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這句詩來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它的意思是:“野花競相開放就要讓人眼花繚亂,春草還沒有長高才剛剛沒過馬蹄。”
這兩句表達了作者對於春天景色的描繪和感慨。
"亂花漸欲迷人眼"形容春天花朵繁盛的景象,花開得紛亂而多,多到仿佛要迷失人的視線和視覺感受。這表達了春天花朵綻放的盛景,讓人感到眼花繚亂、耀眼美麗。
"淺草才能沒馬蹄"指的是春天草地矮小、嫩綠,只有稍微低矮的草才能被馬蹄所掩蓋。這裏的草地與前壹句的花朵相對應,呈現出生命力初萌的春天景象。
整句話通過生動的比喻和形象語言描繪了春天的景色。它表達了春天花朵繁茂、色彩斑斕,以及初顯的嫩綠草地,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和生機勃勃的感受。同時,也暗含了春天即將到來,自然界萬物開始復蘇的美好景象。
原文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唐代〕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譯文
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剛與堤平,白雲低垂,同湖面上連成壹片。
幾只早出的黃鶯爭相飛往向陽的樹木,誰家新飛來的燕子忙著築巢銜泥。
紛繁的花朵漸漸開放使人眼花繚亂,淺淺的青草剛剛夠上遮沒馬蹄。
最愛的湖東美景百遊不厭,楊柳成排綠蔭中穿過壹條白沙堤。
註釋
錢塘湖:即杭州西湖。
孤山寺:南北朝時期陳文帝(522~565)初年建,名承福,宋時改名廣華。孤山:在西湖的裏、外湖之間,因與其他山不相接連,所以稱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賈亭:又叫賈公亭。西湖名勝之壹,唐朝賈全所築。唐貞元(唐德宗年號,785~805)中,賈全出任杭州刺史,於錢塘湖建亭。人稱“賈亭”或“賈公亭”,該亭至唐代末年。
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齊平,即春水初漲。初:在古漢語裏用作副詞,常用來表示時間,是指不久。
雲腳低:白雲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壹片,看上去,浮雲很低,所以說“雲腳低”。點明春遊起點和途徑之處,著力描繪湖面景色。多見於將雨或雨初停的時候。
雲腳:接近地面的雲氣,多見於將雨或雨初停時。“腳”的本義指人和動物行走的器官。這裏指低垂的雲。
早鶯:初春時早來的黃鸝。鶯:黃鸝,鳴聲婉轉動聽。爭暖樹:爭著飛到向陽的樹枝上去。暖樹:向陽的樹。
新燕:剛從南方飛回來的燕子。啄:銜取。燕子銜泥築巢。春行仰觀所見,鶯歌燕舞,生機動人。側重禽鳥。
亂花:紛繁的花。漸:副詞,漸漸地。欲:副詞,將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繚亂。
淺草:淺淺的青草。
才能:剛夠上。
沒(mò):遮沒,蓋沒。
湖東:以孤山為參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東北面。行不足:百遊不厭。足,滿足。
陰:同“蔭”,指樹蔭。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稱沙堤、斷橋堤,在西湖東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時所築白堤在錢塘門外,是另壹條。
賞析
這首詩就像壹篇短小精悍的遊記,從孤山、賈亭開始,到湖東、白堤止,壹路上,在湖青山綠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詩人飽覽了鶯歌燕舞,陶醉在鳥語花香,最後,才意猶未盡地沿著白沙堤,在楊柳的綠陰底下,壹步三回頭,戀戀不舍地離去了。耳畔還回響著由世間萬物***同演奏的春天的贊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瀉出壹首飽含著自然融合之趣的優美詩歌來。
創作背景
長慶二年(公元822年,唐穆宗時期)七月,白居易被任命為杭州的刺史,寶歷元年(公元825年,唐敬宗時期)三月又出任了蘇州刺史,所以這首《錢塘湖春行》寫於長慶三、四年(公元823、824年)間的春天。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壹。白居易與元稹***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