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的像真的松樹壹樣松,會沒人管。我曾經在石橋南岸的三廠天臺山上見過。
畫松景雲把松樹畫得像真的松樹壹樣,還得好好想想,記得嗎?我曾經在石橋南岸的三廠天臺山上見過。欣賞壹件好的藝術作品,往往有壹種驚心動魄的感染力,使觀者或讀者流連忘返,感覺逼真。創作和欣賞都是形象思維,前者是從真到畫,後者是從畫到見真。唐代高僧景雲(亦善草書)在藝術鑒賞中生動地表達了他的詩意情懷。壹部優秀的作品給人的第壹印象往往是新鮮、強烈、難忘的。詩的第壹句似乎就是寫這第壹印象。畫的像真的松樹壹樣松。面對“散畫”,觀者立刻被它感動,從“畫”中看到了“真”。這是多麽奇妙的產品啊。“相似”這個詞表達了壹種驚喜感、壹種會心的喜悅和壹種似曾相識的發現。於是觀者進入欣賞的第二步,開始從自己的生活經歷中去聯想、琢磨、把握這幅畫。他陷入沈思:“妳想想還記得嗎?”欣賞活動需要全神貫註,妳得沈浸其中才能欣賞。《再等等再想》說明,欣賞活動也有壹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反復遊,才能突然相遇。當繪畫場景被他的生活經歷所證實,當觀者把握住了繪畫的精神和意蘊,他就獲得了欣賞的最大樂趣:“我是在石橋南岸的三廠天臺山上看到的!”這幾乎是另壹種感嘆。說畫真的松了,甚至說畫中某處是壹棵松樹,似乎都很現實。但是,沒有過“從天臺上看石橋”經歷的讀者,終究不知道壹棵松樹是什麽樣子的,顯得很空曠。但是,仔細壹想,這種松樹的精神是全在的。這是從天臺石橋的特定環境中暗示出來的。“天臺”是東南名山,美麗而險要,“石橋”是必經之路。石橋南岸的第三棵松樹,生機勃勃,魅力四射。這間接傳達了畫風的松散。這就是所謂的虛處。詩畫逼真,尤其是石橋南岸的“第三廠”,似乎太過寫實。事實上,“天臺”和“石橋”在唐詩中被廣泛用作仙境度假村的同義詞,但在這首詩中並不壹定如此。或者更確切的說,這只是事實。作為題跋,這首詩的顯著特點是不描寫實際形狀,如“密林直幹百余裏,林不附青林”,“龍甲高不可攀,婉約山色被山影遮”(王安石永松詩),而是純粹從觀者的心理感受和生活體驗出發而寫,從虛處傳達繪畫精神。既寫出了鑒賞活動中的詩情畫意,又顯示了藝術家的藝術造詣,在同類詩歌中獨樹壹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