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寧可孤獨,也不庸俗》經典讀後感10篇_讀後感_名著讀後感

《寧可孤獨,也不庸俗》經典讀後感10篇_讀後感_名著讀後感

《寧可孤獨,也不庸俗》是壹本由美劉墉著作,45.00出版的2018-4圖書,本書定價:平裝,頁數:,文章吧我精心整理的壹些讀者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寧可孤獨,也不庸俗》讀後感(壹):喜樂從心,順應天命

在沒看到作者時,看到書名是“寧可孤獨,也不庸俗”的時候,我的內心真真是拒絕的,心想又是壹大鍋的雞湯。後來看到作者是劉墉,嗯,我就是如此庸俗?(? ω ?)?,畢竟其大名也是如雷貫耳,大師的作品,還是要拜讀壹二的。說實話對於書名來說,還得看怎麽理解“孤獨”和“庸俗”,很多自卑的人,正是因為庸俗而孤獨,但是從劉墉先生的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壹個從下就天不怕地不怕特立獨行的混世魔王,這樣的人,他生來與人不壹樣,他從來不會去考慮為了合群而合群,他可以因為沒感動,說不畫畫就不畫畫,除非有能觸碰到他心弦的靈感,兒時上課時也因為時常搗蛋,而令媽媽老師都頭疼不已,甚至敢於去調戲嚴肅的教官,走到哪全然無所畏懼,有的時候我覺得好的藝術家,便是這樣吧,敢想敢作敢當,如今大多數人都太過固步自封,沒有冒險精神,而真正的藝術應該也是如劉墉先生這般順從自己的心意,為自己說話,也為時代說話!

在這部散文作品中,劉勇先生講述了母親的戒指,看著追尋母親戒指的蹤跡,實際也是借此懷念母親,畫畫的時候也會回憶起吃西紅絲時爸爸的訓斥,還有後來自己拿著勺子餵爸爸吃西紅柿的模樣,其感性的散文作品中將傳統文化親情的凝聚與延續鮮明地體現出來。

在 *** 壹章中,劉墉先生描寫地很淡然,讀來仿佛著的是別人家的火壹般,被救出來後記者問到損失時,也理性淡定地說“還好,媽媽在銀行有保險櫃”。壹般有關生離死別的壹切藝術、文章、音樂等,都總繞不過壹個“悲”字,但是在這本書中妳看不到任何的撕心裂肺痛哭流涕,更不會有孤獨無助的顧影自憐,壹切的離合生死皆如天命,此人生在世,珍惜眼前人,乃為順應天命。在劉墉先生的書中可以說是對生命存在形態有壹種最強烈的感知,仿如大智者的看破紅塵,敢於面對生死的人,才能真正悟出人生的真諦,努力提高生活的質量。很多人是壹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但是劉墉先生卻從此再也不怕火,而且壹旦哪裏著火了,他遠遠地就能聞到著火的味道。

行走於世,風大時,要表現逆的風骨,風小時,要表現順的悠然。

《寧可孤獨,也不庸俗》讀後感(二):他從這條路上來

記得最初知道劉墉,還是在我上小學時。那個時候家裏條件不允許,社會資源比較少,讀課外書是件比較奢侈的事兒。知道劉墉,是因為大姨搬家時,我在壹堆報紙和期刊雜誌中發現了壹本書,說是壹本,其實前面和後面都沒有,只剩下中間那壹部分了,甚至我都不知道書名是什麽。但是就是這本書,讓我當時看的特別癡迷,壹篇篇散文細膩自然,真實有力。我當時想,原來壹個人筆下可以寫出這麽真實自然的文字。

讀大學後,看劉墉的書就多了,體會也就更理性壹些,壹個畫家出身的人,我知道他卻因為他是作家,後來通過看他的文字他的畫,我認為,畫家寫出的文字有壹種特殊的美感。

劉墉的《寧願孤獨,也不庸俗》這本書,單看書名就很有深意。人生壹世,往往在孤獨和庸俗中來來往往,我們無法權衡的時候,過來人總會給我們答案。

作者將這本書分為浴火、詩情、花語、畫意、短歌五部分,另附壹篇小說。整本書以劉墉的畫作穿插文字的形式構成,看著他的或大氣或溫情的畫作,讀著那些娓娓道來的文字,很是賞心悅目。

浴火部分。作者通過自己年少時的經歷講述了幾件至今另他記憶猶新的事兒。母親的愛,父親的執拗,“我”的年少的輕狂和自信還有記憶中溫暖熱鬧的巷子,等等,讀來能夠感受到壹種濃郁的愛和溫情。回憶往往是有溫度的,就像兒時家裏著火了,至今“我”都能感受到當時火的那種濃烈。

詩情部分。王維,王國維,張岱等這都是大家,這幾篇文字加上這些話,能更好地幫助我們理解詩的美和畫的意境。

花語部分。由三篇組成,通過小故事,講述自己對花的記憶,仿佛時間越久,這種記憶越深刻,越美好。

畫意部分。從畫出發,講述自己對《古城春暖》《萬壑松風圖》《早春圖》《富春山居圖》的賞析和疑問,另收錄了壹個關於小老鼠米奇與米妮的故事。

短歌部分。由作者的七首短詩組成,他的詩歌給人壹種斬釘截鐵且鏗鏘有力的感覺,就像他說的,“我們從不阻擋,只超越”。

最後是壹篇小說,很溫情的文字,讓我感到夫妻之間的相濡以沫,“等妳來,我扶妳,妳扶我”,壹往情深。

看劉墉的文字,有壹種很特別的美感,我們能看到細膩的文字下走著壹個堅定沈著的人,他從那條路上來,不庸俗,不媚俗,孤獨又怎樣呢?

寧可孤獨,也不庸俗9.6美劉墉 / 2018

《寧可孤獨,也不庸俗》讀後感(三):認識不壹樣的劉墉

《寧可庸俗,也不孤獨》壹書,可以稱得上是壹本詩畫散文集。在這本書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劉墉寫的詩歌、散文,還可以看到他為文字精心配的畫作。 這本書中寫到了劉墉的童年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說“我童年的記憶是黑色的”“父親走後,我的童年更黑了”。劉墉的童年生活應該是不幸的,在年少時,父親因病去世,在13歲那年家裏著了火,家裏的壹切都瞬間成了灰燼,他與母親只能在廢墟上蓋個草棚,成為最牛釘子戶。這壹切,對劉墉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有人說,作家大都會有壹個不幸的童年。這句話,在某種程度上有著壹定的道理。童年時期的苦難,對壹個人的身心的影響深遠。正是因為經歷了家庭的變故,壹個人才會懂得更加地努力,靠自己的力量去改變整個家庭的命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童年的遭遇,讓劉墉變得更加優秀,苦難成就了他。 作為壹名畫家,他為自己的文字配上了畫。如《浴火》壹文的配圖,整個畫面由紅色的火與黑色的濃煙構成,畫面很有層次感,這場大火給他的家帶來了沈重的災難,但是多年後,再去回憶時,已經消解了這場大火帶給他的痛苦,變成了他成長過程中的壹筆重要的財富。他對那場大火的記憶,通過文字與畫畫的形式表現了出來,從而也得到了某種情感的宣泄。 《夢見野姜花》壹文的配圖《野姜花》中綠色的葉子色彩艷麗,花朵淡雅,葉子與花交相輝映,有著壹種和諧之美。他的畫傳達出了壹種正能量,也許只有經歷過大風大浪的人,才能抵達內心的平和與淡然。 《夜之華》畫的是中秋月圓之夜,曇花盛開的情景。畫家在表現曇花之美時,將花與葉子,與月亮巧妙地融合在壹起。在讓人不禁聯想到:在月圓之夜,壹家人其樂融融地圍坐壹團,壹起欣賞曇花壹現的美好的瞬間的場景。曇花的開放雖然時間短暫,但是畫家通過畫作的形式,讓曇花的美得到了延續。讓看到畫作的人,體會到壹種無法言傳的美。 在“畫意”壹欄下的《李唐老哥》《郭熙老哥》《公望老哥》等文章中,劉墉以書信的形式,用壹種調侃的口氣,與古代的三位畫家進行了古今對話,在文中作家談到了對於這些畫家的畫作的理解。同時,劉墉也曾臨摹過這些畫家的作品。臨摹的過程,也是劉墉向這些畫家學習的過程,同時也加深了對畫作的理解,同時也表達了對畫家的崇敬之情。這部分文字,可以看作劉墉畫論的壹部分,也可以看作壹個當代畫家對古代畫家的致敬的文字。 這樣的壹本書,能讓妳更深刻全面地去了解作為詩人、作家、畫家的劉墉。打開這樣壹本圖文並茂的書,相信妳壹定不會失望的!

《寧可孤獨,也不庸俗》讀後感(四):靈動文字與唯美繪畫的完美切合

這是劉墉蟄伏3年的又壹力作,是他的第6本詩畫散文集,其中包含《浴火》《詩情》《花語》《畫意》《短歌》,最後還附錄小說《妻子的導盲犬》。

劉墉在小序中談到創作是因為感動,壹瞬間情感的觸動。讀他的作品猶如長者娓娓道來生活的道理。他的文章以雞湯文不壹樣。不會空喊口號或者不切實際的實踐。他更多像壹個老者在絮絮叨叨的給讀者講他自己的故事,讓讀者明白做人的道理。更讓人驚喜的是文字與繪畫的完美切合,輕快靈動的文字與唯美意境的畫作讓人眼前壹亮。

劉墉就是這樣是壹位多面手,集作家、畫家、詩人等頭銜與壹身。讀他的文字總是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的驚喜與感動。

《寧可孤獨,也不庸俗》讀後感(五):壹個人,要麽孤獨,要麽庸俗。

《寧可孤獨,也不庸俗》是臺灣知名作家劉墉的新作,他的眾多出版物中,最為我們耳熟能詳的應該是《我不是教妳詐》,如果僅從《我不是教妳詐》了解劉墉,可能會覺得他深諳人情世故,為人處世老練。但其實劉墉有很多的標簽:作家、勵誌大師和畫家。在劉墉的公眾號裏有篇文章+訪談是和兒子壹起聊了這本書的創作思路,裏面的每壹幅畫都是劉墉親筆並且每幅畫背後都有自己的故事,比如救他壹命的姜花草和曾經燒了自己家園的大火,過了55年才趕上自己重新面對的大火,讓房子付之壹炬,淪落到住草棚。他曾經無法回憶那段時光,但是現在有勇氣把那場大火畫壹口氣下來。

“每壹個痛苦,我們都可以疏離開來,去看那個痛,這樣痛苦就比較不“痛苦”了。

為什麽壹個人可以活出自己的座右銘“寧可孤獨,也不庸俗”?劉墉30歲的時候就到美國,為什麽壹個“丙”類的學生可以在學校出校刊、當編輯、也許就在於他對生活的敏感,觀察記錄讓自己感動的景物,事情等,走到哪裏都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壹顆敞開的心。這是我們大都市的人所缺少的,畢竟每天的上班下班,上學下學,我們可以讀萬卷書,但是難行萬裏路,劉墉在求學期間並沒有讀萬卷書,但是行萬裏路,對周遭充滿探究的欲望。當我們有了浩瀚人生,就會知道自己的路在何方,才知道“感動妳我,便可感動天下”。劉墉求學時期的文章寫的並不好,因為缺少真情實感才缺乏文采和想要付諸筆端的熱情吧。而現在劉墉的畫作和文章充滿了對生活的感悟和感動。就連兒子劉軒的軒字也取自“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千行淚……”

讀完《寧可孤獨,也不庸俗》,知道劉墉作為成功人士,擁有更多生活方式的選擇權,但是都市中的我們,心之向往,但囿於眼前的升職加薪、房貸車貸和學區房。能放下的壹天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到來,當捧起這本書,瞬間拋棄煩擾的壹切,進入詩情畫意的小確幸。

書分為 *** 、詩情、華語、畫意、短歌。 *** 講的是浴火重生,劉墉童年遭遇的大火、母親的金戒指幾個發生在童年時光的小故事,曾經的不堪,終於有勇氣平靜的講出來。詩情是劉墉成年後的故事,最讓人感動的是山地美少女壹別50年,在提起此人已經嫁人、出國、客死他鄉了。“我還在原地等妳,而妳早已煙消雲散”。接下來劉墉用3個花木的故事串起了“花語”這個章節,野姜花在劉墉兒時記憶的臺灣河畔邊到處可見,結實得很,甚至可以抓住野姜花當救命稻草避免被卷入河中。人到美國,這種花不常見了,偶遇之後養了壹大盆在書房,當然還是在故鄉的方式來對待,拽來拽去。書中的水墨畫都是劉墉親自創作,有的大氣磅礴,有的綠意盎然、有的有情有景,當然少不了歷代大師的啟發,劉墉放了和大師們的“書信”,也可算作自己的“單相思”。最後壹章是畫作配詩歌,讓我想起了翁子揚的《璃玻璃琉》,風格雖不同,但是搭配相宜,就像是電影裏有人想家了,背景壹定是帶有鄉愁的背景音樂才不違和。

書中提到人生的三重境界:

第壹境:昨夜西風雕敝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眾裏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相比之下,我更喜歡劉墉畫的聽雨的三種心境,少年、壯年和老年。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壹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人生不同階段,對事物的看法也全然不同,心境罷了。

“行走於世,風大時,要表現逆的風骨。風小時,要表現順的悠然。

成熟的人不問過去,睿智的人不問現在,豁達的人不問未來。“

——劉墉

《寧可孤獨,也不庸俗》讀後感(六):沁潤心田,寂靜無聲

劉墉老師應該大家都不陌生了,起初,我也只以為劉墉老師只是作家壹個身份,再多也就還有勵誌大師壹類,直到前段時間看到了劉墉老師的畫集,我才知道,原來劉墉老師竟然還是壹位畫家。看來不能再說自己拜讀過劉墉老師的作品了。

喜歡劉墉老師的文字,像壹位熟識的長者,給妳講著壹個又壹個有趣又勵誌的故事。劉墉老師的書溫柔又熨帖,撫慰心靈,即使看上壹天也不會煩躁。劉墉老師的書很平易近人,不艱澀難懂,在他看來,文字應該是有感而發,不應該是為了寫什麽而寫的無病 *** ,很喜歡這個觀點。

《寧可孤獨,也不庸俗》是壹部非常令人動容的書,娓娓道來,包含他對於身邊的人和事的專註,以及濃濃化不開的情意。每壹個故事感覺稀松平常,然而卻都有壹定的道理和內涵存在,不同的讀者可能會有不同的感受,在閱讀中,妳會感受到劉墉老師是壹個很細膩的人,不僅是對於自己作品的細致,還有對於情感的細致,如果不是壹個及其熱愛生活和熱愛家人的人,無法從細節處入手,是寫不出如此細膩動人的文字,畫出讓人動容的畫作的。

每每字裏行間感動之余還會看到壹幅幅令人心動的畫,真是壹種意外收獲,不僅想到古典詩詞的壹種藝術表現手法,“情景交融”。讀劉墉老師的作品,完全就是沈浸於那種情景交融的境界之中,就像謝榛在《四溟詩話》中寫的那樣“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而劉墉老師則是將情和景完全用畫和文字相配合,令讀者為之動容,而那種動容不是洶湧澎湃的激蕩,不是那種巍峨雄偉的震撼,是如清風徐來引起心湖中的陣陣漣漪,這種恬靜柔美,而又極具韻味。

劉墉老師的書是讓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有不同的收獲的書,如果在上學的時候閱讀,會覺得這是壹本很輕松的讀物,很難有***鳴,但是會有壹種啟迪;如果在成家之後閱讀,會覺得這是壹本很實用的書,猶如深夜裏的壹盞燈,壹種指引;如果在為人父母之後,也許妳會覺得找到了知音。

“感動常常是排山倒海的。譬如櫻花,前壹天還光禿禿的樹枝,壹夜間突然盛放。”感動常常是沁人心扉的。亦如朝露,睡前還存在於空氣中,清晨卻已然躺在葉上~劉墉老師的書就是如此,潤人心田寂靜無聲。

《寧可孤獨,也不庸俗》讀後感(七):不庸俗 也不孤獨

相信劉墉這個名字對於80後來說並不陌生,勵誌教父、雞湯達人,他的作品鼓勵了壹代人的成長曾經的《螢窗小語》《我不是教妳詐》等作品引發暢銷狂潮,銷售逾千萬冊,影響深遠。而且劉墉還有壹個身份,美術家。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劉墉的美術專業背景也足以讓人仰慕。

這本新書《寧可孤獨,也不庸俗》是壹本半自傳體的勵誌散文集加繪畫作品集,回望自己壹路走來的心路歷程,親情愛情,收獲與遺憾,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經歷過,才倍感感慨良多。同時這本書還收錄作為畫家劉墉的50多幅畫作,非常精美,制作精良,值得收藏。 我上大學時曾經讀過劉墉,初入社會的我在劉墉的書裏探索秘籍和欲取真經,雖感嘆世間百態卻也暗暗竊喜看到壹本好書學到實踐經驗,此後對劉墉崇拜不已,語言真實犀利,毫無保留的把自己的看法交給懵懂的年輕人,很多觀點壹針見血得讓人毛骨悚然,卻又讓人忍不住點頭稱贊。我第壹次在電視裏見到劉墉時感覺和想象中的不太壹樣,我土生土長北方人的生活經歷限制了我的想象,看文字還以為是個憤憤的壯漢,沒想到如此犀利的筆鋒出自這樣壹位溫潤的南方男子,尤其看過他的畫後,更不由得感嘆竟也有如此堅柔並濟的人。 很有幸有機會讀到《寧可孤獨,也不庸俗》,才更深入的了解了劉墉,70年的人生,命途多舛,不斷在困苦中肯定自己、創造自己、超越自己,心懷壹份懂得和灑脫,深情行走在歲月間。歷經時間滌蕩,才能體味人生百態,走過萬水千山,才能洞悉世事真相。生活賦予了他探究百態的敏銳目光,也磨圓了他的棱角,唏噓間壹切都似雲淡風輕,卻又擲地有聲引人深思。年輕時讀劉墉和成長後再讀確實感受有所不同,唯壹不變的是對其壹語中的的感嘆。相信只要讀過的人定會有同感。是本好書,推薦給躊躇滿誌準備踏足社會的年輕朋友,也推薦給社會浪潮中努力前行的所有人。

《寧可孤獨,也不庸俗》讀後感(八):勇敢的去做率真的人吧

《青玉案·元夕》 南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壹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辛棄疾的這首《青玉案·元夕》隨著臺灣歌手陳彼得在央視《經典詠流傳》的深情傳唱,讓這首經典宋詞再次走進觀眾的視野,煥發出無窮的生命力。讀著名華人作家劉墉的《寧可孤獨,也不庸俗》,讓我想到了作者在書中“詩情”壹章中《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對這首詞的生動註解,所謂的庸俗,所謂的孤獨,都是每個人對人生和生命價值的不同追求在外人眼中的體現吧。

劉墉飽讀詩書,才情橫溢,是著名的作家,又善於繪畫,也是有名的畫家,還是善於循循善誘、開導他人的勵誌大師。在《寧可孤獨,也不庸俗》壹書中,劉墉用深情的筆墨書寫了自己對往事、對親人、對繪畫、對詩詞的獨到體會和見解。在這本書裏,既有他對逝去母親和父親的深情追憶,還有對少年時代經歷的娓娓道來;既有對詩畫藝術的探索提煉,也有對山水人物的時光感嘆;既有對生活裏尋常事物的看法,也有對簡單背後蘊含的深厚道理進行的理性闡發……是壹本人文氣息與藝術氣息濃郁的詩畫散文集。

劉墉善於用散文的形式去記述、去講述。在本書裏,他通過對母親生前左手無名指上戴著的壹枚金戒指的回憶,打開了母親特別是晚年母親的生活的點點滴滴。這不是壹枚普通的金戒指,它與母親的生活融為了壹體,不論是在生活中,這枚戒指從未離開母親的手指,即使發出“當當當”、在外人聽來嘈雜的聲音,母親依舊戴著它,絲毫不受影響,這枚戒指代表著母親。作者說,因為習慣了,所以覺得母親戒指發出的“當當當”而感到心安。因為只有聽到“當當當”的聲音,就知道母親安好。讀完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從字裏行間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母親的深厚感情,這些看似平淡的語言,講述的是人世間最美好的感情了。人們常說“睹物思人”,劉墉的這篇《母親的金戒指》就是最好的註解了。

壹篇好的文章能引發作者情感上的***鳴。劉墉在《寧可孤獨,也不庸俗》裏面,每壹篇、每壹幅畫都來自於某種情緒感染了作者,讓他在感動之余,揮毫撥墨,用文筆盡情舒展。可以說作者是壹個率真的人。

劉墉精選的這些文章組成浴火、詩情、花語、畫意、短歌等數編,將作者對散文、書畫、詩情等等才藝展現給讀者,壹邊是壹篇篇充滿感情的散文佳作,壹邊是栩栩如生、意境悠遠的繪畫,將本書的文藝格調拔得很高。我想,作者取名《寧可孤獨,也不庸俗》想要表達的意思很明確,就是要用壹種真性情去生活,去愛可愛的人,去做想做的事,去追求想追求的理想,哪怕“曲高和寡”,也不去過那虛妄、庸俗了的生活。

《寧可孤獨,也不庸俗》讀後感(九):孤獨有時更感人!

“我們可以轉身,但是不必回頭,即使有壹天,妳發現自己走錯了,妳也應該轉身,大步朝著對的方向去,而不是回頭埋怨自己錯了。”

當我看到這段話的時候,我正在懊惱許久之前做過的壹件錯事,心情極其低落,有壹種很想返回當時再重新來過的糾結。

這句話是劉墉寫在新書《寧可孤獨,也不庸俗》封頁上的,仿若壹道亮光照進我心裏,果然開了壹扇明窗。

高中時代就讀過劉墉,不知為何,我對他的印象是散文作家,壹如余秋雨壹般,但事實上他的作品更接近於品質美德宣揚的心靈雞湯,側重於人生大道理,卻被他娓娓道來,絲毫不覺得絮叨單調。

他的作品非但不令人覺得雞肋無聊,反而會給人壹種積極向上的正能量,督促自己成為更自律更成功的人,他的《超越自己》《創造自己》《肯定自己》尤其體現了這壹點。

不單單寫作成功,劉墉的畫作亦是同樣有成就,尤其在這本《寧可孤獨,也不庸俗》裏,幾乎每壹篇都是藏在他心裏的壹幅畫,筆墨徐徐,緩緩而來。每壹篇文章都附著不同的畫作,文畫相映,文字與畫同樣楚楚動人,沁人心脾。

新春開市夜喧騰

劉墉說他的文章感動了很多人,真正的原因不是他的文章有多好,而是他自己先感動了自己。

這話說的實在,卻也體現了寫作的真諦,假若作者連自己都不能感動,又怎麽去感動讀者呢?沒有感動的寫作不過是嬌柔的累述,文字的堆砌而已。

劉墉的感動又與旁人不同,他的感動仿佛是從隱蔽的小角落裏散發出來,不引人註意,卻在不知不覺中感動了身在其中的人。

真如這本《寧可孤獨,也不庸俗》,書中分為五個部分,浴火,詩情,花語,畫意,短歌,在書的末尾又附加了壹篇小說,最妙的便在這短短幾頁的小說裏—《妻的導盲犬》,熟悉的人讀了或許會悄悄印證曾經發生過的事,從而尋到蛛絲馬跡,不熟悉的人情不自禁會想到這或許就是真正發生在劉墉身上的事,感同身受,頗為動人。

浴火裏母親的金戒指像是在敘述壹件事,又像是講述了大道理,讀者不同,心內散發的韻味亦是有所不同,這樣的闡述令人想起前幾年特別提倡的開放性思維。待到詩情畫意篇章,真真的沈溺在作者構述的美妙天地裏,仿佛有壹道暖暖的風輕輕的拂過臉面,溫柔而又唯美。

感動之余卻也有忍俊不禁的時刻,畫意壹段裏,其中壹篇《米奇與米妮》,初看題目我就感到很好奇,這不是動畫片麽?作者寫來有何用意呢?

看完方知何意,忍不住輕笑,原來是劉墉家裏來了兩只小老鼠,可不就是米奇與米妮麽?將家裏的小老鼠放到籠子裏當做寵物養,恐怕也沒幾人了。

最後壹節的詩歌,每壹個字都徜徉在筆墨畫裏,只幾個字便將無數的東西勾勒在壹起,令人遐想,恰女兒看到,讀給她聽了壹節,沒想到小小的她竟是愛聽,又纏著我念了兩遍。

此時,心情大好,反復吟誦文中開頭的那段話,頓覺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