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中州文化·燦爛的中州文化與歷史名人·中州文學

中州文化·燦爛的中州文化與歷史名人·中州文學

中州文化·燦爛的中州文化與歷史名人·中州文學

(1) 先秦、秦漢時期的詩歌與散文。 自古以來,居住在中原大地的勤勞而智慧的人們就在不斷地創作優美動人的詩歌。《詩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壹部詩歌總集,基本上屬於樂歌。全部作品都是由周王室派出的叫做“行人”(“遒人”)的采詩官采集所得。《漢書·食貨誌》記載:“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詩,獻太師,比其音律,以聞於天子。”可知《詩經》是采自各諸侯國的民間歌謠的總集。

《詩經》由“風”、“雅”、“頌”三部分組成。“風”即十五國風,系采自十五個諸侯國的詩歌,***壹百六十篇。在這壹百六十篇中,有壹百零九篇是采自中州,即今河南境內諸侯國的詩篇。包括《周南》十壹篇、《召南》十四篇、《邶風》十九篇、《鄘風》十篇、《檜風》四篇。“頌”中之《商頌》四篇采自中州宋國(今河南省商丘市)。“雅”中的《小雅》亦有部分詩歌產生於中原。保守地說,《詩經》三百零五篇,將近壹半出自中州大地。可以說,中州大地自古就是詩歌的故鄉。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君為了爭霸或兼並戰爭的需要,廣泛爭取和利用讀書人為其服務。於是很多讀書人紛紛登場,代表某個階級或階層的利益,四處遊說演講、撰寫文章,利用散文、議論文的形式去表明觀點,於是在我國歷史上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在這種形勢下,產生了很多優秀散文和議論文,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中州大地當時正是散文作家和議論文作家薈萃之地。

老子,今河南省鹿邑縣人,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相當今天的國家圖書館館長)。他撰寫的《道德經》八十壹篇,首創了散文的語錄體形式。莊子,宋國蒙人(今河南省民權縣)著《莊子》三十三篇,語言生動形象、優美和諧,節奏明快清新,既充滿浪漫主義的情調,又有深刻的人生哲理。莊子的散文如詩如畫,引人入勝,是先秦浪漫主義的傑作,在文學史上具有深遠的影響。韓非所著的五十五篇議論文,說理透徹,論證精密,令人不得不服,有壹種不可阻擋、不可抗拒的力量,堪稱我國說理文、論說文的傑作。李斯,今河南省上蔡縣人,他的《諫逐客書》也是傳世之作。

西漢時期的賈誼,今河南省洛陽市人,是當時壹位才華橫溢的辭賦家、文學家和政論家。他著有《新論》十卷,代表作品《過秦論》《吊屈原賦》,皆為我國論說文的名篇。《過秦論》運用了渲染、誇張、排比、襯托等寫作手法,文章脈絡分明、首尾呼應、氣勢崢嶸、語言鏗鏘,在散文史上影響深遠。西漢時期另壹著名文學家、政治家晁錯,乃穎川(今河南省禹州市)人。他的《論貴粟疏》,是向漢文帝所上的奏疏。疏文在陳述重農貴粟的重要性時,用對比的手法,層層深入、論述嚴密、說理透徹、語言流暢,中心突出,亦是論說文的名篇。

先秦、秦漢時期,中原地區產生了大批詩歌、散文的名家名作,在我國文學史上具重要地位。

(2) 詩聖杜甫及其故居。 杜甫,字子美,今河南省鞏縣人。杜甫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唐代另壹位浪漫主義詩人李白齊名,並稱“李杜”。唐代文學家韓愈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元稹說:“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千百年來,杜甫被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杜甫是晉朝史學家、軍事家杜預的裔孫。杜預是京兆杜陵(今陜西省西安市南郊)人,故杜甫稱自己是“杜陵諸生”,“杜陵野老”;又因他曾做過“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人稱“杜工部”。杜甫的八世祖曾隨晉元帝遷至襄陽定居。唐朝武則天時,杜甫的曾祖父杜依藝任鞏縣縣令,故杜氏全家隨之遷往鞏縣。杜甫的祖父杜審言是武則天時期的著名詩人,深得女皇的敬重,授以著作郎、膳部員外郎等官職。女皇死後,中宗繼位,杜審言因與女皇龐臣張易之勾結罪而被流放峰州(今越南境內)。杜甫的父親杜閑是壹個下級官吏。杜甫出生在今河南省鞏縣縣城東門南窯灣村。五歲時喪母。因父親遠在奉天縣任上,故被寄養在姑母家中。

杜甫自幼好學,在青年時代,懷著遠大的政治抱負,開始參加科舉,但屢試不第,又加家境貧寒常處於窮困無奈之中,以賣藥和朋友接濟為生。為求發展,他寓居長安十年,但未能施為。杜甫壹生正是大唐王朝由盛變衰的時期,他經歷了唐玄宗時的開元盛世,安史之亂後,他又目睹了唐朝“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黑暗現象,寫下了著名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真實地反映了動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他靠獻賦得官,曾官至左拾遺。然不久又棄官。唐肅宗乾元三年(759),將近五十歲的杜甫移家成都,在故友高適和表弟王司馬的幫助下,於成都城西三十裏的浣花溪建草堂壹所。他在這裏寫下了著名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中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現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成為千古名句,反映了詩人無私、高尚的思想境界。唐代宗時,五十三歲的杜甫聽說官軍收復了黃河南北,自己的家鄉已從安史叛軍手中收復時,他高興地寫下《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壹詩。詩雲: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正當杜甫準備回故鄉時,他的好友嚴武被任命劍南東、西川節度使。嚴武要杜甫做節度使署中的參謀,又表他為檢校工部員外郎。但嚴武在四川壹年多即死去,而杜甫也早在此前因過不慣節度使幕府的生活而棄職,這樣杜甫的生活又失去依靠。公元765年,杜甫54歲時,攜家離開成都,沿長江乘船東下,投奔潭州刺史韋之晉,不料到達潭州時,韋之晉卻病死了。杜甫走投無路,只得以船為家,經常吃不上飯,貧病交加。次年,這位偉大的詩人便在湘江的舟中長逝人間。

杜甫死後四十三年,他的孫子杜嗣業遵照先人的遺囑,將杜甫的屍骨歸葬故鄉。杜嗣業扶靈柩路過荊州時,即拜請荊州刺史、著名的詩人元稹為其先祖撰寫墓誌。元稹命筆雲:“嗣子曰克武,病不克葬,歿。命其子嗣業,嗣業貧,無以給喪,收拾乞丐,焦勞晝夜。去子美歿四十余年,然後卒先人之誌,亦足為難矣。”從墓誌上可以看出,杜甫後人的家境依然貧困不能自給。《來陽縣誌》雲:“元和中,其孫嗣業遷葬鞏縣,元微之為誌。”

杜甫終於歸葬故土了,他的陵墓坐落在鞏縣西康店村的邙山腳下。墓高十壹米,寬十五米,呈方形。他兩個兒子宗文、宗武的墓也拱立在近旁。宋代人周序憑吊杜甫墓有詩雲:

杜陵詩客墓,遙倚北邙巔。

斷碣居人識,高名信史傳。

猿聲悲落照,樹色翳寒煙。

惟有文章在,輝光夜燭天。

清乾隆年間,後人在杜甫墓前立了壹塊“唐少陵先生之墓”的墓碑,康熙十九年復立“杜少陵墓碑”。如今墓前植有青松翠柏和花卉,風景秀麗,莊嚴靜穆,表達了中州人民對偉大詩人的敬仰。

出鞏縣舊城北門向東約百余米,有壹筆架山,山腳下平臺地上的小院,就是杜甫故居。院落座北朝南,依山傍水,緊靠筆架山有壹孔座東朝西的磚砌窯洞約十壹米深,杜甫就誕生在這裏。如今這裏已經整修完好,供人參觀瞻仰。

杜甫壹生顛沛流離,在貧窮和苦難中掙紮。國家不幸詩家幸,正是苦難的生活使他更接近下層人民,使他的詩反映出人民的疾苦和唐代的社會矛盾,充滿了憂國憂民的感情。他的詩反映了唐朝由盛到衰的歷史,故人們稱為“詩史”。杜甫的詩,筆底波瀾,氣壯山河,句句珠璣,筆筆有神,故又被尊為“詩聖”。他的詩承繼了我國優良的文學傳統,達到古代現實主義詩歌的高峰,起著繼往開來的作用。杜甫在我國文學史上立下了壹塊豐碑。

(3) 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及故裏。 韓愈,字退之,今河南省孟縣人。唐時,昌黎(今遼寧大、小淩河流域)韓氏為壹時著姓,韓愈亦每以昌黎自稱,故後世又稱之為韓昌黎。韓愈三歲就失去父親,跟隨被貶官的堂兄韓會到嶺南。堂兄死後,堂嫂將其撫養成人。韓愈自知學習不易,因而發憤讀書,每天寫數千字的筆記,精通六經及諸子百家之學後,壹舉考中進士。

唐德宗時,因韓愈操行堅正,鯁言無所忌,詔為監察禦史。他見宮市擾民(“宮市”即百余名宦官充任宮市使,到街上為宮廷采購的活動。宮市使橫行不法,以勢欺人,低價購買,甚至搶掠),便上疏彈劾,要求罷除。結果得罪權貴,被貶為陽山令。

唐憲宗時,韓愈因平淮西有功,升遷知制誥、刑部侍郎。憲宗信佛,欲迎佛骨於禁中。韓愈上疏諫阻說:佛本夷狄之人,佛骨本朽穢之物,應“以此骨付之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前代之惑。”(《新唐書·韓愈傳》)治天下須以儒學為本。憲宗大怒,貶韓愈為潮州刺史,後移袁州刺史。唐穆宗時,復召韓愈為國子祭酒、京兆尹、兵部侍郎、吏部侍郎。長慶四年(824),韓愈五十七歲時去世,謚“文”,世稱韓文公。

韓愈是我國傑出的散文家和詩人。他學問淵博,才華蓋世,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詩雲:“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壹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全詩清新別致,觀察細膩,精煉準確地表達了早春的景色。

韓愈力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提倡散文,為古文運動倡導者之壹。他寫的《師說》《進學解》《原道》《原毀》等文章,筆力遒勁,氣勢雄偉,語言鏗鏘有力,立意高遠,寓意深長。韓愈被認為是自司馬遷以來最優秀的散文家。

韓愈壹生,文學蓋世,政績卓著。他對晚學極盡提拔,為之指授文章。當時許多人,如賈島、劉義皆稱為“韓門弟子”。他常排難?孤,得到時人的好評。他壹生反對釋、老,提倡儒學,針砭時弊。由於他愛惡分明,故所寫文章雄勁有力,堪稱散文中的傑作。

韓愈去世雖歷千載,但他家鄉的人民不忘這位文學巨子,立祠修陵紀念他的政績和對文學的貢獻。韓愈墓祠在河南省孟縣城西六公裏的韓莊村北半嶺坡上。祠有門房三間,山門前有涼亭和臺階。走過山門,有碑樓壹座,嵌著巨碑壹通,碑上詳述韓愈的生平事跡。碑樓北邊,有清式饗食堂三間,堂內立有韓愈石像。韓愈的墓冢封土高約七米,墓四周古松翠柏,蔭蓋遮日。韓愈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河南旅遊大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