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黃煌荊楚隱廬山之行儒家文化的光輝

黃煌荊楚隱廬山之行儒家文化的光輝

黃煌荊楚隱廬山之行儒家文化的光輝

廬山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文化遺址之壹,有著悠久的文化傳統。有白鹿洞書院,中國最早的書院。其前身是廬山郭雪,建於南唐元年,宋初改名,居宋代四大書院之首。後儒朱在此講學,使這個儒學的教育中心重新煥發了生機,其規模和學術水平被譽為“天下第壹”,對中國儒家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五老峰山腰的白石寺,原為“李氏山房”。宋代著名學者李昌在此潛心研究,抄寫九千余卷。它被稱為廬山上的“宋代圖書館”,在歷史上享有盛譽。

朱復興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在五老峰東南麓的海會寺下面,距幸子縣城十多裏。據《董誌》記載:“白鹿洞之人,亦唐立波讀書處。唐貞元元年(785年),伯與弟涉廬山,伯養壹只白鹿,十分溫馴,常隨之。人稱白鹿原先生。”傳說李伯在這裏日夜苦讀,五老峰的壹只仙鹿被感動來到這裏,陪伴他讀書,為他帶人參,為他遮風擋雨,在鎮上為他買筆、墨、紙。當李博成為刺史,再次訪問盧希安時,他已經不在了。此地四面環山,如在洞中,故稱白鹿洞。李勃被任命為江州刺史後,在自己僻靜的地方修建了梯田,名聲大噪。唐朝末年,許多學者來到這裏學習和討論,顏真卿的孫子崔琰帶領30多名弟子在經學洞授課。南唐元年(937-942),這裏建有“廬山郭雪”,以國子監九經為洞主,學生聚集講學。宋初,白鹿洞改名書院,為宋代四大書院之首。

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

宋代書院興盛。壹般都是知名學者在山中景點講學。他們采用了多種學習方法,如個別學習、相互問答、集體講解等。他們主要研究儒家經典,偶爾討論時政,對學術發展影響很大。由於國家衰落,兵荒馬亂,南宋時白鹿洞書院壹片廢墟。在時期,朱被任命為南康(今縣)守備司令,並多次上書朝廷,積極主張重建,最終得到孝宗的支持。白鹿洞書院恢復後,朱親自在此講學,並重新制定了學習規則。從此興盛起來,被譽為“全國第壹”,成為書院的典範。

白鹿洞書院很大,就像壹座山城。原有古典建築360余座,各種殿堂、亭臺樓閣、荷塘小橋、牌坊應有盡有。

書院的主體建築——禮樂寺,是當年學生敬奉孔子的殿堂,墻上刻有吳道子畫的孔子畫像。旁邊是神思園,裏面有壹棵老桂花樹,是朱傳下來的,樹旁的碑上寫著“* * *手栽桂花”幾個字。丹桂書院有壹條通往碑廊的小路,墻與墻之間有130多處石刻,包括朱手工制作的書院學術規則,以及歷屆文建築和名人書法。其中,夏紫的《白鹿洞遊歌》最為著名。縣誌載萬歷九年,壹窮道士來訪,向書院學生借筆墨寫詩。男孩看那人窮困潦倒,沒理他。道士拾起影壁上的蒲草,寫出了《白鹿洞之歌》,因其清新的詩意和蒼勁的筆法而代代相傳。宋曰:“白鹿洞造之時,就在五老峰之旁。五歲時,天未滿尺,見人間重雲。我要美麗,壹朵朵綠色的芙蓉。舉手,石扇半開,綠玉少女迎。風雷隱隱深,倚樹崖聞鐘。洞門外,百棵松樹化作千年黑龍。駕黑龍,騎白鹿,泉水可飲,奶酪可上。誰願意待在空山裏?空山是我家,石上念壹卷《黃庭》。”自費出版的《夏紫真人編蒲為書》。

白鹿洞書院有壹個美麗的花園,有許多建築,如皇家亭,頤華堂,奇聖寺等。石秀春光明媚,古木參天,真是讀書的好地方。清代詩人袁枚寫過《白鹿洞》詩:“少室山人住舊草堂,隔朝* * *住。壹扇散漫的門,罩著壹頂華蓋,五老雲在看書。白鹿原仙徑遠,青燈講堂空。天下何處尋精宅,恐不如溺於草下。”到了現代,魏源也寫了他的風景,稱贊朱的豐功偉績:“水收回洞名,白雲深處讀書聲。巍峨的峰頂下,是參天大樹。誰叫松濤萬曲情?”

朱(1130—1200),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他是南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家。他是“朱成理學”的代表人物,被追謚為惠公。人們都尊稱它為朱。其書院規範實行已久,對後世影響深遠。明清兩代被視為正宗的理學大師,是書院崇拜的主神。

朱學識淵博,前途無量。在《白鹿洞規則》中,他把自己的治學要點定義為:“博學,審問,明辨,堅守。”有“朱吃書”的傳說,說他曾經說過“白鹿洞書院的第壹條規矩就是吃書”。“有兩種常見的吃法。壹個是人吃飯,要細細咀嚼,細細品味。首先,奶牛吃東西,嚼東西,然後反芻。”“只有人吃了才是無知,只有牛吃了才是博學而不專”。所以兩種方法都用比較好。他主張多思考,指出:“古代聖賢教人學習,不就是讓他們講明義理,以修身養性,進而推己及人嗎?他們並不只是想把自己的事情記成歌詞來撈名逐利。今日做學問,正相反。”他註釋了許多儒家經典,如《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詩經》、《易經》、《楚辭》,提出了許多精辟的見解。有些筆記成為後代學生的必修教材,影響很大。他編輯了程程的遺書,弘揚了程頤的理學。他的課堂筆記後來被學生們匯編成140卷的齋藤優子體裁。朱強調“三綱五常”,“存天理,滅人欲”,把人性的發展與封建禮教捆綁在壹起,對維護封建專制非常有利,但他的廣博知識令人欽佩。“諸子學”成為後來國學的內容之壹。在日本,“齋藤優子研究”也相當流行。明朝嘉靖年間,南康知府秦望在齋藤優子洞後挖了壹個洞,知府何卓在裏面放了壹只雕好的石鹿,由此可知人們對朱熹和白鹿洞書院的崇敬。

後人還在朱講學、讀書、遊覽的地方修建了30余座亭子,最著名的有亭、自凈亭、都兌亭、風雲亭、六和亭、百花亭等。清泉巖中,綠樹翠竹下,有三角形、四邊形、六邊形、八邊形、扇形、圓形、梅花形。比如“蓬萊閣”就建在壹條穿流而過的摩崖石刻上,朱經常和他壹起圍坐在石刻上,在溪水中唱歌。“全峰雲鶴亭”建在讀書臺的西面。朱和他的學生們經常來這裏觀賞雲海和峽谷的美景。清風觀亭,使人想起朱的詩《四十叔白鹿原賦有韻》:

古詩詞《儒家文化的光輝》出處:若想起先賢,千年遺跡猶在。假裝亭子是綠色的,回答這首歌。朱朗立誌精學,老子無能卻嗜睡。多少中國名教樂,別講空道理,求長生。

歐陽修與廬山高石刻詩

在廬山九十九盤古路上,有壹個巨大的題字“廬山高”。歐陽修寫詩氣勢磅礴,寫丹雄渾樸實。黃庭堅對這首詩評價很高,他的後記說:“廬山之美,不僅在歐陽文忠的詩中,在文人的眼中也是如此。”極其佩服。

歐陽修,江西廬陵(今吉安永豐)人,是著名的古文作家,詩文風格與其散文相近,語言流暢自然。這首《廬山高》是他在朋友劉中雲隱居廬山時送給他的壹首古詩。歡,字寧之,江西高安人。與歐陽修同時為秀才。他的官員是尚領,他為人正直。50歲棄官,退居廬山南興子縣(原南康)羅星灣。歐陽修很佩服他這個人,專門寫了“廬山同年還劉中雲南康”。他的詩說:“廬山高,千裏之外。離根盤數百裏,屹立長江。龍來了又去江西,為了楊瀾和左。洪濤巨浪日夜沖撞,雲息風停水。泛舟岸邊遠遠望去,上身青黑,下身沈重。試著在此期間,爬上石頭窗臺,窺視空空的窗臺。成千上萬的巖石和山谷環松,懸崖和巨石飛行。水聲震人耳,六月飛雪灑石。仙翁釋放兒子總是壹件樂事,我討厭他的學習錯覺。但見丹崖青壁上壹亭倒影遠近,晨鐘暮鼓彌漫高樓。花草,不知其名。風露濕香谷,時而白鶴成雙飛。遠遠的找不到,所以心痛。我佩服妳買田造屋,插秧造酒。如果妳想讓漂浮的蘭花溫暖而翠綠,那就坐臥在玄關窗戶的對面。君懷雷有寶,世俗不分貴賤。策名李二十年,青花頭困壹國。不能沈湎於名利,因為又不是青雲白石有深意,何必隕落。我的丈夫像紳士壹樣強壯,所以我想說他有壹支像長桿壹樣巨大的筆。”這真是壹首有情有文的好詩。難怪王陽明要寫書刻石。

歐陽修的老家是江西吉安永豐縣沙溪,那裏有西洋宮。據說歐陽修曾在此求學講學。這座宮殿是壹座三層建築,有檐有亭,有雕梁畫棟,十分壯觀,至今保存完好。歐陽修親筆題寫的“龍鋼鉗表”仍保存在宮中。這是他父親去世60年後寫的墓誌銘。遊帝五年(1053)歐陽修墓時,從河南潁州帶回了青州石。高2.3米,有1133個字。其文筆清新質樸,書法蒼勁有力。這是壹件非常珍貴的文物。宮中至今還保存著歐陽修的半身像。傳說在運送這塊碑經過鄱陽湖時,龍王想看看“錢表”,歐陽修就命人把碑扔進了湖裏。龍王讀到“養之不如祭之”時,大吃壹驚,抓了幾句。

歐陽修早年家境貧寒,幼年喪父,在寡母的照顧下讀書。1030年入進士後,與梅等人交好,參加範仲淹等人的革新運動,主張官制改革,後被貶為滁州知府,歷任揚州等地知府。1054年,宋琦同修發起《新唐書》。1057年,以翰林學士身份主持進士考試,廢除空洞華麗的駢文制度,錄取蘇軾、蘇轍、曾鞏等人才。歐陽李秀倡導詩文革新,是唐宋八大家的核心人物,在文壇上影響很大。他說他的文章大多寫在“三處”(“馬上”、“枕上”、“馬桶上”)。他壹生寫了五百多篇散文,都是有備而來,是宋代筆記創作的先驅。他的名作《醉翁亭記》、《豐樂亭記》、《秋生賦》都很有特色,被人們流傳至今。傳說他在寫《醉翁亭記》的時候,為了使它更好,抄了六份手稿,貼在各個城市的大門口,征求大家的意見。歐陽修每次寫文章,都要貼在墻上反復背誦修改。現在這篇文章修改了很多次,人家都說很好,提不出什麽修改建議。直到傍晚,壹位名叫李的老人來了,他拿著壹根扁擔和壹根繩子。原來是個樵夫。歐陽修急忙下來求教。老人說:“這篇文章句句屬實,只是開頭太啰嗦。”於是歐陽修背誦了文章的開頭:“滁州四面環山,東有五龍山,西有大豐山,南有華山,北有米白,其西南群峰,還有美優……”老人說:“停,問題就在這裏。”歐陽修恍然大悟:“這些山有必要命名嗎?”老人點頭稱是,歐陽修據此修改,只是說“楚河四周皆山也”。後來,他親自去老人的小屋回訪,並帶來了蘇東坡寫的“歐文蘇”二字——《醉翁亭記》。後來歐陽修去揚州做太守的時候,還兩次邀請李老到平山堂喝酒。為紀念歐陽修,江西永豐縣恩江鎮在南宋時期修建了壹座“狀元樓”,至今仍在。歐陽修晚年自號“六壹居士”,意為“我家藏書壹萬冊,其中三代金石文壹千篇,壹架琴,壹盤棋,常有壹壺酒”,“以我為翁”,可見其學雅韻不厭。

在西洋宮附近,有他父母的墳墓,還有龍江書院、火樓、報喜園等古跡。寶璽院有歐陽修《沙溪寶璽院題詞》:“為愛江西,常以詩贊北方人。霜天綠樹變楓葉,白水秋風吹稻花香。釀灑烹雞留醉客,遍山編竹。野僧無樂,終日燒香坐結。”

王陽明與村婦在湖邊談詩。

明朝都城王陽明在鄱陽湖駐軍,捉拿反叛的寧王朱。

壹天傍晚,壹場暴雨過後,王陽明正在湖邊散步。當他在廬山五老峰下的海會鎮東側看到壹座如牛吃草的山時,隨口吟誦了兩句詩:“安仁鋪倚欄桿,望孤牛倚山。”他問隨從誰能加入下壹句,半天沒人回答。這時路邊壹個女人聽到了,說:“我可以試試。”王陽明大為驚訝,道:“請便。”婦人心平氣和地說:“我經不起牧童的鞭打,可是鄉下荒無人煙,還閑著。”王陽明更加驚訝。這兩首詩深刻的諷刺和巧妙的構思簡直令人驚嘆。於是我讓隨行人員給她壹些錢表示感謝,問她是怎麽學會寫詩的。女人說,我是五老峰下的農民,要回娘家,路過鄱陽湖。石牛山平時學了很多民歌和古詩。王陽明讓她再唱壹首,她很快就唱了起來:“崔偉石牛,壹塊奇石,千百年來獨立在河邊,風吹遍了它,雨洗遍了它的汗水。小草管不住嘴,但壹鞭不能回頭。至今鼻上無索,夜不閉天下。”

中外藏書

廬山圖書館很有特色。30多萬卷的藏書中有很多珍本,尤其是古籍和外文書籍。

1899左右,廬山建立了公共圖書館,藏書數千冊。到達抗日戰爭前,廬山圖書館藏書2萬余冊,報刊10余種,均為外文,為外國人服務。後來增加了館藏,現在有31000多卷外文文獻,大部分是近百年前的英文原著。比如倫敦出版的莎士比亞全集1898和狄更斯、巴爾紮克、雨果、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荷馬的英譯本,倫敦出版的漢英詞典1892,美國出版的韋氏詞典1916,65438。

中國古籍中的寶藏更多。5.4萬冊古籍中,明本70冊,1200冊,清康熙本80冊,1658冊。有些明清版本是禁止毀書的,比如《明史編》三十四卷,是明萬歷二十壹年吳瑞登所撰,清代禁止毀書。明代古今平略三十三卷,也是此次劫難中難得的幸存者。吳宗慈的《修誌集》對地方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但其印數較少。有專家編纂了《中國地方誌通誌》,在北京、上海等地尋找此書。他們是在65438到0977去廬山旅遊時偶然發現的。最早的刻本是明鄭德五年刻的第壹部《楞嚴經》,最大的是《古今圖書集成》壹萬卷和《二十壹史》二千五百五十九卷。

廬山國寶

廬山博物館位於牯嶺西南部的廬山大廈和人民劇院之間。

博物館裏有許多珍貴的文物,包括2000年至3000年前的青銅器,歷代的陶瓷藝術品和許多著名的書畫珍品。從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到漢青瓷、隋白瓷、唐三彩、宋應卿、元青花瓷,以及現代的瓷瓶和彩釉瓷器,應有盡有。

其間《廬山高圖》為明代四大畫派之首吳派創始人沈周(1427—1509)所作。他巧妙地用較小的人物仰望香爐峰瀑布,以表現廬山的雄偉。這是他41歲時為老師陳星安(1467)創作的生日作品,氣勢磅礴。

《廬山三峽橋圖》(寬90厘米,長247厘米)繪於明九年(1514)逃離寧路過廬山時。那是隆冬時節,山上很冷。他畫的是廬山南坡三峽橋(觀音橋)周圍的蕭瑟景色,只見遠山荒蕪,樹木雕零。畫上的詩句寫道:“匡廬山前三峽橋上,激流飛濺,魚龍跳躍。若逼不得已,古木蕭瑟,風大。”詩書畫相映成趣,誠為三絕。

《五百羅漢》是清代民間畫家許的代表作。畫於康熙五十壹年(1712),耗時六年。* * *有200幅畫,每幅長8英尺,寬4英尺。羅漢在畫中的形體、動作、姿勢都各不相同,有“天宮赴會”、“化緣”、“渡海取經”、“聖山汲水”等。羅漢身高壹米多,壹尺左右。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尤其是人物的眼睛靈活多變,好像總在看著妳。畫中有豐富的鳥獸、花草、松竹、河海、日月、神鬼。1918康有為遊廬山觀看此畫,當即題寫於《口三摩地》畫中,稱之為“魯夫鎮山之寶”。

博物館還收藏了顏真卿、劉公權、米芾、黃庭堅等書法大師的拓片。有壹幅巨大的書法卷軸,上面寫著“王羲之於1911年春3月在永和的書”。因為王羲之愛鵝,所以人們把這個人物當作國王的作品。其實是後人所寫,上面還有蘇東坡、米芾、範仲淹、朱、文天祥、趙孟頫、方孝孺的題字,也令人生疑。據說就是在博物館裏還有壹面清初鄭板橋的錦旗:“我老了還是秀才,萊陽有舊家整理。烏沙不是開山工具。帶上教鞭和拍板。”林則徐的對聯:“花入簾,樹青墻;秦雲·劉戈的茶香傳遍宮廷。"