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七夕節的書法作品

七夕節的書法作品

七夕節的書法作品如下:

白居易《羅國營書七夕》煙霄微月淡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七夕(唐)曹松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鵲橫流。彤雲縹緲回金輅,明月嬋娟掛玉鉤。燕羽幾曾添別恨,花容終不更含羞。更殘便是分襟處,曉箭東來射翠樓。

節日簡介:

七夕節(乞巧節)或稱“女兒節”“女節”“古代婦女節”。流行於甘肅省西和縣的傳統節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甘肅省西和縣壹帶的七夕乞巧民俗出現於漢代,經過唐宋時期的發展,明清兩代達於興盛,至今已有千余年歷史。

西和乞巧民俗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從農歷六月三十日(小月為二十九日)晚開始,至七月初七日晚結束,前後歷時七天八夜,整個活動分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娛巧、蔔巧、送巧七個環節。

主要活動:

七夕節(乞巧節)主要活動包括手襻搭橋、跳麻姐姐、祈神迎水、照瓣蔔巧、巧飯會餐等多項內容。每年農歷六月下旬開始,在西和縣,不論是縣城,還是農村,未成家的姑娘們就忙活起來了,湊在壹起商量怎麽過屬於她們自己的特有的節日。

壹般是幾個關系比較好的姐妹發起活動,同村未婚女性組成“壹個場子”(俗稱”乞巧場")。選定乞巧場後,姑娘們結伴利用閑暇時間在居住條件較好的姑娘家練唱《乞巧歌》。農歷六月二十六到二十九這幾天,姑娘們要從集鎮紙貨店迎請“巧娘娘”。

傳承保護:

西和七巧節風俗是集信仰、詩歌、音樂、歌舞、工藝美術為壹體的綜合性民俗活動,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發掘、保護西和乞巧民俗,對促進農耕文明時代社會制度、生活方式、民間習俗、審美取向等的研究,追尋中華文明的起源,探究西秦文化特點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