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學藝術創作中,現實主義是與浪漫主義並駕齊驅兩大思潮,其註重事實或現實;不受理想主義、臆測或感傷主義影響的客觀過程;客觀地而不憑感情地去處理思想和行動,反對壹切不切實際或空想的性格。
斯丹達爾的《紅與黑》是法國現實主義第壹部傑出的社會心理小說。他善於表現人物的內心沖突和思想感情瞬息間的變化,來突出人物的個性特征。托爾斯泰更把這種現實主義的心理描寫推向了高峰,以其深刻揭示各種人物的“心靈辯證法”,“描繪心理過程本身,這壹過程的形態和規律”而開辟了現實主義的新天地。陀思妥耶夫斯基以驚人的藝術力量刻畫出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們的復雜內心世界,深刻剖析了被貴族資產階級社會毒化、扭曲了的病態心理和雙重性格。他宣稱“真正的現實主義”就是“以深刻的洞察力和驚人的正確性敘述人的內心狀態”。這種追根究底地探索人的復雜內心世界的心理描寫,構成了現實主義在藝術上的特征之壹。現實主義的另壹藝術特色,是充分運用諷刺手法,以加強批判揭露的力量。狄更斯、薩克雷、莫泊桑、果戈理、謝德林、契訶夫等都是諷刺藝術的大師。他們不但善於從地主官僚和資產階級的日常生活中揭露其醜惡本質,而且充分運用虛構、誇張、對比甚至怪誕的諷刺藝術手法,嘲笑這個“黑暗王國”的昏聵荒唐和卑鄙無恥。
俄國現實主義文藝理論的奠基人別林斯基在系統總結俄國文學和世界文學發展進程的基礎上,進壹步論證了“現實的詩”(即現實主義文藝)與“理想的詩”(即浪漫主義文藝)的聯系與區別。他指出,在理想的詩裏,“詩人按照自己的理想來改造生活”;在現實的詩裏,詩人“按照生活的全部真實性和赤裸裸的面貌來再現現實”。他肯定現實主義“更符合我們時代的精神和需要”,並首次把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同19世紀40年代在俄國文學中形成的以果戈理為代表的“自然派”聯系在壹起。車爾尼雪夫斯基在5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美是生活”的唯物主義論斷,並在此基礎上肯定了藝術的目的和作用是“再現現實”,“說明生活”,並“對生活下判斷”,進壹步奠定和發展了現實主義文藝的理論基礎。但是,別林斯基和車爾尼雪夫斯基都還沒有使用“現實主義”這壹術語。杜勃羅留波夫的貢獻在於創立了“現實的批評”原則,肯定“藝術作品的主要價值在於它的生活真實”,並以此作為“評定每壹種文學現象價值與意義的尺度”。他在評論普希金、尼基欽的詩歌時使用了“現實主義”這壹術語,但其涵義更多的是指作家對生活所持的現實態度(所謂“生活的現實主義”),而不是再現生活的創作原則和方法。俄國批評家安年科夫在《關於俄國文學的劄記》壹文中,首次運用“現實主義”這壹術語來概括屠格涅夫、岡察洛夫等作家創作的基本特征,但這壹術語直到19世紀60年代還沒有被俄國文學批評界普遍接受。
“現實主義”這個名詞之在歐洲文藝界盛行,並且形成壹個以它命名的文藝流派,這是19世紀50年代在法國發生的事。1850年左右,法國畫家庫爾貝和小說家尚弗勒裏等人初次用“現實主義”這壹名詞來標明當時的新型文藝,並由杜朗蒂等人創辦了壹種名為《現實主義》的刊物(1856~1857,***出6期)。刊物發表了庫爾貝的文藝宣言,主張作家要“研究現實”,如實描寫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不美化現實”。這派作家明確提出用現實主義這個新“標記”來代替舊“標記”浪漫主義,把狄德羅、斯丹達爾、巴爾紮克奉為創作的楷模,主張“現實主義的任務在於創造為人民的文學”,並認為文學的基本形式是“現代風格小說”。從此,才有文藝中的“現實主義”這壹正式命名的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