還算好,可是遇到刮風整個天空就變得灰蒙蒙的,那時能做的只是在宿舍裏看書睡覺。
於是,我們和警勤連的戰士們親手種起了壹片片草坪,隊部的窗臺上,也是冬有水仙,秋有海棠。不為別的,只是希望用這壹草壹木的生機勃勃妝點起我們的校園,聯歡晚會的時候,大家可以底氣十足地唱著《軍中綠花》。
總是固執地相信植物也是有靈性的,所以也要珍愛它們,樹榮,我喜;樹枯,我憂,百花雕零,我嘆息,看到壹片片美麗的天然林被無情砍伐,我剩下就只有憂憤了。誰知,我這點小心思,竟還與古人相通呢!東晉恒溫把持朝政,南征北戰,可謂壹世梟雄,可是當他北伐收復金城發現自己當年手植的小樹苗已亭亭如蓋時,不禁涕淚縱橫:“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東坡說:“山間之明月,水上之清風”都是“造物者之無盡藏”,我想,這綠色不也是自然的恩賜嗎?有陽光的日子,心情總是明亮的,有綠色的生活,也總是充滿溫情的,在花木中徜徉,心思會變得細膩,會聽到裙裾在在風中飛舞的聲音,會聽到夜靜時花開的聲音。
佛家說:萬物皆是神聖,壹草壹木。
6. 壹草壹木總關情作文秋風灑落葉,隨著那壹次又壹次的呼喚,最後壹片葉子以飛離枝頭,也許妳看到只有落葉紛飛的淒涼,但豈知落葉真正的歸宿。“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他們不是對命運的屈服,它們落下後,是為樹提供了養分,為下壹代能更好的生活。“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秋風所展示的不僅是秋的衰颯,細微深處妳會發現它們是生命寬度最好的詮釋,生要為樹提供養料,死要護根到成灰燼。
青青的竹子是人們常見的事物,但妳我看見的又是什麽?只有竹子嗎?砍過竹子的人都會發現竹子是空的,於是有了虛懷若谷的贊譽,但又有幾人發現那壹節節的竹子真正的意義。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它是在向世界宣誓:有壹種草木,致死也不會改變自己的節操。這是對生命力度的最好詮釋,生要虛懷若谷,死要堅守節操,這才是生之大義,死之大氣也。
壹草,壹葉,壹樹,雖只有短暫壹生,但著實令人感嘆,令人敬畏,令人引以為鑒。生要如夏花般燦爛,死要如竹子般不毀其節,也許真如所言,壹草壹木總關情,細微深處有真諦。
花開花落似乎在訴說生命的交替;草長鶯飛似乎訴說春日的來臨;梅花傲雪似乎在訴說生命就應該如此絢麗。
壹草壹木,細細品味,那裏面蘊藏著生命的真諦。
7. 話題作文“壹草壹木總關情”世界上最不起眼的也許就是那壹棵棵任人踩踏的小草,但又有幾個人真正看過小草求生的欲望。大雨淋漓時萬物都彎腰低頭似乎是被大風大雨所震撼,而小草沒有屈腰低頭,它們向萬物展示活就要活出生命的韌度的信念,真如它們所為,它們成功的完成誓言。有隨風拔根的大樹,但沒有隨風而逝的小草,因為它的心早已交給了大地。它們完成了對命運抗擊的最好詮釋。活就要活出個樣子。
秋風灑落葉,隨著那壹次又壹次的呼喚,最後壹片葉子以飛離枝頭,也許妳看到只有落葉紛飛的淒涼,但豈知落葉真正的歸宿。“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他們不是對命運的屈服,它們落下後,是為樹提供了養分,為下壹代能更好的生活。“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秋風所展示的不僅是秋的衰颯,細微深處妳會發現它們是生命寬度最好的詮釋,生要為樹提供養料,死要護根到成灰燼。
青青的竹子是人們常見的事物,但妳我看見的又是什麽?只有竹子嗎?砍過竹子的人都會發現竹子是空的,於是有了虛懷若谷的贊譽,但又有幾人發現那壹節節的竹子真正的意義。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它是在向世界宣誓:有壹種草木,致死也不會改變自己的節操。這是對生命力度的最好詮釋,生要虛懷若谷,死要堅守節操,這才是生之大義,死之大氣也。
壹草,壹葉,壹樹,雖只有短暫壹生,但著實令人感嘆,令人敬畏,令人引以為鑒。也許真如所言,壹草壹木總關情,細微深處有真諦。
壹草壹木,細細品味,那裏面蘊藏著生命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